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文
(商丘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孔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對中國早期的文化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影響深遠,被儒家學派尊奉為至圣先師。孔子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其對先秦檔案材料的搜集、整理與利用??鬃訉ο惹貦n案材料的整理,成就突出,不僅使我國古代“統(tǒng)于王官”的檔案材料得以公開,而且“開創(chuàng)了檔案編纂方法及利用檔案修史、利用檔案傳播文化知識的先河”[1]。
我國保存檔案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當時,檔案材料的記錄與管理者是朝廷的史官,《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zhí)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俞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髢?nèi)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瓡x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贝颂幍摹皥D法”,張雙棣先生認為是“圖錄和法典”[2],就是夏朝有關(guān)治理國家的典籍圖版、制度文書等,也即為夏朝國之檔案。同時,從此處引文也可以看出,夏、商時期管理朝廷檔案的為太史(令)、內(nèi)史之類的史官。史官們在檔案史料的記錄與管理方面的歷史作用是不容抹殺的,《史通·史官建置》中記載:“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wù),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所言確屬的論。
除了太史(令)、內(nèi)史之類的史官之外,先秦還有其他一些史官,如小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大抵皆為掌管冊籍起文書草之人”[3]102,他們記載史料也都有不同的分工,《史通·史官建置》云:“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nèi)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逼渲小疤贰辈粌H位于史官之首,而且“古者圖書薈萃之區(qū),首推太史”[3]102,可見太史在檔案收集、管理方面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再加上太史之職“掌國之六典”,而“六典”又主要是指國之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等六種典制,與國之大事密切相關(guān)。因此,太史在檔案收集、管理等方面的價值不可小視。而其他史官在檔案收集、管理等方面的價值同樣重要。如“小史掌邦國之志”,孫詒讓認為小史主要“掌王國及畿內(nèi)侯國之史記”[4]2098。別于“小史”,則“外史”掌四方之志,即為“畿外侯國之志”[4]2098。至于“內(nèi)史”,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五十二云:“內(nèi)史掌為冊命,《書》云‘作冊’是也。”[4]2131唐孔穎達撰著《禮記正義》,引熊安生之語認為“大史記動作之事,……則大史為左史也”。其中“大史”即為“太史”;而“內(nèi)史”主要記策命之事,則“內(nèi)史”為右史也[5]。由此可見,各史官所記錄的檔案史料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當時檔案內(nèi)容的豐富多樣性,同時具備不同程度的檔案價值。
春秋時期,除了周王朝有史官之外,各諸侯國也設(shè)置史官,且史官的主要職責就是記錄史實,正如《周禮·天官·冢宰》所說的那樣:“史官掌書以贊治。”“贊治”,鄭玄注云:“若今起文書草也?!碑敃r,“諸侯之會,其德行禮儀,無國不記”(《左傳·僖公七年》),否則“有事不書,是史失其職守”(《國語·楚語》)。而史官在記錄時,“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牘而已”(《禮記·玉藻》)。并且史官記錄時也有不同的分工,“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禮記·玉藻》)。正是在這些史官的辛勤記錄下,各諸侯國也有了本國之檔案,如晉之《乘》、鄭之《志》、楚之《梼杌》、魯之《春秋》等。
史官記錄后的檔案,秘密收藏,并有專人看管。老子就曾任周代的守藏史,《史記·老子列傳》云:“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苯鹭鬼晗壬J為:“其所謂藏,即文書典籍之藏,略如清代之內(nèi)閣大庫?!保?]內(nèi)閣大庫,即內(nèi)閣收貯文書、檔案的庫房??梢?,周之“藏室”就相當于一個檔案館。除此以外,周代收藏檔案的還有策府?!赌绿熳觽鳌肪矶?“阿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之所謂策府?!惫弊?“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7]
由此可見,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周王朝及諸侯國均比較重視各種檔案史料的記錄,從而形成了各種內(nèi)容豐富的檔案史料。但隨著朝代的更替及政權(quán)的動蕩,檔案材料也會發(fā)生流散,從前文所引《呂氏春秋·先識覽》的材料可以看出,在政權(quán)動蕩的年代,史官抱著檔案投往他國,直接導致了檔案材料的散失。這種現(xiàn)象在當時是比較普遍的,正如司馬光所說的那樣:“周室微,道德壞,五帝三王之文飄淪散失,棄之不省?!保?]先秦豐富的檔案材料,奠定了孔子進行檔案整理的文獻基礎(chǔ)。而檔案由秘藏而流散,則為后來孔子進行檔案整理提供了機遇。
孔子進行檔案整理,主要是根據(jù)先秦檔案史料而刪定“六經(jīng)”??装矅渡袝颉吩?“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9]孔子對《墳》、《典》、《索》、《丘》等文獻的整理是否真實,難以置信,但孔子對《易》、《書》、《詩》、《禮》、《樂》、《春秋》進行檔案整理卻是有據(jù)可查的,如《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朱熹《論語序說》也云:“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強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保?0]觀以上諸家之言,在孔子之前已經(jīng)存在《易》、《書》、《詩》、《禮》、《樂》、《春秋》等6部檔案史料,而孔子的主要任務(wù)即是對此6部檔案史料進行整理,如丁海斌就認為“孔子則自稱‘述而不作’,其所謂‘述’基本上是官方檔案的內(nèi)容。比如《尚書》是夏、商、周史官所記錄和保存的文告檔案的匯編;《詩》是采于民間和士大夫,由樂官保存的文學藝術(shù)檔案匯編;《禮》本屬《儀注》之類,是禮官所保存的檔案文件內(nèi)容的匯編;《春秋》則是魯史檔案刪削而成”[11]。經(jīng)孔子整理后的六經(jīng),本身也具備檔案的性質(zhì),如沈兼士就指出:“古人說‘六經(jīng)皆史’,我們也可以說史皆檔案,精密一點來說,檔案是未摻過水的史料?!保?2]沈先生言下之意實則說明“六經(jīng)皆檔案”。
在孔子之前,由于“《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禮記·經(jīng)解》),所以孔子決定對這6部檔案史料進行整理。孔子整理這6部典籍的原則是“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目的是“足以垂世立教”,故孔子對此6部檔案史料進行整理主要是“去其重復”“述而不作”。當然,孔子在整理過程中對六經(jīng)的整理方法是不一樣的,按朱熹的話就是:“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四書章句集注》)孔子對《詩》、《書》的整理是刪除重復。如孔子對《詩》的整理,主要是依據(jù)“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之標準?!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guān)唯》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淸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笨鬃诱怼对姟?,將“三千余篇”減至“三百五篇”,去掉十分之九,主要就是圍繞“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之原則對《詩》之檔案進行整理的。
孔子整理《尚書》也是如此,他曾“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渡袝暋芬灿涊d:“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保?3]孔子得帝魁之書后,對其進行“斷遠取近”,目的也是“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將原書“三千二百四十篇”刪定為“一百二十篇”,并“以百二篇為《尚書》”。
孔子對《禮》、《樂》的整理主要是“定”,也即是整理修復。在孔子之前,《禮》、《樂》均有現(xiàn)成的內(nèi)容,特別是“禮”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夏禮、殷禮、周禮之別,且三代之禮有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鬃幼⒁獾健抖Y》之檔案的重要性,并意識到檔案不足不能對夏禮、殷禮進行證實?!墩撜Z·八佾》云:“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庇捎凇抖Y》之檔案缺失,故孔子對《禮》進行了整理,《漢書·藝文志》云:“《古禮經(jīng)》五十六卷,《經(jīng)》十七篇,《古禮經(jīng)》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禮記·雜記下》也云:“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比姹蚩鬃訉W禮,孔子向他傳授《士喪禮》,《士喪禮》由此而成書??鬃诱怼抖Y》并對《禮》有全面的認識,他說:“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禮記·禮運》)按照這一認識,孔子將《禮》整理成“十七篇”,成為士以上之貴族階級必須接受的通識教育,“凡春秋以前之士,一定要通曉《儀禮》,且能身體力行冠昏、相見、燕射、喪祭、朝覲之禮,才能符合一個君子的言行舉止標準”[14]??鬃訉Α稑贰返恼恚慈藗兂Uf的“正樂”。《論語·子罕》云:“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孔子正樂,主要使雅樂與頌樂得到適當?shù)陌才拧?/p>
當然,孔子依據(jù)檔案整理六經(jīng)并非完全“述而不作”。他在整理過程中也有“作”的成分,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易》和《春秋》的整理上??鬃印百潯薄兑住罚扔小笆觥?,即表現(xiàn)為整理卦辭、爻辭,也有“作”,即主要是依經(jīng)作傳,也就是依據(jù)卦辭與爻辭作《彖》、《系》、《象》、《說卦》、《文言》?!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p>
孔子“修”《春秋》,與當時世風日下、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拭其君者有之,子拭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洞呵铩罚熳又乱?。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史記·孔子世家》)?!肮P”,當為“作”;而“削”,應(yīng)為“述”??梢姡鬃右朗酚涀鳌洞呵铩?,有述有作。經(jīng)孔子整理后《春秋》,左丘明有過精當?shù)脑u價,其云:“《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左傳·定公十四年》)由于孔子作《春秋》時“正名分,寓褒貶”,寓含微言大義,故而《春秋》書成,“亂臣賊子懼”。
孔子依據(jù)各種檔案而整理成的6部經(jīng)典,目的是用來“垂世立教”,即將其視為后世效法之文,也即是將它們視作為教書育人的教材。黃永年認為六經(jīng)“在春秋的時候,這些東西都還是檔案性質(zhì),由貴族中有文化的‘祝史’們掌管,……(春秋末年)文化從祝史們手里解放出來,原來出身貴族后來成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首先承擔起向更多人傳播文化進行教育的使命,而原先的檔案中,《詩》、《書》、《禮》之類就成為現(xiàn)成的教材?!保?5]所言是有道理的。經(jīng)過孔子整理后的六經(jīng),其教育功能已十分明確:“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播益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jīng)解》)
孔子依據(jù)現(xiàn)有檔案而刪定“六經(jīng)”,對當時的檔案史料非常重視。他不僅親自去周王室查看檔案,還到各諸侯國收集檔案??鬃铀占降臋n案涵蓋了周及周以前多個朝代。
首先,孔子整理“六經(jīng)”,利用到了周王室及多個諸侯國的檔案材料??鬃釉H自到周王室觀書,為整理《尚書》、《春秋》作準備,《史通·六家》云:“孔子觀書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薄洞呵镒髠餍颉ふx》引沈氏云:“《嚴氏春秋》引《家語·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jīng),丘明為之傳,共相表里?!笨鬃釉诰幮蕖洞呵铩窌r,還參照了“周禮之舊法”,《史通·六家》云:“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觀周禮之舊法。遵魯史之遺文;據(jù)行事,仍人道;就敗以明罰,因興以立功;假日月而定歷數(shù),藉朝聘而正禮樂;微婉其說,志晦其文;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故能彌歷千載,而其書獨行?!薄爸芏Y之舊法”即為周朝禮制方面的檔案。此外,為制《春秋》之義,孔子還曾“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春秋公羊傳·隱公第一》,徐彥疏)??梢娍鬃硬粌H自己親自去周王室查看檔案,還讓弟子們?nèi)ブ芡跏也檎覚n案。從周王室所尋得的檔案史料,對孔子整理“六經(jīng)”幫助極大。
除了采用周王室的檔案材料之外,在整理“六經(jīng)”過程中,孔子還用到了很多諸侯國的檔案材料,如上文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鞍俣畤彪m然是虛指,但也可見孔子對各諸侯國檔案之重視??鬃又心觊_始周游列國,曾先后去過衛(wèi)、陳、曹、宋、蔡、鄭、齊、楚等國,歷時長達14年之久。在周游列國過程中,孔子對各國的檔案記載比較重視,如他對杞、宋兩國檔案記載不全曾發(fā)出概嘆,《論語·八佾》記載:“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可以看出,孔子為研究“禮”曾搜集杞、宋兩國所保存的有關(guān)夏禮和殷禮的檔案典籍,通過對比,他發(fā)現(xiàn)杞、宋兩國所保存的檔案趕不上夏、殷,故而發(fā)出了“文獻不足”之概嘆。
其次,孔子整理“六經(jīng)”,所利用到的檔案材料涉及時間較長,基本上涵蓋了周朝及周以前的檔案。如上文提及孔子在整理《尚書》時采用了“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即孔子在整理《尚書》時用到了虞、夏、商、周四代之檔案。《史記·孔子世家》也云:“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zhì)。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省稌鴤鳌贰ⅰ抖Y記》自孔氏。”此處所言的“追跡三代之禮”,即孔子在整理《書傳》過程中采用了夏、商、周三代之檔案。
孔子對檔案史料的整理,成就是顯著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孔子依據(jù)檔案史料而刪定“六經(jīng)”,將其視為教材而使用,不僅系統(tǒng)地保存和繼承了上古優(yōu)秀的檔案文化遺產(chǎn),開啟了利用檔案文獻傳播文化知識的先河,而且首次將“統(tǒng)于王官”、秘不示人的檔案史料公開于世,開辟了檔案的利用領(lǐng)域,發(fā)揮了檔案的利用價值,擴大了上古文化的傳播??鬃哟伺e“打破了檔在王宮、學在官府的局面,使貴族享有的讀書學習、編書修史的特權(quán),開始擴散到平民階層,使檔案發(fā)揮出廣泛的社會效益,加快了古代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學術(shù)繁榮。此后不久出現(xiàn)的‘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歸功于孔子對檔案文獻的傳播利用的?!保?6]
其次,孔子對檔案史料的收集與整理,在方法上留給后人諸多啟迪。在收集檔案方面,為了盡可能多地占有檔案史料,孔子不僅親自去各處查找資料,而且還讓弟子協(xié)助查找,網(wǎng)羅了周及以前很多檔案史料。可以說,孔子所掌握到的檔案史料是全面而豐富的,因此,孔子據(jù)這些檔案史料刪定而成的六經(jīng),應(yīng)該是較系統(tǒng)地保存了當時的檔案史料。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孔子采用“述而不作”的手段,尊重了檔案文獻的真實性,基本保存了各種檔案的原來面目,也使先賢之道得以借助“六經(jīng)”而傳承??鬃有蕖洞呵铩?,采用編年的方式“編次其事”,為后世依據(jù)檔案史料修史提供了范例。
當然,由于孔子對檔案的整理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意愿以及教育的需要,因此孔子在檔案整理過程中是要遵循一定標準進行取舍的??鬃影凑占榷藴嗜∩釞n案,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但被剔除在外的那一大批重要的檔案史料,由于不合標準而未收進“六經(jīng)”之中,并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散佚,實屬可惜。如孔子刪《詩》,其目的是讓剩下的《詩》不僅能“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而且還要達到“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的效果。圍繞這一標準,孔子對《詩》進行了大規(guī)模刪減,只保留了約一成的篇目,近九成的篇目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而被刪去的詩篇并非都是重復的,如我們在閱讀上古其他文獻時,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詩經(jīng)》未收的逸詩。這些逸詩并不與《詩經(jīng)》中的詩篇重復。那些被拒收的檔案,由于數(shù)量多,應(yīng)當能更全面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然這些檔案早已不見了蹤跡,損失的代價是巨大的。如今,研究先秦歷史,人們常常借助于孔子刪定的“六經(jīng)”。盡管多數(shù)學者承認“六經(jīng)皆檔案”,但這樣的檔案并不能完全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
[1]查啟森.孔子與檔案[J].北京檔案,2002(3):13 -15.
[2]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84.
[3]朱希祖.中國史學之起源[M]//朱希祖,周文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2.
[4]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孔穎達.禮記正義[M]//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878.
[6]金毓黻.中國史學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
[7]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39.
[8]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69.
[9]孔安國.尚書[M]//中華書局編輯部.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1998:1.
[1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1.
[11]丁海斌.論先秦文明與檔案[J].檔案學通訊,1993(5):52-56.
[12]沈兼士.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整理檔案報告[M]//沈兼士.沈兼士學術(shù)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345.
[13]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390 -391.
[14]王錦民.古學經(jīng)子:十一朝學術(shù)述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51.
[15]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5.
[16]彭子菊.孔子的檔案文學成就[J].南都學壇,2010(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