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泓
在《粵海風》百期來臨之際,主編邀寫點文字。若因一個刊物走過了百期刊程說聲道賀,那是客套,只是表面文章。我是誠心覺得應該為《粵海風》說幾句心里話,因為,我向來對《粵海風》心懷敬意,每期必捧讀。
《粵海風》是文聯辦的刊物,老實說,我既非文學人,也非藝術人,屬文聯的圈外人,諸竅不通,沒有卒讀每期《粵海風》中的全部文章,但每期必定有我愛讀、激活我的思諸、引發(fā)我共鳴的文章,這就足夠了!退休后,我仍收到的贈刊有十來份,不必諱言,有的刊物并無讓我瀏覽一番之興致;有的刊物掃一眼標題即唯恐避之不及。而對《粵海風》,我是心存誠悅地捧讀著,還會惦記著何時送來。我無多大能耐回報《粵海風》之惠愛,唯以每年寫一兩篇文章寄到編輯部,算是一種表示感念的實際行動吧。當然也感謝編輯部對我這個“啥都博士”(自我介紹時“啥都不是”之雅稱)的賤稿重用。
之所以敬讀,是因為在空浮的時風中,《粵海風》有一種求樸務實的辦刊特質,言之有物,讀之受益,思之有味,無趨時跟風訓詁口號的好聽得自己都不相信的虛話,也無故作拗口以充高深的難懂得自己都解釋不清的胡話。我到北方出差,奉此刊物與友人共賞,他們讀后有感說,此是嶺南風。由此而知,嶺南文化是可以融于文字中而活生生地展現出來的。我認為這比用心良苦地發(fā)一個什么嶺南宣言要直觀、形象、生動得多,更為實在,更有說服力。
之所以敬讀,是因《粵海風》的直面社會與歷史,不回避對某一方面看來顯然會覺得令人尷尬的某些話題,說出了真話,說到了實處。作為文聯的刊物,其用稿取材之廣,已遠超出風花雪月、歌臺舞榭的范圍,社會現象、人生思考、歷史鉤沉,都納入文化的視野,此也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特征,使《粵海風》之所以成為粵海風。
之所以敬讀,是因為《粵海風》一以貫之的清新淡雅的辦刊宗旨,作為一個文化類刊物,沒有出現過借養(yǎng)眼文化、飲食文化、養(yǎng)生文化乃至某種隱性商業(yè)文化以炒作的媚俗噱頭。作為一個具有國內外發(fā)行刊號的刊物,居然看不到也感覺不出其發(fā)表有為評職稱而硬湊出來的文章,或憑借可為評職稱提供資質而撈取好處的跡象,像這樣“有身份”的刊物在時下亦屬異類了。從封二的漫畫,到卷首的編語,卷末的古村落圖文,無不滲透著一種不嘩眾取寵的書卷氣,卻有著濃烈的歷史氣息、時代氣息、鄉(xiāng)土氣息,在那些多數刊物用以炫耀“領導關懷”、“組織活動”、“楷模人物”的版面上,堅守著文化與美善,堅守著個性與品位,使這通常是刊物最顯眼又最為人不屑一顧的部位,成為每期《粵海風》值得圈點的賞心悅目之處。細節(jié)決定成功,信如斯!
最后,必須聲明,本人絕無道喜獻媚于《粵海風》而貶低他刊之用意,只是說出由衷的實實在在的感覺。祝愿《粵海風》質樸清新之風還是這般無災無病地吹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