袁有鵬
幾次公開課都有蘇教版第九冊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執(zhí)教老師對于課文的“點睛之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著大同小異的認(rèn)識。茲舉一例:
師:(出示“‘給,永遠比‘拿愉快……”)你是怎么理解“給”和“拿”的?
生:“給”就是交給別人,“拿”就是從別人那里取走。
生:把自己的東西送人叫“給”,把別人的東西要過來叫“拿”。
……
師:大家的理解都很好?!敖o”就是給予,將自己的東西奉送他人;“拿”就是索要,跟別人要東西是不好的。
乍一看,教師的解釋無懈可擊,且有據(jù)可查。與之相配套的《語文教學(xué)參考用書》“教材說明”是這樣闡述的:“第九自然段中‘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一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o,給予,即‘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拿,拿取,即向人們索取。這句話是說,高爾基希望他的兒子明白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筆者認(rèn)為,這種說法是可疑的。
按照教學(xué)用書的邏輯,“拿”是向人們索取,伸手向別人要東西總是不大光彩的。就以《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來說,兒子是“給”的一方,高爾基則是“拿”的一方,那高爾基是否應(yīng)該感到慚愧呢?當(dāng)然不是。尋根究底,是教學(xué)用書曲解了課文的原意。高爾基將“給”和“拿”作比較,認(rèn)為“給”更好一些,并沒有否定“拿”?!薄敖o”是高尚的,首先是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有能力的人才能給予別人需要的東西。其次是愛心的彰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為它的受體“拿”,是接受別人的愛心,成全人家的美意,何陋之有?把“拿”理解為向人們索取,完全是斷章取義,混淆視聽?!敖o”和“拿”的關(guān)系就像“輸出”和“輸入”、“演講”與“聆聽”一樣,是相互的,而不是對立的?!敖o”的初衷就是希望人家“拿”,當(dāng)“拿”變得不光彩了,誰還敢“拿”?沒有了“拿”,“給”也就失去了意義。
毫無疑問,教學(xué)用書凝聚了許多人的智慧,但它也僅僅是一家之言,絕不是真理的化身,我們大可不必頂禮膜拜。于永正老師說:“這法兒那法兒,沒有讀懂教材就沒法兒?!睂τ谡Z文教師來說,用背教學(xué)用書來代替鉆研教材自然省事,但是這樣一來自己就會變成教學(xué)用書的傳聲筒。果真如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要改成“一千個教師都是一個哈姆雷特”了?!?/p>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