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東
我看齊如山與梅蘭芳
楊建東
1928年4月15日的《晨報》載文說:“梅蘭芳之名,無人不知,而使梅之藉獲享盛名,實為高陽齊如山先生,則世能知之者鮮矣。梅所演諸名劇,劇本以及導(dǎo)演,胥由齊氏任之?!睂Υ巳绾慰创??
先說說齊如山。要了解齊如山先要了解舊時代的文人,同時要了解舊京的“爺” 文化,舊時代的文人把除了自己的專業(yè)以外的范疇,基本上都稱呼為“玩”。他們注意玩的精巧,玩的內(nèi)行,玩的開心,玩的五花八門。而玩著玩著就玩成了行家里手。像鼎鼎大名的大收藏家張伯駒,本行是鹽業(yè)銀行的董事長,但他酷愛收藏和京劇藝術(shù),結(jié)果在金融界倒不見得有什么成就,玩出來的古玩收藏和精研的京劇余派藝術(shù)倒成了他的立身之基了。王世襄先生,后來成了古舊家具的鑒賞專家;朱家溍先生成了京劇昆曲的研究家;吳祖光先生也是從“廣和樓的捧角家”玩成了中外馳名的劇作家了!齊如山也是這樣一位北京的“爺”。現(xiàn)在我們能找到的關(guān)于記述齊如山先生如何幫助梅蘭芳先生的記載很少。因為從他的本性來說,在成為專業(yè)編劇之前,也僅是出于一種“玩”。如果僅憑文字記載的材料,沒親身接觸過這類人,就很難理解到這一類人的文化性格。
在梅蘭芳自述《舞臺生活四十年》中有段記載說:“我排新戲的步驟,向來先由幾位愛好戲劇的外界朋友隨時留意把比較有點意義,可以編劇本的材料,收集好了,再由一位擔(dān)任起草,分場打提綱,先大略的寫出來,然后大家再來共同商討……起草打草稿這位朋友,就是齊如山先生?!?這是一種情況,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齊如山為梅蘭芳編的第一個劇是獨立創(chuàng)作的,因為那時尚未有為名伶編著新戲的人。齊如山先生為梅蘭芳寫作的第一個劇本是在1915年,劇目是《牢獄鴛鴦》。此劇演出后,大受歡迎。齊先生的一位未記載姓名的朋友這樣記述:齊如山兄曾為梅蘭芳編《牢獄鴛鴦》一劇,初演于吉祥戲院。姜妙香飾衛(wèi)如玉,高四寶飾胡知縣。戲演到衛(wèi)如玉含冤入獄,一上堂被胡知縣喝令責(zé)打。這時臺下有位觀眾一時激動,大喊:“殺人的不是他!”跳上臺去,要與胡知縣拼命,幸被巡警抱住拉開。可見當(dāng)時演員演得多么精彩,也可見這出戲在當(dāng)時觀眾中影響有多大!
在一個戲子沒有任何地位的時代,為什么齊如山先生會走到梅蘭芳身邊呢?這也是有原因的。有清一代,王公貴胄、朝廷命官,嫖娼宿妓是要受到懲處的,但是狎優(yōu),卻是沒關(guān)系的。尤其晚清時期,中上階層消費者如官僚、文人以至商人等的娛樂場所主要是戲園子和“堂子”。堂子,從嘉慶、道光、同治直到光緒時期持續(xù)了近一個世紀(jì),堂子初時叫做“下處”,即伶人的集體宿舍。嘉慶八年《日下看花記》等筆記中,有了伶人以“堂名”作為住處標(biāo)識的記載。所以,堂子、私坊、下處,各種叫法都是指伶人的住處。
逛堂子也有個說法,叫“打茶圍”,從事打茶圍行業(yè)的伶人叫“相公”。相公從事的是“以歌侑酒”、“以曲伺人”的服務(wù)。所以又叫他們“歌郎”?!按虿鑷笔歉栉璞硌莸呐涮追?wù),伶人演完戲之后,也在這里服務(wù),額外再掙一份錢。臺上看戲,臺下看人,來消費的人們就樂此不疲了。“那時北京相公堂子,收拾雅潔,為士大夫游玩之處。余閑時亦常與二三知友,同游消遣。相公即是幼年學(xué)戲的孩子,年紀(jì)總在十三四歲,面目清秀,應(yīng)酬周到。每逛一次,必須擺酒,只費8元,有八碟冷葷,頗可口,能飲者供酒無量,一面飲酒談天,一面聽曲賞花,亦覺別有風(fēng)味。亦可飛箋,召他處相公來陪侍聽唱,相公貌皆娟秀。亦有老板,即是師父。亦有娶妻,妻不陪客。出師后方可自立門戶。出師即贖身之意,須繳一筆金錢與師父。”這是《曹汝霖一生之回憶》第十五章的記載。堂子業(yè)由于必須要有好歌郎,所以,很多是由名伶兼營。這些場景在清代小說《品花寶鑒》中有詳細的描寫。據(jù)章詒和先生講:越到后來,堂子業(yè)主就越重視歌郎舞臺演藝的提高。這樣,“堂子”作為科班的職能,就開始上升。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就是堂子業(yè)主,開了“景龢堂”。因此看來,北京的堂子除了是娛樂業(yè)之外,它還是培養(yǎng)名伶的重要渠道,這個職能差不多和科班相同。從道、咸、同、光四代215個名伶,堂子出身的有139個,占百分之六七十。所以當(dāng)時出身堂子的名伶,非但不以這種出身為恥,相反能出身在名堂卻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對于自己的弟子,有的在自己的堂子里培養(yǎng),有的送到別的堂子。如梅蘭芳的伯父是把梅蘭芳送到梅的姐夫朱小芬的“云和堂”里習(xí)藝的。
梅蘭芳在“云和堂”結(jié)識了幫助他一生的一位“錢袋子”,此人名叫馮耿光,字幼偉(亦作幼薇),早年曾就讀于日本陸軍軍官學(xué)校,回國后,在清政府任職。這期間,他通過梅蘭芳的叔父梅雨田與梅結(jié)識。對此,曹汝霖也有過記載:“我友馮幼偉(耿光),日本士官畢業(yè),服務(wù)于軍咨府,愛護梅蘭芳。時蘭芳年方十二三歲,未脫稚氣,然態(tài)似女子,貌亦姣好,學(xué)青衣工夫孟晉。幼偉月入銀四百兩,以其半助蘭芳成名,始終如一?!?908年,14歲的梅蘭芳加入了“喜連成”科班,帶藝投師,在他19歲這年,上?!渡陥蟆酚卸挝淖钟涊d我們可以看出這時的梅蘭芳尚未大紅:“第一臺特聘天下無雙最著名優(yōu)等藝員著名汪派須生王風(fēng)卿,第一青衣花旦梅蘭芳。……梅藝員貌如子都,聲如鶴唳,此二藝員真可謂珠聯(lián)璧合,世無其倚矣……” 王鳳卿掛頭牌,包銀每月3200元,梅蘭芳掛二牌,包銀每月1800元。不過對于丹桂第一臺的老板許少卿來說,此次演出無疑具有一點賭博的性質(zhì),梅蘭芳是否能在上海成功還是個未知數(shù)。
據(jù)《上海文聯(lián)》沈鴻鑫記述:這次滬上之行,馮耿光陪同,幫助梅蘭芳做了許多的宣傳。把《時報》、《申報》、《新聞報》記者和文藝界要人統(tǒng)統(tǒng)拜訪一遍。這以前,梅蘭芳身邊的人物大概有馮耿光、吳振修、李釋戡等幾人。除李釋戡善文墨外,其他盡是金融界人士,而李釋堪也是日本陸軍學(xué)校出身。直至齊如山出現(xiàn),才開始了梅蘭芳的新劇排演。
繼《牢獄鴛鴦》之后,齊如山又為梅蘭芳編劇了《嫦娥奔月》,他記述的為梅蘭芳寫作《嫦娥奔月》的全過程,在沒有其他材料可以佐證之前,我以為可為信史。
那是1915年的中秋節(jié),照例是戲曲界必爭的票房強檔。第一舞臺精心準(zhǔn)備了應(yīng)節(jié)戲《天香慶節(jié)》,這出戲本是宮里的老本子,演出效果極為輝煌熱鬧。王瑤卿還專門花費了8000兩銀子從上海置備了新的背景機關(guān)、華麗戲服,各種道具應(yīng)有盡有,演員方面也匯聚了當(dāng)紅的楊小樓、陳德霖、王瑤卿、王鳳卿、朱幼芬、王蕙芳、蕭長華、姚佩蘭、錢金福等十余位名角。這時的梅蘭芳正加入俞振庭的班社。俞振庭找到他說:“我們也要排一出新的應(yīng)節(jié)戲才好,否則一定要栽給他們!”……第二天蘭芳跑到我家:“您可得救命!”齊先生問為什么?梅先生道出原委。齊先生一口答應(yīng),給他編一出神話劇。齊先生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戲?qū)懞媒唤o梅蘭芳,他和這些金融界的朋友看后不是很滿意,齊先生建議他拿回去折單本(劇中每個人單人臺詞唱段叫單本),趕緊發(fā)給大家,讓他們快些熟練起來,他親自給大家排練。
當(dāng)年的《戲劇叢刊》第三期中清逸居士有文寫道:“至民國改元,各名伶雖排演新戲,而顧客仍未重視。自齊君如山,與名伶梅畹華(蘭芳)編輯新戲,取昆曲之舞戲,移入皮黃,冶文學(xué)藝術(shù)于一爐,從此各名伶皆效仿之,爭排新戲,風(fēng)氣為之一變,為鞠國數(shù)十年之創(chuàng)作!”另,據(jù)《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記述:“《霸王別姬》是齊如山先生執(zhí)筆起草的,齊老根據(jù)《史記》及明代沈采所著《千金記》傳奇鋪敘成篇,末場用司馬遷《項羽本紀(jì)》‘力拔山兮氣蓋世……’原句,對英雄、美人、名馬作了概括的詠嘆!而虞姬的出場引子‘明滅蟾光,金風(fēng)里,鼓角凄涼’……此句是從《千金記·虞探》一折中一支【石榴花】曲子演繹過來的:金風(fēng)颯颯,角韻動凄涼。時斷續(xù),暮云黃,乍明乍滅閃熒光,暮笳聲,戍鼓殘腔。把這只曲子濃縮成11個字,而不失其原曲本意是頗見才華的!……‘綴玉軒’中的詩人羅癭公、李釋戡等參加了整理劇本工作,而齊如山是歡迎大家修改的?!?/p>
從當(dāng)時在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和荀慧生身邊的編劇如齊如山、清逸居士、羅癭公、金仲蓀和陳墨香創(chuàng)作劇本的時間先后來看,齊如山的創(chuàng)作時間居首,記載中始做劇于1915年,而也屬較早開始做劇的羅癭公為程硯秋所做的《梨花記》是1922年,清逸居士為尚小云做的《秦良玉》是在1924年,陳墨香為荀慧生做的《辛安驛》是在1926年。從這個排序看,齊老做戲在先,讓當(dāng)時不熟于此道的人去和已經(jīng)實踐寫戲的人一起編寫劇本的可能性恐怕微乎其微。羅癭公和清逸居士、陳墨香也都是在齊老的鼓勵和激勵下開始從事編劇生涯的。
在戲曲圈里,向來講究的是流派。當(dāng)時的四大名旦,各領(lǐng)風(fēng)騷,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各人有各人的創(chuàng)作班底,齊專為梅量身定造劇本。但自打齊如山和梅蘭芳的合作中斷以后,直至到1949年梅蘭芳再無新戲出演,他身邊雖然還是文人來往不斷,但再能為他提升藝術(shù)而充當(dāng)寫家的幾乎沒有了。在新中國建國10年時,梅先生移植演出了馬金鳳主演的豫劇《穆桂英掛帥》,成為了他的絕響。
齊如山不但給梅蘭芳編劇,還獨立執(zhí)導(dǎo)這些戲,并給梅“安身段”。這里所謂的“安身段”不是像戲校或科班,先生一招一式的把動作設(shè)計好。齊先生那個時代還沒有現(xiàn)在所謂的“技導(dǎo)”。我導(dǎo)演戲曲電影和戲曲MV時,在拍攝時為了適應(yīng)鏡頭調(diào)度,有時有些動作需要改變,這樣的時候,我會上前給演員示范一下,然后演員按照我的提示動作,做出程式化的標(biāo)準(zhǔn)動作來。在戲劇排演中,這也是“安身段”。另外,熟悉昆曲的人士都會知道,在民國初年,河北高陽一帶是北方昆曲的祖庭。像與梅蘭芳年紀(jì)相當(dāng)?shù)捻n世昌、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等就是高陽籍昆曲演員。當(dāng)時,昆曲在高陽一帶還保留著很多班社。齊如山先生正是高陽人士,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唱昆曲的曲友。且其父還是蘇州人帝師翁同龢的弟子,自然接觸了南方昆曲。昆曲是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出現(xiàn)的,齊如山必受此影響頗深。在文人筆記中曾有學(xué)生趕考帶著本村好戲者同行的記載,齊先生的回憶錄中也有記載,說明耳濡目染很重要。像俞振飛先生的昆曲戲不是找老師學(xué)的,而是其父粟廬公親自教授的,京劇藝術(shù)則是拜程繼先學(xué)的。
我們至今仍保留著一句俚語,把到劇場觀劇叫做“聽?wèi)颉薄D鞘且驗樵诶夏觊g京劇中的青衣只重唱工,不重視身段。那時的青衣演員往往是雙手放于腹前,在臺上演唱大段唱詞,形象呆板,稱作 “抱肚子”青衣。原中國戲曲學(xué)院教授梁燕先生撰文《與梅蘭芳同行的歲月》中提到:“齊如山要求梅蘭芳在《嫦娥奔月》中的表演突破以往的范式,體現(xiàn)‘唱做并重、歌舞合一’的特點,他重點設(shè)計了嫦娥的身段動作。經(jīng)過認真研究,反復(fù)琢磨,齊如山從漢賦、唐詩中描繪舞姿的詞句里,從宋代的《德壽宮舞譜》等古籍上找到古代各類舞式的名稱,設(shè)計出第十場‘采花’中唱【原板】時的‘花鐮舞’和第十三場‘思凡’中唱【南梆子】時的‘袖舞’。這兩場戲的歌舞表演是此劇的精華所在。在排練過程中,齊如山親自穿上有水袖的褶子為梅蘭芳示范?!?/p>
另據(jù)齊如山之女齊香的回憶:“他編的一出歌舞劇就是《嫦娥奔月》。除了化妝,要考慮身段。按昆腔劇,幾乎每出都有身段。父親自幼看過很多昆劇,起初他想安身段不致很難,沒想到一入手,才知道難度很大,因為昆腔的歌唱音節(jié)圓和,皮黃的腔都是硬彎,身段安排有一定難度必須與音樂腔調(diào)相呼應(yīng)。研究了幾天,排出兩場,只安排了南梆子和原板兩種。以后在《天女散花》中,才安上慢板的身段。父親也穿上有水袖的褶子,和梅蘭芳一起排練,梅極端聰穎,理解深刻,演做俱佳?!?/p>
在《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一書中,也有齊先生給梅蘭芳安身段的記載:“主要還是京劇舞蹈的東西,還有一部分動作是外行設(shè)計的。其中齊如山就出了不少點子。姚玉芙曾說過:齊先生琢磨的身段有些是反的。我說:有點反的也不錯,顯得新穎別致,只有外行才敢這樣做,我們都懂身段的正反,也不會出這類的主意?!泵废壬邮芰她R先生雖看似外行但卻別具一格的身段,是他思想上銳意改革的重要標(biāo)志。
許姬傳《梅蘭芳旅美散記》記載:這次美國之行源于美國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曾觀看梅蘭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對梅蘭芳的藝術(shù)大為贊賞,還特地到梅蘭芳家拜訪。他說:“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往美國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藝術(shù),讓美國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結(jié)果?!贝嗽挶划?dāng)時在座的交通總長葉恭綽(玉虎)聽得,將此話告訴了齊如山,引起了齊如山的極大興趣。于是,他便與梅蘭芳等人商定,“決議要把這件事情辦成”。齊如山為此多方奔走,四處籌款。1929年春天,齊如山求助于李石曾,希望他能玉成此事。于是,由李石曾出面邀請了周作民、錢新之、馮幼偉、王紹賢、吳震修一些銀行界人士和司徒雷登等人作為董事,以創(chuàng)辦戲劇學(xué)校的名義進行資金的籌措。由李石曾、周作民、王紹賢、傅涇波、齊如山幾位在北平籌款5萬美元,錢新之、馮幼偉、吳震修諸人在上?;I款5萬美元。
齊如山為這次訪美做了大量的準(zhǔn)備工作,為了讓美國人了解中國的國劇藝術(shù),特意寫了《中國劇之組織》,傳記性的《梅蘭芳》,特別要提到的是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就這個曲譜的成書,我們在齊香先生的回憶文章里可以見到那曾是一個多么艱辛的過程。首先讓徐蘭沅等人先把梅的唱段記成工尺譜,再由劉天華先生改寫成五線譜,再拉給梅先生聽,再進行修改,然后梅先生通過與之加工修改后的曲譜再跟胡琴和練,終于固定下來,歷時七八個月。而將工尺譜改變?yōu)槲寰€譜是為了要將曲譜呈現(xiàn)給美國方面而做的工作。
1929年冬,司徒雷登的秘書傅涇波曾連發(fā)兩次電報給齊如山,告知美國發(fā)生了經(jīng)濟危機,可暫緩來美。在梅劇團啟程前的兩天,齊如山才把電報交給馮耿光看,馮耿光問他這電報怎么不早點拿出來?齊老回答:“早拿出來,我怕動搖軍心!”后來,馮把電報交給梅看,梅表示,歡送會也開了,船票也買了,報紙也報道了,若改變計劃,恐成笑柄,遂毅然決然赴美,結(jié)果盛況空前,載譽而歸。與司徒雷登的聯(lián)系應(yīng)該是出于齊如山的關(guān)系,因為他們在中國時已經(jīng)開始接洽梅蘭芳赴美之事。至于后來張彭春的加入是另一回事。
齊如山在臺灣期間始終掛念著梅蘭芳,他給友人陳紀(jì)瀅的信中說:“……昨接小女自上海來信,……并云,梅先生已回滬,他在北平對人宣布,齊二爺未回平以前,國劇學(xué)會由他負責(zé)。即此一語,學(xué)會亦有益。大致因從前赴蘇演戲關(guān)系,共黨對他必相當(dāng)有面子,果如此,則(焦)菊隱、馬彥祥諸小丑,當(dāng)不至再為難也,此亦差堪告慰者。”今歲舊年聚會,席間齊如山先生孫女齊克新和我談了很多他晚年的情況,她說爺爺齊如山從廣播中聽到梅先生去世的消息,老淚縱橫,她看到祖父連著三天都在房中落淚。并把梅先生贈給他的條幅掛上,以為緬懷。第二年在看戲中,因低頭撿拾拐杖而突發(fā)心臟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