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江
摘 要:科馬克·麥卡錫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但他也創(chuàng)作了幾部戲劇。他的戲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本文系統(tǒng)梳理了麥卡錫的三部戲劇和一部電視劇本,力求揭示麥卡錫在自己的實驗性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獨特思考。
關(guān)鍵詞:科馬克·麥卡錫;戲??;《日落號列車》
中圖分類號:J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22-03
美國當代作家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 1933-)以小說家聞名于世,但他也創(chuàng)作了幾部戲劇。除了為PBS寫的電視劇本《園丁的兒子》(The Gardener's Son)和為好萊塢寫的電影劇本《法律顧問》(The Counselor, 2013)之外,到目前為止,麥卡錫一共創(chuàng)作了三部戲?。骸饿L魚與人》、《石匠》、《日落號列車》。
《鯨魚與人》(Whales and Men)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而且至今仍未出版,該劇本的手寫稿目前被收藏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圖書館里,只有麥卡錫的手寫許可證明才能閱讀該劇本。研究者埃德溫·阿諾德(Edwin T. Arnold)曾閱讀過該劇本,并撰文《科馬克·麥卡錫的〈鯨魚與人〉》專門分析過該劇。
根據(jù)阿諾德的記敘,《鯨魚與人》是關(guān)于一群鯨魚研究者乘船追蹤鯨魚的故事,該故事很顯然受到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的影響,但這兩部作品在主題上完全不同,麥卡錫更多地是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方面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鯨魚與人》的主角是一個叫甘·舒勒的海洋生物學家,他和自己的女友約翰·維斯特以及愛爾蘭人皮特·格雷戈里乘坐一艘船追蹤一小群藍鯨。他們從福羅里達一直追蹤到斯里蘭卡的科倫坡,這群藍鯨中的一頭小鯨魚的媽媽被捕鯨船獵殺后,這個小鯨魚受到了鯊魚的襲擊,小鯨魚的遭遇給幾位研究者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他們的故事由此變得復雜起來。
《園丁的兒子》根據(jù)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而成。1876年,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棉紡織廠的主管(詹姆斯·格雷戈)被紡織工人的兒子(羅伯特·麥克沃伊)殺死,后來麥克沃伊被抓住后被判處絞刑。這個故事曾被布羅德斯·米切爾寫成傳記《威廉·格雷戈,舊南方的工廠主》(William Gregg, Factory Master of the Old South, 1928)麥卡錫在寫作《園丁的兒子》之前曾讀過米切爾寫的這部傳記,但麥卡錫并沒有對羅伯特的一生做細致的描繪,僅僅是重點描繪了幾個場景:羅伯特接受手術(shù),羅伯特從工作中逃跑,羅伯特返回故鄉(xiāng)碰到家庭的變故,羅伯特殺死詹姆斯,以及羅伯特受審被絞死。盡管表現(xiàn)的場景有限,但麥卡錫卻把羅伯特的個性刻畫得非常鮮明。他像麥卡錫筆下的大部分主人公一樣,是一個反叛者和流浪者。羅伯特很早就具有反叛的意識,當醫(yī)生要給他做截肢手術(shù)時,他破口大罵,無論如何也不接受?!拔覍幵溉ニ馈盵1],后來老廠主的妻子好心安慰,認為“生命是來自上帝的珍貴禮物,沒有人有權(quán)利去……”,話還沒說完,就被羅伯特一口回絕:“這取決于你?!盵2]其反叛的姿態(tài)可見一斑。后來他突然離開了家鄉(xiāng),直到母親去世時才回來。他回來后,發(fā)現(xiàn)一切都變了:父親離開了花園,妹妹被詹姆斯“調(diào)戲”,母親被葬在“異鄉(xiāng)”。羅伯特想在廠房里找個工作,但還沒開口就被拒絕了,于是,憤怒的羅伯特開槍打死了詹姆斯。羅伯特是一個典型的找不到出路的人,他的處境表現(xiàn)了內(nèi)戰(zhàn)之后美國年輕人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南方的重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波瀾不驚。
《園丁的兒子》創(chuàng)作于1975-1976年,麥卡錫為了創(chuàng)作好這部劇本曾和導演理查德·皮爾斯參觀了南卡萊羅那州的棉紡廠舊址,并走訪了很多當?shù)氐娜藗?,但是這部戲劇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雄心過大。麥卡錫試圖在短短的篇幅里反映整個南方的社會狀況,從整體來看,效果并不明顯。麥卡錫描寫了將近五十位人物,但給人留下深刻影響的寥寥無幾。盡管初次涉獵劇本并不成功,但麥卡錫對戲劇的創(chuàng)作熱情卻一直沒有磨滅,相反,他的很多小說都是脫胎于劇本,比如《平原上的城市》最初是以劇本的面目出現(xiàn)的,后來才改為小說。而他的最新劇作《日落號列車》的副標題就是“一部戲劇形式的小說”。在《日落號列車》之前,麥卡錫還創(chuàng)作了另一部劇作《石匠》。
《石匠》(The Stonemanson)雖然發(fā)表于1994年,卻寫于80年代中后期。如果說《園丁的兒子》是為了電視劇本而創(chuàng)作的,那么《石匠》則是為舞臺表演而創(chuàng)作的,而且麥卡錫本人還參與了此劇的排演指導,但是該劇并沒有如約上演。根據(jù)埃德溫·阿諾德的記載,導致這一計劃擱淺的直接原因是政治正確性問題。兩名黑人女演員寫信給導演,認為劇中的女性形象帶有種族的刻板印象,認為麥卡錫作為一名白人作家,不能理解或戲劇化地表現(xiàn)黑人家庭的復雜性。于是,她們倆辭演該劇。另一方面,由于該劇本有著復雜的舞臺配置要求,導演希望麥卡錫重新修改戲劇的部分內(nèi)容,麥卡錫也答應了導演的要求,但沒能及時地把修改本交上去。各種因素的綜合,導致了此劇的擱淺。
《石匠》可以說是美國版的“四世同堂”,一個非洲裔美國人家庭的四代人擠在一所房子里。他們是32歲的本·特爾菲爾及其妻子(玫文)、女兒(梅麗莎);本的父親(大本)、母親(瑪瑪),本的祖父(派普帕),本的妹妹(卡洛塔),以及卡洛塔的兒子(索迪爾)。麥卡錫把故事的背景安置在20世紀70年代初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特爾菲爾家族自19世紀20年代從南卡羅萊納州搬到路易斯維爾已經(jīng)有一個多世紀了。他們的家族經(jīng)歷過南北戰(zhàn)爭,經(jīng)歷過戰(zhàn)后南方重建,工業(yè)化大潮,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黑人民權(quán)運動,可謂是見證了美國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麥卡錫也通過這種方式記敘了一個家族的悲歡離合。特爾菲爾家族世代為石匠,本的祖父派瑞帕已經(jīng)101歲了,他的父親也曾是石匠。派瑞帕非常推崇自己的職業(yè),干了90年的石匠活,但是他有個原則就是從來不用碎掉的或砍過的石頭,他認為這不符合上帝的意志。雖然派瑞帕的兒子大本并沒有做石匠,但還是和建筑相關(guān),他開了一家小的建筑公司。派瑞帕對職業(yè)的態(tài)度深深地影響到了本,本之前在一所大學讀研究生,研究哲學,但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所學的一切都抵不過祖父派瑞帕的見識。在本看來,祖父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他對于職業(yè)以及人生的理解要比書上的都高明。于是本離開了學校,回家專門跟著祖父學習石匠活。本和派瑞帕都對石匠的工作有著宗教般的狂熱。“我們把這(指石匠工作)放在心的旁邊,讓它靠近我們的心臟,它就如同一種能量,但它不會讓我們失望?!盵3]他們進而把石匠工作和上帝的律法等同起來:“把石頭放在石頭上與上帝的律法一致?!盵4]這種對宗教的狂熱既體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觀,也包括對傳統(tǒng)石匠藝術(shù)的繼承。
麥卡錫在接受采訪時曾談起石匠的工作。“壘放石頭是最古老的職業(yè)……賣淫也沒有它出現(xiàn)得早。它早于其它的一切,甚至早于火的使用。在最近的50年里,隨著水硬水泥的出現(xiàn),它正在消失。”[5]石匠工作的“生存危機”引起了麥卡錫的關(guān)注,麥卡錫用戲劇的形式記載了石匠藝術(shù),試圖讓這門藝術(shù)重放光彩。本說:“真正的石匠不是用水泥而是用重力把石頭壘在一起。也就是說,用這個世界的經(jīng)緯,用創(chuàng)造物本身來壘放石頭?!盵6]
《石匠》的一個突出的藝術(shù)特點是獨白。劇中有著大量的獨白,這種獨白一方面增添了表演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戲劇的哲理性。本的悲劇性遭遇造就了其“精神分裂”,于是,我們看到舞臺上有兩個本,一個在獨白,一個沉默不語。分裂的本給我們講述了一出美國的家庭悲劇,麥卡錫還通過這出戲緬懷了古老而獨特的“石匠藝術(shù)”。這種石匠藝術(shù)實際上也是麥卡錫對寫作這門藝術(shù)的思考。寫作本身就是上帝的印證,但是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變得越來脆弱了。麥卡錫試圖通過類比來表達對寫作的熱愛,對美好的藝術(shù)的向往,并對人類文明做了深深的反思。
《日落號列車》(The Sunset Limited)發(fā)表于2006年。也許是吸取了《石匠》中舞臺布局過于復雜的教訓,在《日落號列車》中,舞臺設(shè)置極其簡單,只有一間房子,房子里也只有沙發(fā)、桌子、板凳等等,連出場的人物也壓縮到兩人而已。而且這兩個人物,作者也沒有給他們名字,僅僅是以白人(White)和黑人(Black)來代稱。從表面上看,這非常符合舞臺表演,一切都壓縮到最簡單的地步,但實際上這也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因為,整部劇作就是兩個主人公從頭聊到尾,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更沒有戲劇的高潮。但就是這樣一部“喋喋不休”的劇作,其表現(xiàn)的思想和內(nèi)容卻是沉重和深刻的。斯格爾(Siegel)認為在這部劇中“麥卡錫最終提出的問題并不是我們是否該生或死,而是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該干什么?!盵7]
《日落號列車》很快就被搬上了舞臺,2006年5月,由車庫劇院(Garage Theatre)推出的同名舞臺劇在芝加哥上演,奧斯汀·彭德爾頓和弗里曼·科菲分別扮演白人教授和黑人,該劇還曾在紐約上演過。2011年,由湯姆·米·瓊斯作為導演和主演的同名電影上映,知名電影人塞繆爾·杰克遜扮演另一位主人公。從某種程度來說,《日落號列車》是一部歌頌死亡的劇作,劇中的白人教授從頭到尾談論的都是黑暗與虛無,他認為人類已經(jīng)沒有任何生存的價值和希望,還不如一死了之,因此,他跑到地鐵軌道準備自殺,但是卻被一個黑人救了起來。黑人把白人領(lǐng)到自己所住的房子里,開始了開導教授的任務。黑人是一個堅定的基督徒,相信上帝的愛,他決定用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來打動白人教授,但是最終卻被白人說得啞口無言,變成了一個懷疑主義者。因此,我們可以說《日落號列車》是一部黑暗之書,就連紐約時報書評也認為該劇是“一首贊頌死亡的詩”。[8]
但實際上,這部劇作并沒有頌揚黑暗,麥卡錫僅僅提供了一個視角和舞臺,讓兩個主人公登臺表演,發(fā)表各自的觀點。麥卡錫并沒有去左右劇中的人物,而是讓他們客觀地評價自身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無論是以白人教授為代表的悲觀主義者,還是以黑人為代表的樂觀主義者,麥卡錫僅僅是讓他們說話,麥卡錫本人則退居幕后,沉默不語。因此,如果我們從黑人的角度來看,盡管他最后并沒能說服白人教授,至少他的努力是一種善的證明,代表著一種鮮活的存在者形象。
《日落號列車》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的偉大劇作,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貝克特的影子,尤其是劇作中虛構(gòu)了一個人物塞西(Cecil),仿佛是《等待戈多》中的“戈多”(Godot),但塞西和戈多的明顯不同之處在于,白人教授立刻說出了塞西的“不存在”,“沒有塞西這個人。他僅僅是我虛構(gòu)出來用來闡釋觀點的一個人物?!盵9]這里,白人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概念:知識的虛構(gòu)性。??抡J為所有知識都是構(gòu)建出來的,比如一套權(quán)力系統(tǒng)必然會生出一套知識系統(tǒng),并通過知識系統(tǒng)把權(quán)力的控制范圍觸伸到每一個地方?!皺?quán)力和知識是直接相互連帶的;不相應地建構(gòu)一種知識領(lǐng)域就不可能有權(quán)力關(guān)系,不同時預設(shè)和建構(gòu)權(quán)力關(guān)系就不會有任何知識?!盵10]白人教授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但最后卻發(fā)現(xiàn)知識的虛幻本質(zhì),而且這些知識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人類的不幸遭遇,于是他想跳入日落號地鐵軌道,讓飛速行駛的列車碾死自己。他甚至還計算過列車行駛的速度,認為車速很快,即使被撞上也來不及感受到痛苦,因此是一種“可靠”的自殺方式。但是,白人教授的“如意算盤”被黑人“破壞”了。黑人正在等車,發(fā)現(xiàn)白人教授的企圖,及時拉住了他。黑人把白人教授領(lǐng)到自己的住處,鎖上門,開始了耶穌式的“布道”,戲劇就從這里開始了。
黑人首先想弄明白的一件事情是為何白人教授要選擇自殺?但是白人教授卻并不配合,認為自己并不需要救贖,而且對這位“黑人天使”充滿著敵意。隨著雙方談話的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白人教授每年讀的書不下一百本,四十年里已經(jīng)讀了差不多四千本書了。但白人教授卻否定了書的價值,他甚至否定了一切文化的價值。我們看看劇中的某段對話:
白人:很多的東西。例如,文化的東西。書籍、音樂、藝術(shù)。以及類似這些的東西。
黑人:好吧。
白人:我曾經(jīng)很珍視這些東西。它們是文明的基礎(chǔ)?;蛘咚麄冞^去有價值。我認為它們現(xiàn)在不再有價值了。
黑人:它們怎么了?
白人:人們不再看重它們。我也不再看重它們。某種程度來說,我不太確信能告訴你原因。那個世界的大部分已經(jīng)逝去了。不久所有的都將消亡。[11]
白人教授的一番話,否定了知識的作用,否定了書籍等代表的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文化人卻發(fā)現(xiàn)文化的虛無,難怪他要自殺,因為他已經(jīng)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比文化的虛無感更可怕的是文化的殺傷力。白人教授說德國這個國家曾經(jīng)為人類的文明貢獻出很多哲學家,但是后來也“貢獻出”了希特勒?!拔鞣轿拿髯罱K隨著達豪集中營煙囪里的煙而消亡,但是我卻頭腦昏沉沒有看見。我現(xiàn)在看見了?!盵12]
因此,白人教授對一切都看得毫無價值,他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曾經(jīng)他的父親臥病在床,他母親央求他去見見父親,但他卻沒有去。他是一名否定者,否定著一切有意義的東西,他甚至否定著快樂。當黑人問他是否不想要快樂時,白人教授干脆直接答道:“這(指快樂)和人類的情況相違背?!盵13]他認為“快樂”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受難和人類的命運等同。兩者互為所指?!盵14]即便這樣,黑人也沒有放棄努力,他對白人教授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自己在監(jiān)獄里的故事,渴望以此來打動白人教授。
黑人與白人的對話可以看成是關(guān)于何謂善、何謂惡、何謂生、何謂死的對話。白人教授渴望擁抱黑暗,因為他看不到希望,他的情緒代表了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想法。當知識成為一種歷史的幫兇,不能為人類謀利時,知識有什么用?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文化。但實際上這并不可取,因為,知識并不是造成人類不幸的根源。但麥卡錫卻通過白人教授這一形象,提醒我們思考人類的生存問題:何謂快樂?何謂信仰?何謂幸福?何謂生?并試圖讓我們找到獲得幸福的道路,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麥卡錫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通過《日落號列車》讓我們思考人類幸福的可能,讓我們認識到知識的局限性,以及歷史的本質(zhì)。
詹姆斯·瑟伯曾說,在一個好的想法和一個好的劇本之間存在著一個一千英里的沙漠地帶,只有很少的作家能夠“活著”穿過它。從麥卡錫初次涉獵戲劇創(chuàng)作到最新一部劇作為止,麥卡錫也經(jīng)歷過失敗和挫折,但《日落號列車》表明他最終安全地抵達了目的地,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劇作家。
注 釋:
[1][2] Cormac McCarthy, The Gardeners Son, Hopewell: the Ecco Press, 1996.15.
[3][4][6]Cormac McCarthy, The Stonemason,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5.32-33,9-10.
[5]參見紐約時報對麥卡錫的專訪,Richard B. Woodward. Cormac McCarthys Venomous 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 Apr.1992.
[7]Sigerl, Barbara, and Scott Siegel. Performance review of The Sunset Limited: A Novel in Dramatic Form. Theater Mania, October 30, 2006.
[8]Zinoman, Jason. “A Debate of Souls, Torn between Faith and Unbelief.”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31, 2006.
[9]Cormac McCarthy, The Sunset Limited,London: Picador, 2011. P.11.
[10]米歇爾·???規(guī)訓與懲罰[M].劉北成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003.P29.
[11][12][13][14]Cormac McCarthy, The Sunset Limited,London: Picador, 2011.25,27,54,55.
參考文獻:
[1]米歇爾·???規(guī)訓與懲罰[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作者簡介:
賀 江(1981-),男,湖北棗陽人,上海師范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歐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