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把一分一厘都攢起來買唱片的年代,對五大唱片公司最深的印象之一,恐怕是五家之間“壁壘森嚴”,行業(yè)里雞犬相聞,五家集團卻“老死不相往來”,歌手跨廠牌的合唱那是天大的新聞,百代和寶麗金合作出《Now》合輯都被歌迷了傳誦十幾年……
時間閃回到今天,2013年12月,已經只剩下三大唱片集團的國際唱片業(yè)接連傳出兩條新聞。其一是華納音樂集團買下其在南非的合資公司中南非合作方Gallo唱片公司的股份,全資的華納音樂南非公司正式成立,但據說由索尼音樂南非公司為其代理實體唱片業(yè)務。其二是華納音樂集團在俄羅斯收購了之前為其做代理的俄羅斯Gala唱片公司,成立全資的華納音樂俄羅斯公司,同時和索尼音樂集團達成協議,在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由華納代理索尼的實體唱片業(yè)務,協議期3年。
如果以上描述不夠直觀,那舉例來說,南非歌迷買到的“華納一哥”上尉詩人詹姆斯·布朗特(James Blunt)的專輯將注明“Manufacturedand distributed by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South Africa Ltd.(由索尼音樂娛樂南非公司制造發(fā)行)”,而在俄羅斯,歌王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的唱片背面很可能寫著“Manufacturedand distributed by Warner Music Russia Ltd.(由華納音樂俄羅斯公司制造發(fā)行)”,這在過去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事。
面對業(yè)界寒冬 大佬也要抱團取暖
為什么會這樣子?說到底還是那個老問題,整個世界唱片業(yè)在近十幾年受到了巨大沖擊,行業(yè)狀況不容樂觀,曾經的唱片業(yè)巨人也無法各自為政,需要互幫互助了。
事實上,以上兩件業(yè)界新聞早已不是破天荒頭一遭,大唱片集團之間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相互代理實體業(yè)務至少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之前的例子包括(當時的)百代音樂集團于2005年開始代理華納音樂在印度、中東和北非的唱片銷售,而2008年百代退出亞洲市場時,則把自己在香港、印尼、韓國和新馬泰的實體唱片業(yè)務全部交給了華納音樂。對于我們國內樂迷來說,最直觀也是最受沖擊的例子,大概是08年后每次去香港淘碟,包括“國語時代曲”在內那些我們印象中“只屬于百代”的唱片卻掛著“Manufactured and distributed by Warner Music Hong Kong Ltd.”的標識了。
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狀況,在唱片業(yè)的黃金時期,五大公司不斷地代理、合資直至最后吞并小型、獨立唱片公司和制作公司,而到了業(yè)界的寒冬,三大公司當然也可能淪落到自己被競爭對手代理的境況,甚至這種境況,往往是被代理的公司自己做出的無奈決定,說來說去,還是一個“錢”字。
面對政策壓力 大佬也要暗度陳倉
俄羅斯Gala唱片公司曾長期代理百代唱片在俄羅斯的業(yè)務,今年卻被華納收購。
但一個“錢”字并不能解釋所有問題。在我們眼里,即便在唱片這個公認的“夕陽”產業(yè)里,國際性唱片集團卻看上去并不缺錢。去年,環(huán)球音樂集團和索尼音樂集團分別買下百代音樂集團的唱片和版權部門的時候,代價都在20億美元左右,而本文開頭的那兩則新聞里,華納音樂集團是接連在南非和俄羅斯斥巨資買下代理公司或合資公司的,這似乎說明,錢并不是唯一的問題。
不難注意到,無論是這次華納和索尼在南非和俄羅斯“互幫互助”,還是當年百代撤出亞洲移權華納和金牌大風,這些公司無一例外都只是交出了實體唱片的業(yè)務,而新媒體上的數字音樂部分依舊在自己掌控之中。結論自然是赤裸裸的:對今天的大唱片集團來說,實體唱片部分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包袱,而新媒體數字音樂無疑是整個行業(yè)的未來。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唱片集團還是小有存款,但看來現在的駱駝也必須忍痛截掉實體唱片這個駝峰,留下新媒體數字音樂駝峰才能存活。
行業(yè)大趨勢我們局外人都早已理解,但在互幫互助這件事上,大唱片集團另一個小算盤估計就不是那么人人都能看到的了。不如回想去年至今年國際唱片業(yè)最震動的那件事——百代音樂集團分拆出售。我們多次提到,花旗集團確定把百代分拆賣給環(huán)球和索尼其實耗時并不長,但自此事板上釘釘之后的整整一年里,環(huán)球和索尼——尤其是環(huán)球——卻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歐盟和美國相關機構對并購案的反壟斷調查,最后環(huán)球是割下了很多原來百代的優(yōu)良資產轉移給華納等競爭對手后才最終得到政策綠燈,花出去的22億美元才算沒打水漂。其實從當年施格蘭公司收購寶麗金音樂集團開始,唱片集團收購和合并中碰到的最大問題就在于歐盟和美國等市場的反壟斷法調查,最痛的例子是2001年華納和百代都已經“事實婚姻”了最后還是被歐盟“棒打鴛鴦”。從寶麗金被施格蘭收購改名“環(huán)球”開始,十幾二十年來,國際唱片業(yè)從1998年的“五大”縮減到2005年的“四大”,再到2012年的“三大”,行業(yè)已經達到高度壟斷的狀況。更高度的壟斷肯定會繼續(xù)形成,但通過反壟斷法的可能性也在越來越接近“天花板”。
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大集團在某些地區(qū)放棄實體業(yè)務,轉而由競爭對手代理是一個非常好的手段,所謂“溫水煮青蛙”,業(yè)務讓渡之后,市場占有率的份額也自然轉移,不久的將來如果“三大”縮減成“兩大”,現在通過“互幫互助”達到市場占有率報表上的下降將在某種程度上減小通過政策監(jiān)管的難度。
所以,準備好迎接更多唱片業(yè)巨人相互幫助的例子吧,同時也準備好迎接“環(huán)球”和“華納索尼”兩大唱片業(yè)集團對分天下的那一天快速到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