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雙 李明玉
(吉林省遼源市中醫(yī)院老年病科,遼源136200)
跟師孫光榮教授心得體會
張躍雙 李明玉
(吉林省遼源市中醫(yī)院老年病科,遼源136200)
孫光榮;心得體會
孫光榮(1940~),男,漢族,湖南瀏陽人。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同仁堂”中醫(yī)藥大師之一,主任醫(yī)師,研究員,教授,著名中醫(yī)臨床家和中醫(yī)藥文獻學家,中華中醫(yī)藥中和醫(yī)派創(chuàng)始人,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受吉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遼源市中醫(yī)院委托,伴隨著“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的實施,我有幸?guī)煆膶O光榮教授學習。在親身跟師的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領(lǐng)略到了中醫(yī)大師的風采。孫老辨證思維敏捷、全面細致,用藥量小而輕,對待患者如同家人,本人受益匪淺?,F(xiàn)謹就跟師孫老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跟師醫(yī)案淺談一下感悟體會。冀希望各位同仁對孫老教授的臨床思辨及學術(shù)思想有所了解,以供同道們參考。
案1:任某,女,8歲。2011年8月11日首診。
主證:言語謇澀,行走不能,牙未出,口干,納可,寐可,小便可,大便溏,舌紅,有散在斑點,苔白,脈細澀。中醫(yī)診斷:五遲。辨證: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治則治法:強腎健脾,佐以益氣通脈。處方:西洋參9g,生北黃芪9g,紫丹參7g,川杜仲10g,川牛膝10g,金毛狗脊10g,伸筋草9g,刀豆子10g,干鹿筋6g,阿膠珠6g,桑寄生8g,路路通6g,松節(jié)10g,生甘草3g。7劑,每日一劑,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
2011年8月20日復診:服上方后已見效,言語清晰,能直立行走,但仍齒遲,面色無華,口干,舌淡苔少,脈細。
處方:西洋參9g,生北黃芪9g,紫丹參7g,川杜仲10g,川牛膝10g,金毛狗脊10g,伸筋草9g,刀豆子10g,干鹿筋6g,阿膠珠6g,桑寄生8g,路路通6g,松節(jié)10g,大紅棗10g。生甘草3g。7劑,每日一劑,服法同前。
體會:五遲之名出《醫(yī)宗金鑒·幼科心法》。五遲五軟的病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亦有屬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者。五遲五軟的病機總為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導致生長發(fā)育障礙。余師強調(diào)強身健脾,補其后天不足,以補為主,但又佐以益氣通脈,補益脾氣,脾健則生化有源,精髓易充,經(jīng)絡(luò)通暢則五臟不衰。
案2:周某,男,33歲。2011年8月31日首診。
主證:寐中汗出,醒來自止半年,神疲,四肢乏力,夢遺,口干不欲飲,小便少頻,脈細澀,舌暗,有瘀斑,苔白。中醫(yī)診斷:盜汗。辨證:腎陰不足,瘀血阻滯。治則治法:滋補腎陰,收斂止汗,佐以益氣通脈。處方:西洋參10g,生北黃芪10g,紫丹參10g,川紅花6g,阿膠珠10g,浮小麥12g,麻黃根10g,正鎖陽10g,大熟地黃10g,女貞子10g,大紅棗10g,生甘草3g。7劑,每日一劑,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
2012年9月8日復診:服上方后癥減,盜汗減輕,仍有乏力,喜冷飲,大便粘,納可。脈弦滑,舌淡,苔白滑。
處方:太子參15g,生北芪10g,紫丹參10g,川杜仲10g,天花粉10g,炒六曲15g,大紅棗10g,芡實仁10g,雞內(nèi)金6g,車前仁10g,浮小麥15g,生甘草5g。7劑,每日一劑,服法同前。
體會:汗為心之液,有精氣所化,不可過瀉。盜汗的病因病機主要有肺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陰虛火旺、邪熱郁蒸,而本案患者上述發(fā)病因素均不明顯,根據(jù)其癥舌脈表現(xiàn),當屬腎陰不足,瘀血阻滯,正如《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說:“競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惫手委熒?,余師用紫丹參、川紅花活血通經(jīng),氣行則血行,血行汗自止,故用生北芪以益氣通脈,且有斂汗之功。
案3:趙某,女,23歲。2011年8月31日首診。
主證:一年前經(jīng)期曾因情緒激動后出現(xiàn)停經(jīng),依賴人工周期,月經(jīng)量少色淡,面色少華,寐差,納可,脈細無力,舌淡紅,苔花剝。中醫(yī)診斷:閉經(jīng)。辨證:肝郁脾虛,沖任失調(diào)。治則治法:疏肝健脾,佐以活血通脈。處方:西洋參12g,生北芪12g,紫丹參10g,益母草12g,制香附10g,紫河車10g,川紅花10g,麥門冬12g,大生地10g,制首烏12g,阿膠珠10g,龍眼肉10g,當歸尾10g,生甘草5g。14劑,每日一劑,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
2012年9月7日復診:服上方后癥減,月經(jīng)按時至,脈弦小,舌紅,中裂紋,少苔。
處方:西洋參10g,生北芪10g,紫丹參10g,益母草12g,制香附10g,紫河車10g,川紅花10g,月月紅10g,阿膠珠10g,全當歸12g,干魚鰾3g,肉桂1g,紫蘇葉3g,生甘草5g。14劑,每日一劑,服法同前。
體會:閉經(jīng)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寒濕內(nèi)侵、勞傷產(chǎn)后等。而本案患者當屬情志失調(diào),肝郁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腎陰不得滋養(yǎng),沖任無血可下,表現(xiàn)為經(jīng)閉,面色少華,舌淡,脈細。因此,本案閉經(jīng)緣于肝氣郁結(jié),木郁克土,致陰血不足。故治療上,余師用制香附舒肝理氣,大生地、阿膠珠、紫河車生血補血,制首烏、麥門冬滋腎養(yǎng)陰以儲水,并用紫丹參、益母草、當歸活血通經(jīng)以開閘,隨癥加減用藥。余師在二診時加用干魚鰾3g,但此藥味腥臭,不易服下,故同時又用肉桂1g,用以除去腥味,可見孫老考慮全面細致,對待病人無微不至。
案4:郭某,女,45歲。2012年8月11日首診。
主證:頭暈,頭痛且脹,口干,納差,夜寐不佳,多夢,脈弦,舌紅,苔白黃相兼。中醫(yī)診斷:眩暈。辨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治則治法: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佐以益氣活血。處方:西洋參12g,生北黃芪12g,紫丹參10g,制首烏15g,明天麻10g,水蛭3g,肉桂5g,天葵子10g,貓爪草10g,山慈姑5g,珍珠母10g,紫浮萍10g,云茯神12g,炒棗仁12g,龍眼肉10g,生甘草5g。14劑,每日一劑,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
2012年8月31日復診:服上方后癥減,現(xiàn)伴有心悸,后半夜寐難,脈弦小,舌淡,苔白厚。
處方:西洋參12g,生北芪10g,紫丹參10g,麥門冬12g,五味子3g,靈磁石10g,佩蘭葉6g,龍眼肉10g,炒棗仁10g,云茯神15g,貓爪草10g,天葵子10g,珍珠母10g,生甘草5g。14劑,每日一劑,服法同前。
體會:早在《臨證指南醫(yī)案·眩暈門》華岫云按說:“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钡牟∫蛘撌?。眩暈病因病機常見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但彼此影響,互相轉(zhuǎn)化,而本案患者當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因此,余師以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為法,但余師秉承久病必瘀之觀點,故佐以生北芪、紫丹參益氣活血。血行風滅,癥自而減。
案5:徐某,女,42歲。2012年8月31日首診。
主證: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十年,口苦,口干不欲飲,頭暈頭脹,脈弦細無力,舌質(zhì)淡,苔白。中醫(yī)診斷:口瘡。辨證:脾氣虧虛,肝氣郁滯。治則治法:健脾舒肝,益氣活血,佐以清熱養(yǎng)陰解毒。處方:生曬參12g,生北黃芪12g,紫丹參10g,大生地黃10g,佩蘭葉6g,金銀花12g,蒲公英12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制首烏12g,明天麻10g,女貞子10g,生甘草5g。7劑,每日一劑,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
外用方:生蒲黃150g。用法:取適量涂患處,流涎,再漱口。
2012年9月7日復診:服上方后癥減,再給予7付以鞏固療效。方藥同前,用法同前。
體會:口瘡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內(nèi)因。內(nèi)因責之于血少氣弱,黏膜柔嫩,不耐邪熱熏灼或久病體虛而易于罹患本病。外因由于平素調(diào)護不當,感受風熱之邪;或飲食不當,恣食膏粱厚味,過食辛辣刺激之物;或口腔不潔,穢毒內(nèi)侵等原因所致。余師從整體出發(fā),以調(diào)理肝脾為主,佐以清熱養(yǎng)陰解毒,同時內(nèi)服中藥外用漱口配合治療,可見孫老治病方法多樣、綜合、靈活,且療效顯著。
案6:劉某,女,38歲。2012年9月7日首診。
主證:喘促十五年,每于立秋后發(fā)作,痰少,喉中有聲,伴有心悸,周身浮腫,鼻塞,咽癢,有花卉過敏史,脈細稍數(shù),舌淡,有齒痕,苔白。中醫(yī)診斷:哮證。辨證:腎氣虧虛,肺氣不宣。。治則治法:固腎宣肺,佐以益氣活血。。處方:生曬參10g,生北黃芪10g,紫丹參10g,麥門冬10g,五味子3g,靈磁石7g,荊芥穗10g,炙冬花10g,炙紫菀10g,冬桑葉10g,里固脂10g,枇杷葉10g,木蝴蝶6g,貴杏仁10g。7劑,每日一劑,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
2012年9月14日復診:服上方后癥減,表證以除,喘促明顯改善,但仍時有喘促,入睡困難,多夢,脈弦稍數(shù),舌紅,少苔。
處方:生曬參10g,生北黃芪10g,紫丹參10g,麥門冬10g,五味子3g,靈磁石7g,荊芥穗10g,炙冬花10g,炙紫菀10g,里固脂10g,木蝴蝶6g,白鮮皮10g,生甘草5g,炒棗仁10g,云茯神1g。7劑,每日一劑,服法同前。
體會:《景岳全書·喘促》篇說“喘有夙根,遇寒即發(fā),或遇勞即發(fā)者,亦名哮喘?!薄恫∫蛎}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jié)成窠臼,潛伏于內(nèi),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哮證病因多為宿痰內(nèi)伏于肺,復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體虛病后等因素,以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該患素體腎氣不足,外感風寒,引動伏痰。故余師以固腎宣肺為法,佐以益氣活血,正所謂氣血調(diào)和百病消,且余師強調(diào)立秋時節(jié),火易克金,故給予麥冬、五味子以鎮(zhèn)心寧神,抑火養(yǎng)金。
[1]楊建宇,李楊,孫文正,等.明醫(yī)薪傳——北京同仁堂中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shù)經(jīng)驗傳承[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8-10,166-182.
[2]楊建宇,李彥知,孫文正,等.孫光榮教授學術(shù)思想初探[J].光明中醫(yī),2009,24 (12):2239-2240.
[3]楊建宇,李楊,王興,等.孫光榮教授運用中和理論治療婦科病的學術(shù)經(jīng)驗點滴[J].光明中醫(yī),2011,26(6):1085.
[4]李彥知,楊建宇,孫文正,等.孫光榮教授調(diào)氣活血抑邪湯簡述[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4):11-12.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57
1672-2779(2014)-03-0090-02
楊 杰 本文校對:李春祿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