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平?jīng)鋈請笊纾拭C 平?jīng)?744000)
涉淺水者見魚蝦 入深水者見蛟龍
——甘肅平?jīng)觥笆锌h媒體縣區(qū)行”的成功實踐
□李建軍
(平?jīng)鋈請笊纾拭C 平?jīng)?744000)
2014年6月12日至20日,甘肅省平?jīng)鍪形麄鞑?、市記協(xié)組織市屬新聞媒體,各縣區(qū)和工業(yè)園區(qū)報道組、電視臺記者一行20余人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市縣媒體縣區(qū)行”聯(lián)合采訪活動,采訪報道了縣(區(qū))經(jīng)濟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新變化和干部群眾務實奮斗的新面貌。采訪期間,成員們到7縣區(qū)和工業(yè)園區(qū),歷時8天。采寫了一批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反映時代發(fā)展脈搏的稿件。
活動中,年輕的記者們深入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以獨特的新聞視角發(fā)掘典型、詮釋典型。用主動引導的方式不斷鞏固和提升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把對黨的宣傳與反映人民心聲、堅持正確輿論引導與講求宣傳藝術、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與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引導輿論的能力。拉近了同群眾的距離,增進了對群眾的感情,精神受到洗禮、境界得到提升、作風得到錘煉。許多記者反映,通過活動,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聞工作的目的所在、動力所在,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新聞工作者的根基所在、價值所在,進一步明白了“為了誰、我是誰、依靠誰”的問題。
對年輕人來說,新聞工作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論水平和較強的文字功底,而且還要熱愛本職崗位、嚴格遵守新聞職業(yè)道德。此次活動中,記者們通過腳踏實地的采訪,獲得了豐富的情感積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們白天奔波采訪,晚上伏案寫稿,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卻寫出了不少打動人心的鮮活稿件。
在走基層中鍛煉隊伍,于實踐中接受錘煉和洗禮。只有到一線,才能聞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聽到百姓的心里話;只有接“地氣”,才能冒“熱氣”,報道才會有靈氣、有生氣。我們應當進一步發(fā)揚“靠雙腳跑新聞”的精神,走進群眾實際生活,走入群眾心靈世界,把心留在基層,在生動的實踐中體察時代的偉大變遷,在堅實的土地上接通新聞事業(yè)的“地氣”。
報紙和電視的新聞報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在這次走基層活動中,由于參加人數(shù)多,采訪對象一致,平?jīng)鋈請笊纭⑵經(jīng)鲭娨暸_及各縣區(qū)電視臺、報道組的記者都采訪一樣的內(nèi)容、一樣的對象,增加了采訪和寫作的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促進了報紙和電視采訪報道的聯(lián)動,提高了記者的專業(yè)水平,促進了各縣區(qū)媒體交流,加深了合作互助,為全市新聞媒體增進了解,加強溝通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報紙的新聞稿要盡量詳細,因為沒有其它媒介的輔助。而電視新聞稿就要牽扯到和畫面配合的問題。比如,在靜寧縣城川鄉(xiāng)采訪報道正在果園套袋的農(nóng)村婦女們,報社記者著重抓住她們的心理活動,需要記者用心、用眼、用情去體會,去報道。而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一條條既看又聽的電視新聞。所以,電視記者采訪,必須注重畫面的流暢和配合,一條好的電視新聞,必須做到視覺和聽覺的流暢及生動。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電視新聞稿畢竟不是直接給人看的,而是要讓播音員去說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說的、是讓人聽的,那么它必須直截了當?shù)匕褍?nèi)容表達出來。同時,要求語言比較簡短,適合播音員配音;還應盡量采用口頭語言,以適應受眾的聽覺習慣。這正是電視稿與報紙稿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此外,由于在現(xiàn)場報道和新聞直播上投入了更多的氣力,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的報道都鮮活了許多,有效提升了輿論話語權的主導力。
同時,許多稿件的報道形式有了很大的創(chuàng)新,一些同志們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新聞原來還可以這樣做”——視角獨特了、語言生動了、人物鮮活了,從理念、內(nèi)容、手段、語言風格等表達方式上都有了很多新突破、新變化,實現(xiàn)了新聞報道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
2014年第8期《甘肅審讀簡報》這樣評價此次“市縣媒體縣區(qū)行”的編采成果:《平?jīng)鋈請蟆贰白呋鶎?、轉作風、改文風——市縣區(qū)聯(lián)合采訪活動”扎實有效。采訪期間,記者行程1000公里,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深入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企業(yè)、學校等一線實地,采訪了一批來自基層、感人至深、生動鮮活的典型。記者們一路走,一路拍,一路寫,同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把筆觸對準基層,從群眾中獲取智慧,得到警示,所寫稿件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時代脈搏?!哆@是一種情懷》、《一年四季都掙錢》、《幸福三級跳》、《文老師轉型記》等采訪報道都是記者親歷親見,用的多是群眾語言,鮮活生動,讀來讓人感受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和收到的明顯成效。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實?!边@是一位縣電視臺記者在參加平?jīng)觥笆锌h媒體縣區(qū)行”后的感慨,我想這也是此行所有記者的真實體會。
此次活動,大家?guī)е敖拥貧狻?、“抓活魚”的初衷,走進果園、走進工廠、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將高溫下的建筑工地、翹盼豐收的農(nóng)民、辛勤的制瓷工等,以群眾能看得明白、讀得進去的語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涇川縣玉都鎮(zhèn)的康家村是平?jīng)鍪械男罗r(nóng)村建設示范點。早在幾年前,就有媒體報道過這里四通八達的柏油路、熱鬧美味的農(nóng)家樂和漂亮闊氣的小洋樓。然而,當記者們真正走進這座村子,卻被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震撼,也對康家村繁榮發(fā)展的背后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116本檔案,承傳百年的廟會,淳樸的快板——一個村子的發(fā)展,除了離不開的致富產(chǎn)業(yè)、新村建設等,深厚的文化承傳也在其列。記者在報道中,摒棄了以往大篇幅描繪新農(nóng)村日新月異變化的固定思維,而是通過對康家村文化的探索將其發(fā)展變化娓娓道來,文章頓時變得清新好讀。
“走轉改”對于在基層媒體工作的記者來說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許多記者表示,通過這次活動,再次采訪時的心境完全不同了。首先不同于以往的是不再只是去完成一次新聞采訪任務,而是真正的接到了地氣,全身心的去投入,用腿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報道。其次,新聞是跑出來的,無論資訊多發(fā)達,傳播手段多先進,不深入采訪就得不到鮮活的素材,就做不出生動的報道。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當記者飽含真情地掀開基層生活帷幕的一角時,才能看到了“說不完的苦樂冷暖,道不盡的百態(tài)人生”。基層、群眾,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記者只有接“地氣”才能有底氣、有靈氣,新聞才會有深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