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浙江溫州“礬都”早期的歷史辯考

2014-02-12 09:25:13陳亦人
臺州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平陽縣明礬溫州

陳亦人

(臺州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浙江溫州“礬都”早期的歷史辯考

陳亦人

(臺州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考察被譽為“礬都”的浙江蒼南礬山與南宋兩地以及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論證了明代《弘治溫州府志》中的宋洋即是今日的南宋,故蒼南的南宋(宋洋)是溫州地區(qū)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煉礬的發(fā)源地。同時結合歷史沿革分析史料和實地考察,對明代初期存在礬山一說提出質疑。

宋洋;南宋;礬山;煉礬史;調查考察

一、溫州煉礬發(fā)源地辯考

因蘊藏豐富的礬礦而被譽為“中國礬都”、“世界礬都”的溫州礬山(以區(qū)別于安徽廬江礬山和河北涿鹿礬山),位于浙南東海之濱浙閩交界的蒼南縣礬山鎮(zhèn)(以前屬平陽縣),四周群山環(huán)抱。礬山的礬礦石儲量1.67億噸,明礬產(chǎn)量為全國之冠,占世界60%以上、中國80%以上。

現(xiàn)行的大多數(shù)資料包括博物館或網(wǎng)頁都認為今日的礬山是溫州地區(qū)采煉明礬最初之地,其依據(jù)幾乎都稱明代《溫州府志》記載的“平陽赤山(今蒼南礬山)有之,素無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細搗提煉而成。清者為明礬,濁者為白礬?!比欢?008年《溫州日報》有一則報道:1990年任溫州《礬礦礦志》主筆的吳守仁在編寫礦史時為查煉礬歷史,曾到溫州檔案館查閱明代《弘治溫州府志》并抄錄過“(煉礬)平陽宋山有之,素無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細搗提煉而成,清者為明礬,濁者為白礬”,抄錄卡存礬礦檔案室。后因找不到宋山遺址,只好改為赤山,以訛傳訛至今數(shù)十年。報紙又載“后來有一天,吳守仁到南宋鎮(zhèn)一庵堂,在古道旁偶然發(fā)現(xiàn)一清代墓碑刻著地名‘宋山’,他如獲珍寶。南宋鎮(zhèn)古墓碑的發(fā)現(xiàn),明礬最早煉礬遺址應確定在宋山?!钡谀纤捂?zhèn)一直找不到宋山[1]。

明代的《弘治溫州府志》是溫州知府鄧淮延聘請王瓚(永嘉人)和蔡芳纂修的一部22卷的地方志,后存寧波天一閣,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溫州府志。為此筆者查到最原初的根據(jù)明代弘治刻本影印的《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選編》,在明代《弘治溫州府志》卷之七·土產(chǎn)中載有“平陽縣宋洋山有之素無人居民近得其法取石細搗淘煉而成清者為明濁者為白”[2],共37字。由此可見,《弘治溫州府志》原書中確無“平陽赤山有之”之說,只有“平陽縣宋洋山有之”。筆者認為,刻本中的宋洋山亦非指一座名為“宋山”的山名,而泛指平陽一處地名為“宋洋”一帶的山上。經(jīng)筆者考證,刻本中的“宋洋”正是今日的蒼南縣南宋鎮(zhèn)。南宋鎮(zhèn)位于礬山鎮(zhèn)的北面,兩鎮(zhèn)相距不到10公里,2011年4月起南宋鎮(zhèn)撤銷鎮(zhèn)級建制改為南宋社區(qū),隸屬于礬山鎮(zhèn)。

今日的“南宋”,建制沿革上曾為村、鄉(xiāng)、公社、鎮(zhèn)和社區(qū)。歷史上曾用過多個名字而且比較混亂:宋洋、宋陽、宋陽、蘭松、宋、南宋、南宋。有的是異體字,有的是諧音,如南宋陽和宋陽(),系二者閩語諧音之故。有的是異化,如與陽。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指田地,用于地名,如翁、黃(都在浙江)”。據(jù)溫州語言學研究者沈克成解釋,明朝以前還沒有“”字,所以是用“洋”和“陽”,清朝時隨著沿海灘涂逐漸淤積成廣闊的田地,人們才開始造出了這個字,以區(qū)別指代廣闊水域的“洋”字。還有的是通用甚至是混用,如民國期間礬窯窯址登記有宋陽,也有南宋。

關于“宋洋即南宋”的結論至少有三個考證依據(jù)。其一,筆者實地考察了上文提及那塊清代墓碑,它位于南宋社區(qū)“蒼南樹王”古樟北面約50米的路旁,歷經(jīng)180年風雨,字跡依然清晰可辨。墳碑是道光乙未年(1835)立,上有“清松墩李公墓道”大字,也印證了南宋附近3公里處叫松墩的自然村。右側自上至下陰刻“平邑卅一都宋土名大園宅底垅”楷字,顯然,平邑即為溫州平陽縣,卅一都是都名,宋是村名。宋后面是“土名大園宅底垅”并非是“山”字,所以“宋洋山”是誤讀。據(jù)史料,明代縣以下設鄉(xiāng),鄉(xiāng)以下設都,都以下就是村。可見清代道光年間宋洋屬于三十一都。查平陽縣或蒼南縣志史料:三十一都屬于親仁鄉(xiāng)。平陽縣清代有十鄉(xiāng)五十一都,其中親仁鄉(xiāng)包括了從廿五都到三十一都共七個都。到民國時親仁鄉(xiāng)的三十一都下轄蘭宋陽、虎笑亭、華陽、礬山、昌禪、金斗陽六個村,蘭宋陽與礬山同屬親仁鄉(xiāng)[3]。

其二,在位于礬山鎮(zhèn)的溫州礬礦博物館中,關于民國廿十年(1931)和民國廿十九年(1940)的礬窯及窯主的資料亦可佐證。摘錄其中相關部分如下:

民國二十年(1931年)礬山礬窯分布情況

窯名:蘭宋陽新窯 地點:蘭宋陽

主人:李茂通 營業(yè)人:李茂通、王世德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礬山礬窯字號及其分布情況

礬窯字號:茂發(fā) 窯址:南宋新窯

經(jīng)理:李子章 礬字號:李茂通

礬經(jīng)理:李子章

從同一個叫李茂通的礬窯窯址登記來看有蘭宋陽也有南宋,說明當時地名還是混用的,但很顯然蘭宋陽就是南宋。

其三,1930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葉良輔、李璜、張更三人到礬山礦區(qū)實地考察,發(fā)表了《浙江平陽之明礬石》一文,文中專門有一節(jié)述及礬山區(qū)的界定,其中就有“礬山區(qū)指礬山街、水尾、北山街和蘭松陽”[4]3,可見遲至上世紀30年代,蘭宋陽這個名字還在使用。

此外,蒼南一些姓氏遷移記錄和宗譜資料也講到南宋:相傳其地辟自南宋,原名南宋陽,又名蘭宋陽(),系二者閩語諧音之故。清屬三十一都。民國二十年建立宋陽鎮(zhèn),民國三十六年改稱南宋鄉(xiāng)。

綜上所述,明代《弘治溫州府志》文字記載中的宋洋即今日的南宋,當時采礦煉礬應該是指宋洋一帶的山上而非在礬山。因此可以認為南宋是溫州地區(qū)有明確文字記載的采礦煉礬的最早發(fā)源地,而不是礬山(赤山)。

事實上南宋確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的地方。1986年南宋村大宮潭頂出土過宋代葬品銅龜,石門嶺村出土過宋代葬品瓷器,寮子崗還出土過宋代文房四寶石墨硯。2014年南宋蕉坑底村興修水庫,村民在挖庫底泥土時發(fā)現(xiàn)了5枚古幣。該銅幣鑄有“政和通寶”4字(北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保存完好。這些文物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南宋已有宋代時期的歷史。南宋有一株植于宋欽宗年間香樟古樹,還有建于后晉天福年間的溪光村翠峰山麓普安寺,寺內有宋代巨石硯臺一方。南宋山路四通八達,建有路亭較多,位于南宋溪光村至藻溪鎮(zhèn)的礬運古道上,清道光年間修建的豐村頭宮前的五間亭,至今保護完好。更有清代乾嘉時期建造的許多民居,如李氏、周氏、歐陽氏古民居,匾額尚在,字跡可辨,如乾隆二十四年(1760)等[5]。

除上述文獻史料考證外,考察南宋一帶煉礬相關的遺跡亦是印證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煉礬遺跡主要是早期采礦留下的礦洞、煅燒礬石的爐窯、風化池、結晶池以及運輸?shù)V石和明礬的挑礬古道。

從礬礦礦產(chǎn)的分布來看,地址勘察資料顯示,礬礦帶沿礬山火山盆地呈半弧形分布于北、西、南側,長約10多公里,分為坪棚嶺、大崗山、水尾山、雞籠山、馬鼻山等5個礦區(qū),可見南宋到礬山及周邊都有礬礦。南宋鎮(zhèn)石門嶺有條溪溝,水流向五霸溪,溪上有許多礬石,村民在明初沿途建有礬窯,煉礬礦石取溪灘上明石(又稱路頭石),后來煉礬業(yè)逐步向礬山發(fā)展,石門嶺也留下許多窯礦采空區(qū)。

因古老的制礬工藝相對簡單,如《天工開物》所載“凡礬燔石而成……凡白礬,掘土取磊塊石,層疊煤炭餅鍛煉,如燒石灰樣?!保?]240礬窯與磚窯相似,開始時甚至無窯,如直接架火燒裂礦石的“燒火龍”采集法。由于原始煉礬壘石成窯方法簡易,所以尋找古窯遺跡比較困難。

自明代中期開始煉礬,中途歷經(jīng)戰(zhàn)亂、污染糾紛,幾經(jīng)起落跌宕,斷斷續(xù)續(xù)。乾隆九年(1774)蘇州商人建立第一座礬窯煉礬才再度興起,規(guī)模擴大。但礬窯的發(fā)展變化不大,民國時期仍然十分簡易?!暗\窯高一丈四尺,深如之,闊二丈六尺,以石

筑成,厚六七尺。上置大鍋,以為蒸發(fā)之用。前有洞口,六尺見方,裝卸礦石及燃料處也?!保?]38后來,礦區(qū)集中到礬山,原有的礬窯毀損較多,留存較少。

咸豐七年(1858)十一月平陽縣監(jiān)生李昕等給皇帝奏請,叩求諭禁:厘捐之外,毋須不肖奸徒再向窯戶勒索。內容中就有“平邑三十一都山多田少,不宜稼穡,惟山高出產(chǎn)明礬,居民向以煎礬為業(yè),運銷覓利,事極辛苦,凡無田產(chǎn)者,藉此為業(yè)?!笨梢娗宕特S期間,三十一都的煉礬已經(jīng)成為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

直到民國期間宋洋(蘭松陽)在還有礬窯生產(chǎn)的記載。葉良輔等在《浙江平陽之明礬石》一文有記述:“礬窯為制礬之所。民國七八年時,多至30余家,現(xiàn)在較為衰落;但仍繼續(xù)未輟者,礬山尚有老大丘園……新窯子等13家,水尾尚有5所,蘭松陽尚有3所,麂角嶺尚有1所,仙人交椅尚有1所,四洲佛尚有1所,共24窯?!保?]38

目前南宋的東南面大崗山雞冠嶺上尚留有幾處清代煉礬遺址,最明顯的是風化池和結晶池,呈方形或長方形,其中一處就有結晶池(塘)20多口排列在一起,口徑大的約3~4米,小的約2~3米。但近年因未注意遺址保護,改造平整土地時或有所損毀。筆者近期實地考察時發(fā)現(xiàn)坪棚嶺(南宋東南約3公里)的山上有成堆的礦渣,渣堆附近可見大面積散落的碎礦石。在蔥蘢草木覆蓋之中還發(fā)現(xiàn)了半座磚砌礬窯及一些燒結物,窯高約2~3米,磚砌兩層復式窯墻,壁厚約0.6米。窯前有大小結晶池(塘)19口,大風化池(塘)1口,均積有淺綠色的水,清澈見底。為此筆者估計南宋區(qū)域一帶還應該存在其他的早期煉礬遺址,有待于進一步的查尋。

挑礬古道是一條源于明代中期、興于清末民國的通道,產(chǎn)礬地區(qū)人們以人工肩挑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翻山越嶺,將明礬送達可通水路的埠頭。主要有礬山至藻溪、礬山至赤溪、礬山至前岐三條通道。特別是南宋的挑礬古道除了將產(chǎn)品運輸外銷外,還有運送礦石到礬窯煉制。在葉良輔《浙江平陽之明礬石》中明確指出礬窯的位置和運輸出口的路線?!八采奖敝链笪髌滤a(chǎn)之礬石,由北山街(即蘭宋松陽)之窯家提制。窯設夏高橋,前有六家,現(xiàn)只存二三家。其所產(chǎn)明礬則全數(shù)運至福鼎縣之前岐出海,相距約30里,山路崎嶇?!保?]39其中福建福鼎前岐經(jīng)浙閩交界的龜嶺頭、經(jīng)埔坪到溪光,再過宋洋(南宋),過半宮,涉三條溪,過洞橋,經(jīng)險口到藻溪。當時,藻溪有船可通橫陽支江,可達鰲江口。在名為險口這一段古道旁,立有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奉憲嚴禁碑(嚴禁砍伐樹木),刻有“據(jù)三十一都某某呈稱……都內通閩浙自頭隔至二十七都險口……南宋村山林入境眾”等字樣,可見當時這些地域屬于三十一都南宋。

二、“礬都”礬山與南宋

上述內容論證了南宋是具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溫州煉礬的發(fā)源地并非是礬山,故有必要對與南宋密切相關的“礬都”礬山作進一步的探討。

“礬山的明礬生產(chǎn)當始于明洪武八年(1375)以前,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這種說法主要是依據(jù)于民國《平陽縣志》:“洪武八年,平陽民楊伯存造偽鈔礬山(《蘇平仲集》)。又,永樂初,以溫州輸?shù)\困民,罷染色布(《明史·食貨志》)。據(jù)是二端,是明初已有采者,第不知其所始?!保?]顯然,關于此推論,僅從“洪武八年平陽民楊伯存造偽鈔礬山”一句話中有“礬山”兩字就推斷明代初期已有礬山且能煉制明礬的結論,與100多年后的《弘治溫州府志》記載的煉礬源于宋洋有悖,也確實是一個令人困惑和深思的問題。

為作進一步的探究,不妨旁引一些資料。首先,在宋應星成書于明末(1637)被稱為“中國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一書中始終沒有提到浙江溫州的煉礬。只是記載產(chǎn)礬“最盛者山西晉、南直無為等州”[6]239。也就是說當時煉礬規(guī)模和產(chǎn)量最大的,北方是山西的晉州,南方是安徽的無為和廬江礬礦。廬江的礬山盛產(chǎn)明礬歷史悠久,自唐代就已得名,曾經(jīng)以盛極一時的礬礦著稱于世。筆者認為,就采礦煉礬的規(guī)模和產(chǎn)量而言,宋洋和礬山至少在明代初期不太有名。其次,宋末明初時期國家對于礬業(yè)生產(chǎn)管理和課稅仍然十分的嚴苛[8],因此不太可能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開采煉制明礬而官方不知曉或者不干預的情況(但不排除民間零星分散煉礬的可能)。這就與明代中期《弘治溫州府志》記述的“素無人采,近民得其法”說法相吻。

至于今日的礬山在明代初期是否就存在?是否就叫礬山?能否以《蘇平仲集》中一句話里有“礬山”兩字就說明礬山已經(jīng)存在?這是值得質疑的。

有亭仔腳宮”;它附近的溪濱大橋重修碑志所述“礬山古鎮(zhèn),赤舊稱,通衢浙閩”,都說明以礬山前身叫赤是廣為人知的。還有康熙二年(1663)當?shù)鼐用窨馗娴\窯煉礬污水毀損莊稼,知縣石金和下令禁止煉礬。礬工無以為生就上訴皇帝,1676年康熙下旨:“赤山煉礬,恩準孤貧渡食,礬漿水必匯入海。”碑刻銘文上寫的就是赤山。煉礬污染嚴重一方面說明清代煉礬已經(jīng)具有一定規(guī)模了,另一方面很清楚,350年前的康熙年間的礬山就叫赤。這都說明今日的礬山是從赤改過來的,反之,目前還沒有任何依據(jù)表明赤是從礬山改過來的。查到三十一都名下有宋洋但是沒有礬山。直到民國初年的《平陽縣志》才有礬山,且與蘭宋同屬于三十一都。所以說明代初期就有礬山一說是缺乏依據(jù)的。

根據(jù)《宋史》卷一百五《食貨·礬》,宋代無浙江制礬的紀錄。離溫州相對近些的制礬地區(qū)主要是安徽的無為、廬江,江西的撫州,福建的漳州,而且“南方撫州、信州、韶州、潭州、漳州之礬,北宋不顯,至南宋才見記載”[9]。程民生在《宋代經(jīng)濟史》中說:“漳州產(chǎn)礬,官方既不經(jīng)營又不榷課‘惟漳州之東,去海甚邇,大山深阻,雖有采礬之利,而潮、梅、汀、贛四州之奸民聚焉,其魁者號大洞主、小洞主,土著與興販者,皆盜賊也’其礬利完全由地方土豪所把持。說明南宋時期的漳州是無人監(jiān)管,當時產(chǎn)量不大,官方懶得插手?!保?]194

從對出土文物、人文遺跡和歷史文獻記載的分析,筆者不妨作以下推測,明代《弘治溫州府志》所指的宋洋山或許已經(jīng)包括了礬山在內的一帶山區(qū)區(qū)域,統(tǒng)稱宋洋山,而明代初期的礬山或許還未能形成建制,最多存在一些零星分散的煉礬點,而且無人監(jiān)管。不可能如一些書所述:“(宋末明初),礬山已有一個小集鎮(zhèn),古老而矮小的平房連成街道。1375年(明太祖洪武8年)有個名叫楊伯存的

那么礬山早在明代初期是否就存在過?有關宋末明初平陽縣建制沿革詳細的記載不多,如樂史寫的《太平寰宇記》僅講到平陽縣有11鄉(xiāng);元代大德年間林景熙撰的《平陽縣治記》只講:“平陽為鄉(xiāng)十,都五十四”,而鄉(xiāng)名也不詳。現(xiàn)在所見到最早的《平陽縣志》是明代隆慶志,記載了平陽縣分萬全、東鄉(xiāng)、西鄉(xiāng)、鳳棲、金舟、親仁、歸仁、宰清、崇政、招順10個鄉(xiāng),但都未涉及都、村的一級。到了康熙和乾隆年間的《平陽縣志》可以查到都和鄉(xiāng),可人還在礬山造過偽鈔。這可見當時礬山這個小市集已經(jīng)形成,而且相當繁榮,流通貨幣也比較多;不然的話,為什么楊伯存要在礬山那個偏僻的山村里鑄造偽鈔呢?”,“也可推知礬山的明礬業(yè)草創(chuàng)時期在宋朝末年的傳說不是沒有根據(jù)的,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唐朝”。[10]

為此,由“平陽民楊伯存造偽鈔礬山”推知明代初期已有礬山這個地方的結論是不成立的。筆者認為《蘇平仲集》書中的礬山也應該是泛指煉制明礬的山。另外《明史·食貨志》中“永樂初,以溫州輸?shù)\困民,罷染色布”中的礬亦未必見就是出自狹義上的礬山。就連民國《平陽縣志》作者原意是“據(jù)是二端,是明初已有采者,第不知其所始”,也只是據(jù)此推測大致時間并未確定地點更未明確定在現(xiàn)在的礬山。

此外,根據(jù)平陽、蒼南宗譜的各姓氏遷移記載資料,明代以后南宋一帶單是從福建遷入的居民占了相當?shù)谋壤?,為此筆者也推測有可能隨著福建居民的遷入,或許將漳州等地的制礬技術帶入了浙南,導致在南宋一帶區(qū)域興起小規(guī)模的制礬行業(yè),于是在明代中期有了“近民得其法”之說。

應該說,負有盛名的礬山是從清代初期開始隨著煉礬的興起而發(fā)展??疾斓\山鎮(zhèn)福德灣煉礬遺址也可知其歷史并不長。雞籠山腳的福德灣街始建于清末民初,布局從山上向下延伸。那些“工業(yè)遺址”爐窯和礦硐大都是20世紀50年代后的產(chǎn)物。最主要是解放后成立了礬礦礦區(qū),規(guī)模擴大,并建有發(fā)電廠、醫(yī)院。出現(xiàn)幾次產(chǎn)礬的高峰期,特別是1958年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年產(chǎn)明礬4.2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讓礬山的礬礦產(chǎn)業(yè)在世界相關行業(yè)中一度地位顯赫。也正是經(jīng)歷了這段時間后讓礬山逐漸成為“礬都”。盡管目前雞籠山一帶的礦區(qū)已被采空,但礬山的整體儲量依然豐富[11],在世界和中國的明礬石礦藏占有率并未改變。1958年《祖國的礬都》一書出版后,“礬都”礬山便開始享譽全國乃至世界。

不管如何,今日“礬都”的“工業(yè)遺址”應該至少包括“礬都”早期的那些區(qū)域,特別是文獻史料上有明確記述的宋洋(南宋),這一地區(qū)的礦石洞窟、礬窯、結晶池、挑礬道等遺跡都值得挖掘和整合。至于明代中晚期煉礬如何從宋洋開始逐漸擴散并向礬山發(fā)展?個中的原因是什么?發(fā)展的脈絡又如何?大崗山的煉礬遺址與礬山礦區(qū)是否存在一個歷史上的連貫性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考察。

不過我們今天理解的“礬都”如果從至少包括南宋在內的大礬山的概念上來理解,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1]邱新福.溫州府志記載有佐證 古墓碑見證最早煉礬遺址[N].溫州日報,2008-08-21.

[2]明王瓚.弘治溫州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231.

[3]陳后強.蒼南縣陳姓通覽[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4]葉良輔,李璜,張更.浙江平陽之明礬石[J].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0(10).

[5]邱新福.千年南宋多勝跡[N].溫州日報,2012-12-06.

[6]楊維增.天工開物新注研究[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87:239-240.

[7]清張廷玉.明史·食貨志[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1992.

[8]黃純艷.論宋代的榷礬制度[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2(3):22-24.

[9]程民生.宋代地域經(jīng)濟[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194.

[10]鄭立于.祖國的礬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10.

[11]蔡惟罡.浙江蒼南礬山明礬石礦床的地質特征與成因討論[J].浙江地質,1986(1):45.

A Research on Early History of“Vanadium City”in Wenzhou

Chen Yire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Researched on the place Fanshan in Changnan and relevant document literature,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place called Songyang in Wenzhou Chronicles is Nansong today.Therefore,the place Nansong is the origin of vanadium melting in Wenzhou district.Besides,researching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ield trip,it proposes doubt on“Vanadium Mountain”.

Songyang;Nansong;Vanadium Mountain;vanadium melting history;research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5.013

2014-06-06

陳亦人(1951- ),男,浙江臨海人,教授,從事科學教育和化學史研究。

猜你喜歡
平陽縣明礬溫州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溫州,詩意的黃昏
小讀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外科圣藥——明礬
難忘九二溫州行
中國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5
明礬及其炮制品中活性鋁的體外消化
中成藥(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4
優(yōu)勝選手來自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中心小學
冬日 情書
痛快
杯中霧凇
临夏县| 饶河县| 南丰县| 舞钢市| 淳安县| 抚顺县| 甘泉县| 汝城县| 平遥县| 上高县| 哈密市| 金湖县| 夹江县| 财经| 南皮县| 全南县| 崇义县| 武冈市| 安阳县| 德惠市| 绩溪县| 文成县| 文水县| 二连浩特市| 宜都市| 霸州市| 天柱县| 石城县| 米泉市| 商丘市| 卢龙县| 绿春县| 山东省| 柯坪县| 萝北县| 曲阜市| 潞西市| 皋兰县| 永登县| 江川县|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