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菊明
血酮代謝、酸中毒及其臨床診治
陸菊明
【編者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島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適當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謝嚴重紊亂綜合征,臨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表現(xiàn)。僅有酮癥而無酸中毒則稱為糖尿病酮癥(DK)。除了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同樣可能發(fā)生DKA。基層醫(yī)生非常有必要了解該病的發(fā)病機制、檢測手段和診療流程。
酮體是脂肪酸在肝內正常分解代謝的中間產物β-羥丁酸、乙酰乙酸及丙酮的統(tǒng)稱。因肝細胞缺乏相關的酶可導致脂肪酸在肝臟內發(fā)生不完全氧化,經β氧化生成乙酰輔酶A,并大量堆積,進而縮合成β-羥丁酸、乙酰乙酸及丙酮等中間產物。
酮體的生成受飽食、饑餓及肝細胞內肝糖原含量及代謝的影響。就代謝而言,在葡萄糖缺乏時酮體可替代葡萄糖為機體供能,但肝細胞缺乏相關的酶不能利用酮體,故酮體生成后會快速通過肝線粒體膜和細胞膜進入血液循環(huán),被轉運至心肌、骨骼肌、神經系統(tǒng)及腎臟等肝外組織被氧化利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酮體含量極少,且以β-羥丁酸為主(70%)。當血酮體濃度超過腎酮閾時,可出現(xiàn)酮尿癥。
生理及病理原因均可引起酮體水平增高,其中常見的病理原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胰島素不足及升糖激素增多,最常見的疾病為DK及DKA。DK及DKA的發(fā)病常存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未得到及時診治導致體內胰島素缺乏、胰島素治療中斷、應激等誘因,主要表現(xiàn)為多飲、多食、多尿等原發(fā)癥狀加重,高血糖、酮癥、酸中毒,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嚴重者可見深大呼吸、呼氣呈爛蘋果味、脫水、體重減輕、肌肉萎縮甚至昏迷。
雖然血酮及尿酮均可反映體內酮體水平,但尿酮檢測主要測定的是乙酰乙酸及丙酮,而血酮檢測主要測定的是β-羥丁酸。鑒于DK及DKA時酮體增高主要以β-羥丁酸為主,故與易受留尿因素影響,且存在反映延遲等缺點的尿酮檢測相比,血酮檢測可更直接準確地反應體內酮體水平,并具有方便快捷、特異性及敏感性更高的優(yōu)勢,是診斷DKA的最關鍵方法。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床旁β-羥丁酸監(jiān)測可反映血酮的細微變化,指導胰島素治療;β-羥丁酸下降速度還可作為評估臨床療效的標準;血酮值的下降是決定DKA緩解的關鍵因素(DKA的緩解依賴于酮癥的消除)。因此,血酮監(jiān)測成為DKA治療監(jiān)測的最佳途徑,血酮監(jiān)測應貫穿DK/DKA診治及預防的全過程。
如前所述,血酮值是診斷DK及DKA最關鍵的指標,是評估DKA治療效果和指導治療的標準,是決定DKA緩解的關鍵因素,對DKA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對存在DKA常見誘因及三大臨床特征的已知糖尿病患者以及病史不明、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均應及時進行血尿糖及酮體檢測,以便盡早確診DK及DKA并進行干預。就診療流程而言,DK及DKA的診治涉及評估病情、補液、胰島素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糾正酸中毒、去除誘因、防止并發(fā)癥等幾大要點。目前來說,小劑量胰島素治療是糾正酮癥酸中毒的關鍵,很多患者在采用胰島素糾正酮癥后,酸中毒可自行緩解。因此,補堿治療不宜過于積極。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pH 6.9~7.1的患者,給予碳酸氫鹽治療并不能顯著改善DKA。因此,目前推薦一般情況下,患者pH≥6.9時無需補充碳酸氫鹽,pH<6.9時可進行補堿,且當pH>7.0時無需繼續(xù)補堿。
(摘自CDS網站)
10.3969/j.issn.1672-7851.2014.07.005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