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勇 劉濟躍 田 文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煙臺毓璜頂醫(yī)院中醫(yī)中西結(jié)合科, 煙臺 264000)
運氣學說是以天體運行規(guī)律, 演繹自然規(guī)律和人體生命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 內(nèi)涵為以人肉眼所能觀測到的天體現(xiàn)象變化規(guī)律, 與自然界氣候、 物候的變化規(guī)律相聯(lián)屬, 對人體生命與疾病變化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討。
首次將五運六氣與人之血脈經(jīng)絡骨髓陰陽表里聯(lián)系在一起見于 《周禮·醫(yī)師》 “醫(yī)師究人之血脈經(jīng)絡骨髓陰陽表里, 查天之五運, 并時六氣”。 王冰推出《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七篇大論, 是中醫(yī)五運六氣最早的系統(tǒng)理論。
五運: 就是木、 火、 土、 金、 水五大行星運動變化而產(chǎn)生的自然界氣候變化以及對人體疾病的影響。
《素問·氣交變大論》 云: “夫子之言歲候, 其不及太過, 而上應五星。 ……承天而行之, 故無妄動,無不應也。 卒然而動者, 氣之交變也, 其不應焉”。又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上應歲星。 ……化氣不政, ……上應太白星”。 “……歲火太過, 炎暑流行, 肺金受邪……上應熒惑星。 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腎水受邪。 ……上應鎮(zhèn)星。 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 肝木受邪。 ……上應太白星。 歲水太過, 寒氣流行, 邪害心火。 ……上應熒惑、 辰星?!瓪q木不及, 燥乃大行, ……上應太白星。 ……歲火不及, 寒乃大行……上應辰星。 歲土不及, 風乃大行……上應歲星。 歲金不及, 炎火乃行……上應熒惑星。 ……歲水不及, 濕乃大行……上應鎮(zhèn)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曰: “太陽司天之政…水土合德, 上應辰星、 鎮(zhèn)星。 …陽明司天之正…金火合德, 上應太白、 熒惑。 …少陽司天之政…木火同德,上應熒惑、 歲星。 …太陰司天之政, …濕寒合德,……上應鎮(zhèn)星、 辰星。 …少陰司天之政…金火合德,上應熒惑、 太白。 …厥陰司天之政…風火同德, 上應歲星、 熒惑”。
黃鼎譔在 《黃帝內(nèi)經(jīng)解剖》 一書中指出[1], “氣候之變, 奈何? 曰: 各從其氣化也, 歲星之化, 以風應之。 熒惑之化, 以熱應之。 鎮(zhèn)星之化, 以濕應之。 太白之化, 以燥應之。 辰星之化, 以寒應之。” 又曰“肝 (春) 上為歲星。 心 (夏) 上為熒惑星。 脾 (長夏) 上為鎮(zhèn)星。 肺 (秋) 上為太白星。 腎 (冬) 上為辰星”。
五大行星即歲星、 熒惑星、 鎮(zhèn)星、 太白星、 辰星, 對應木、 火、 土、 金、 水, 其運行變化對自然氣候、 人體疾病的影響規(guī)律, 即五運規(guī)律。
六氣: 即風、 寒、 暑、 濕、 燥、 火, 是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特征。 是天體日月星宿運行所化之天氣與地理自然生物之間的氣候影響。
六氣一詞, 最早見于公元前561 年, 鄭子太叔論禮, 述子產(chǎn)之言: “生其六氣, 用其五行, 氣為五味,發(fā)為五色, 章為五聲”。 《左傳·昭公元年》 (公元前541 年) “晉侯有疾, 求醫(yī)于秦, 秦伯使醫(yī)和視之?!?/p>
醫(yī)和在論及病因時指出[2]:“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 征為五聲, 淫生六疾。 六氣曰: 陰、 陽、風、 雨、 晦、 明也?!?/p>
《素問·天元紀大論》 曰 “天有五行, 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濕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云 “太陽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先天, 天氣肅, 地氣靜, 寒臨太虛…陽明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后天, 天氣急, 地氣明,陽專其令, 炎暑大行…少陽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先天, 天氣正, 地氣擾, 風乃暴舉…太陰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后天, 陰專其政, 陽氣退辟, 大風時起, 天氣下降, 地氣上騰…寒雨數(shù)至。 …少陰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先天, 地氣肅, 天氣明, 寒交暑, 熱加燥……厥陰司天之政, 氣化運行后天……天氣擾, 地氣正, 風生高遠, 炎熱從之?!?/p>
2.1 陰陽與太過、不及 以太過表示陽, 以不及表示陰。
2.2 太、少 太即太過、 有余。 五音中的太, 表示本調(diào)式節(jié)奏強烈, 旋律激昂向上; 屬陽為“太”。
少, 即不及, 不足。 五音中的 “少” 表示本調(diào)式節(jié)奏緩慢, 旋律低沉, 屬陰為“少”。
2.3 三陰三陽 一陰: 厥陰, 二陰: 少陰, 三陰: 太陰。 一陽: 少陽, 二陽: 陽明, 三陽: 太陽。
2.4 四季 春、 夏(長夏)、 秋、 冬。
2.5 五音 角、 徴、 宮、 商、 羽。
2.6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2.7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酉、 戌、 亥。
2.8 二十四節(jié)氣 大寒、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3.1 屬 指屬性, 以陰陽表示。
干支屬性: 天干為陽, 地支為陰。
天干之屬性: 陽道奇, 陰道偶。 《類經(jīng)圖冀》“陽數(shù)奇而屬天, 陰數(shù)偶而屬地”。
陽干: 甲、 丙、 戊、 庚、 壬。
陰干: 乙、 丁、 己、 辛、 癸。
地支之屬性:
陽支: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陰支: 丑、 卯、 巳、 未、 酉、 亥。
3.2 配 天干配五方: 甲乙-東方, 丙?。戏?, 戊己-中央, 庚辛-西方, 壬癸-北方。
天干配五行: 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土, 庚辛-金,
壬癸-水。
地支配五方: 寅卯-東方, 巳午-南方, 辰、 未、戌、 丑-中央, 申酉-西方, 亥子-北方。
地支配五行: 寅卯-木, 巳午-火, 辰、 未、 戌、丑-土, 申酉-金, 亥子-水。
地支配四季: 寅卯-春, 巳午-夏, 辰、 未、 戌、丑-四季時, 申酉-秋, 亥子-冬。
3.3 化 指化生, 正常的變化。
天干化五運: 天干主五運之盛衰。 甲己化土, 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寅化木, 戊癸化水。 《素問·五運行大論》: “土主甲己, 金主乙庚, 水主丙辛,木主丁壬, 火主戊癸。”
這是根據(jù)古天象的變化而確定的, 《太始天元冊》 載: “丹天之氣, 經(jīng)于牛女戊分; 黅天之氣, 經(jīng)于心尾己分; 蒼天之氣, 經(jīng)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氣,經(jīng)于亢氐昂畢; 玄天之氣, 經(jīng)于張冀婁胃。 所謂戊己分者, 奎壁角軫, 則天地之門戶也?!?/p>
地支化六氣 (以三陰三陽應之): 即甲子中地支之六氣變化。 六氣與十二支相配, 稱為 “十二支化氣”。
巳亥化厥陰風木, 子午化少陰君火, 丑未化太陰濕土, 寅申化少陽相火, 卯酉化陽明燥金, 辰戌化太陽寒水。
《素問·五運行大論》 曰: “子午之上, 少陰主之; 丑未之上, 太陰主之; 寅申之上, 少陽主之; 卯酉之上, 陽明主之; 辰戌之上, 太陽主之; 巳亥之上, 厥陰主之?!?/p>
六氣之化: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化可用三陰三陽識別, 乃天氣所化。 風化厥陰, 熱化少陰, 濕化太陰, 火化少陽, 燥化陽明, 寒化太陽。 《素問·天元紀大論》 云: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太陽之上, 寒水主之。
3.4 變 變指變動, 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變化不居的, 如《六微旨大論》 云: “動而不已”。
生長化收藏是自然界生物在五運六氣作用下的正常變化過程。 《素問·天元紀大論》 云: “太虛廖廓,肇基化元, 萬物資始, 五運終天, 布氣真靈, 總統(tǒng)坤元, 九星懸朗, 七曜周旋, 曰陰曰陽, 曰柔曰剛, 幽顯既位、 寒暑弛張、 生生化化、 品物咸章?!?/p>
《素問·六微旨大論》 曰: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復行一步, 土氣治之; 復行一步, 金氣治之; 復行一步, 水氣治之; 復行一步, 木氣治之, 復行一步, 君火治之。 ……非其位則邪, 當其位則正, 邪則變甚, 正則微。
體現(xiàn)了六氣的動態(tài)變化。
《素問·至真要大論》 云: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 以之化之變也。”
3.5 紀 天干和地支配合用以紀年。
甲、 丙、 戊、 庚、 壬五個陽干與子、 寅、 辰、午、 申、 戌六個陽支相配; 乙、 丁、 己、 辛、 癸五個陰干與丑、 卯、 巳、 未、 酉、 亥六個陰支相配。 如此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屬, 便構(gòu)成了60 年甲子的一個周期。
干支的一個循環(huán)(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6 建 十二地支分建十二月, 稱為 “月建”。 古人根據(jù)北斗星斗柄指示的方向來確定時節(jié), 也稱 “斗綱月建”, 簡稱“斗建”。
正月建寅, 二月建卯, 三月建辰, 四月建巳,
五月建午, 六月建未, 七月建申, 八月建酉,
九月建戌, 十月建亥, 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丑。
3.7 交運 指歲運的交接時間, 是上一年歲運的結(jié)束,下一年歲運開始, 上下兩年歲運相交接的時間。
一般在大寒為交運日。
交運時間受歲運太過、 不及的影響。 《素問·天元正氣大論》 云: “運太過則其先至, 運不及則其至后, 此候之常也”。
一般情況下, 屬太過的年份在大寒前十三日交運, 不及的年份在大寒節(jié)后十三日交運。
[1]黃鼎撰.黃帝內(nèi)經(jīng)解剖[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樹芬.運氣學說起源的考察[J].中醫(yī)藥學報,1989(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