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51)
普通話教學中的尖音現象及糾正方法
朱瑩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河北石家莊050051)
尖音問題是大部分地區(qū)普通話語音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論文從尖音的概念、成因兩方面對尖音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糾正尖音的方法。
普通話;尖音;語音教學
尖音問題歷來都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普通話語音教學中我們發(fā)現絕大部分學生的發(fā)音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尖音問題。從方言的角度來看,尖音在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等南方方言區(qū)中普遍存在,在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晉語等官話方言區(qū)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官話方言區(qū)中還有一些方言正處于尖團由分到不分的過度階段,這些方言區(qū)的學生發(fā)音中也普遍有尖音問題。從性別角度看,發(fā)音中含有尖音的女性多于男性。
在普通話教學中多數人簡單的把尖音理解為發(fā)音人把聲母j、q、x發(fā)成z、c、s,或者發(fā)j、q、x時舌尖與牙齒的摩擦過重。這樣僅從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的角度理解尖音問題顯然過于簡單,往往不能有效地糾正發(fā)音人的尖音問題。本文試對尖音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頗具操作性的糾正方法。
尖音是指存在于早期官話和部分現代官話方言中的和團音對立的一組聲母。在i、ü前,聲母z、c、s稱為尖音,聲母j、q、x稱為團音。最早提出尖團音的概念是在清人所作的《圓音正考》序言中。《圓音正考》是專為糾正尖音舌面化(尖團合流)的語病,分辨尖團音而寫的,成書于1743年,即乾隆八年。其序言指出:“試取三十六字母審之,隸見溪群曉匣五母者屬團,隸精清從心邪五母者屬尖,判若涇渭,與開口、閉口、輕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輯斯篇,凡四十八音,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標國書(滿文,滿族稱滿文為國書)一字于首,團音在前,尖音居后”。由此可知,團音就是見組字齊齒呼、撮口呼的讀音,其聲母相當于現代的舌面音j、q、x,如“基ji、欺qi、希xi”;尖音就是精組字齊齒呼、撮口呼的讀音,其聲母近似現代的舌尖音z、c、s(精組舌尖音的發(fā)音是舌尖抵下齒背),如“積zi、七ci、西si”。
從隋的《切韻》、宋的《廣韻》、《集韻》、清代的《康熙字典》、到民國時期的《中華大字典》,所有用反切注音的字書、韻書,都是尖團分明的。直到1932年《國音常用字匯》頒行以后,才正式砍掉了尖音,從此尖團合流,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也就沒有了尖音。
在現代漢語中尖音的成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2.1 歷史的遺留
分尖團是漢語的一大特點,自漢字造字之初就分尖團音,直到1932年《國音常用字匯》頒行尖團才合流。由此可見尖團音合流不過幾十年,所以在我國的很多方言區(qū)仍然保留著尖團音分立的特點。正如王力先生所說:“舌根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區(qū)域較廣;舌尖音的舌面化,所占方言區(qū)域較小。”[1]一些生活在尖團音分立的方言區(qū)的學生,從小受地區(qū)方言環(huán)境的影響,養(yǎng)成了不良發(fā)音習慣,這是造成方言區(qū)學生難以掌握舌面音正確發(fā)音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
2.2 社會的因素
港臺一些當紅明星,由于母語方言的影響,普通話不標準,說話帶有尖音。他們在內地影響廣泛,很多年輕人刻意摹仿他們的語音,就把他們方言中的尖音也照搬過來。這是青年人學習普通話難以克服尖音問題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
另外,如前文所述,女性的尖音現象要比男性嚴重,這與“女國音”現象有著相似的一種社會心理因素。胡明揚先生曾在分析“女國音”的社會心理因素時指出:“使用這種語音變體是受某種潛意識支配的,部分女青年(主要是女學生)用舌尖頂住下齒發(fā)音,為的是顯得嬌柔,以為這么說好聽,這是女性愛美心理對語音演變的影響?!边@種心理促使許多年輕女性說普通話時喜歡把j、q、x發(fā)成舌面和舌尖之間的音,這也是青年人糾正尖音問題的一個障礙。
在普通話語音教學中,要解決尖音問題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舌面音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式,使學生知道如何發(fā)音,然后再進行發(fā)音訓練,這樣才能有效的糾正學生的尖音問題。
3.1 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式的糾正
糾正尖音問題首先要明確j、q、x的正確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普通話學習中,錯誤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式是導致尖音難以克服的一個重要原因。聲母j、q、x發(fā)音時如果舌面前部和舌尖后部同時與硬腭接觸,發(fā)出來的音就會不集中,就會帶有尖音色彩;如果牙齒對氣流形成阻礙,摩擦成聲時聲音也會類似舌尖成阻,聽起來也會有尖音的效果。
在教學中,應該向學生強調j、q、x是舌面音,發(fā)音部位是舌面而不是舌尖,發(fā)音時起作用的是舌面前部,應使整個舌面前部上抬緊貼硬腭部分,切勿使舌尖碰齒。必要時可以夸張地發(fā)出尖音,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尖音,尖音和j、q、x的成阻部位不同。也可以把舌面音聲母j、q、x和舌尖音聲母z、c、s、d、t、n、l、zh、ch、sh、r進行發(fā)音比較,使學生理解舌尖音和舌面音發(fā)音的不同。
為了使學生對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式的理解更直觀,教師可以采用手勢輔助法,即用雙手模擬舌和硬腭進行發(fā)音動作的演示。具體做法是用左手模擬上腭,用右手模擬舌頭,向學生演示是哪一部分成阻,強調舌尖不能碰到上腭和牙齒。
3.2 訓練方法
在學生明確j、q、x的正確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的基礎上,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訓練。
1.采用以元音帶輔音的方法訓練,使學生準確發(fā)出j、q、x。具體步驟如下:
(1)讓學生發(fā)元音“i”,然后保持發(fā)“i”時口腔各部位的狀態(tài)不動,使氣流從舌面與硬腭之間通過,發(fā)不帶“i”的“唏——”聲,注意氣流通過時,舌面于硬腭摩擦,舌尖和牙齒不可成阻。
(2)讓學生在“唏——”音結束時帶出元音“i”注意帶出“i”時要順暢,發(fā)“x——i”時中途氣流不斷,不要刻意去發(fā)“i”。
(3)口腔保持上述狀態(tài),直接發(fā)出“xi”的音。這時,發(fā)音中就沒有尖音的成分了。
(4)在練好“xi”的基礎上,練習“x”與韻頭為“i、ü”的韻母相拼。
這一部分練習中,有的同學雖然除去了尖音,但發(fā)音的成阻部位會過于靠后,這時可以在發(fā)音時保持微笑狀態(tài),發(fā)音部位不要過于緊張,發(fā)“xi”時口腔稍微閉合一些,使舌位稍高,這樣成阻部位就順利過渡到正確位置了。
在發(fā)準“x”后,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舌位的基礎上,可以繼續(xù)進行“j、q”的練習。其方法與練習發(fā)“x”的音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x”是擦音,“j、q”是塞擦音,發(fā)音時“j、q”多了一個“塞”的過程。
2.在學生能夠準確發(fā)出j、q、x的音以后要進一步加強練習,形成正確的發(fā)音習慣。能準確發(fā)出j、q、x的音并不等于完全除去了尖音,還要在朗讀和日常說話中時刻注意發(fā)音的準確,逐漸形成正確的發(fā)音習慣,這樣才算徹底除去尖音。在教學中,可以分字詞的練習、繞口令的練習、篇章朗讀以及說話的練習幾個階段進行練習和鞏固。
(1)第一階段,字詞的練習。在教學中,可以先進行單字練習,然后進行同聲母詞的練習,進而進行不同聲母的組合練習。例如:
①j:雞家居娟 炯 j―j:積極 堅決 究竟家具結局
②q:旗 恰 確 巧 去 q―q:親戚 氫氣 群情恰巧竊取
③x:希 心 尋 續(xù)香 x―x:現象 細小 學習新鮮休息
④z―j/c―j/s―j:自己 字跡 刺激 詞句 思想四季
⑤z―q/c―q/s―q:足球 攢錢 采取 從前 三千孫權
⑥z―x/c―x/s―x:祖先 咨詢 從小 促銷 思想縮小
(2)第二階段,繞口令的練習。在教學中可以找一些舌面音聲母字較多的繞口令進行練習,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音的熟練性,也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例如以下的繞口令:
七巷一個漆匠,西巷一個錫匠。七巷漆匠用了西巷錫匠的錫,西巷錫匠拿了七巷漆匠的漆,七巷漆匠氣西巷錫匠用了漆,西巷錫匠譏七巷漆匠拿了錫。
(3)第三階段,篇章及說話的練習。
這一階段是鞏固提高階段,可以通過朗讀篇章進行練習。在朗讀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即興話題的練習,讓學生練習說話,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舌面音的練習,這樣可以增強學習效果,使尖音徹底根除。
綜上所述,使學生準確發(fā)出聲母j、q、x的音,首先應使學生明確j、q、x的正確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并能準確發(fā)音,然后選擇一些具有針對性方法進行發(fā)音練習,最后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習慣刻苦地進行發(fā)音訓練,這樣才能徹底根除普通話學習中的尖音問題。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吳玲,胡斌主編.普通話語音標準訓練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On the Oxyphomia and Rectifying ways in the Teaching of Putonghua
ZHU Ying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f Hebei,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Oxyphomia is a difficult one in the phonetic teaching of Putonghua in most part of China.The author analyzes the oxyphomia question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oxymophia and formation of it,and then put forward feasible ways to solve it.
Putonghua;oxyphmonia;phonetic teaching
H102
A
1009-3583(2014)01-0066-03
2013-10-15
朱 瑩,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文學博士,專業(yè):漢語言文學,研究方向:音韻學?,F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