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飛
楊梅溪,或者說楊梅溪河,留給我的記憶是迷幻而斑駁的。因為這條河已經(jīng)很老了,在我心中流淌的歲月,也已經(jīng)很長了。只是它一直靜寂地流,輕緩地淌,低淺地吟,我一直不去打擾它。其實,這條河離我并不遙遠,只是離別的時間長了,就覺得很遙遠了。
早年在故鄉(xiāng)所在的山鄉(xiāng)上班,常聽本地人用方言提到“楊梅溪”或“楊梅溪河灘”,我就問這河流在哪里。他們揚手往西一指。我轉(zhuǎn)首西望,西面是千畝大畈,大畈的里側(cè)則是一片蔥郁的草木。我想,那片蔥郁之地,可能就是楊梅溪河床,也就是他們所說的河灘吧。我突然想起來了,那片蔥郁之地,我去過。
這個時節(jié),走進這片寂寥金黃的,只有我這個寂寥的人。
我徑直走過這片金黃,一條河便將我攔住了。河面有二三十米寬,水不深,卻清澈見底,水流的姿態(tài)很平緩,內(nèi)心卻有些急切。這里沒有橋,只在河中壘了一排較為平整的大石塊,供人們跨著石塊過河。這就是楊梅溪或叫楊梅溪河。河對面的山,叫西山。據(jù)說,以前楊梅溪邊這個古村落時發(fā)瘟疫,不少村民相繼病死,故村里人在西山頂上建了西山塔,每夜有專人去點燈,叫“點天燈”,以祈求人丁興旺。我想,不僅是楊梅溪,大地上的每條河流與這條河域內(nèi)生息的人類,都是這樣的一種唇亡齒寒的關(guān)系。河對面的路,是一條迤邐而上的青石板路,板縫里的野草將石板纏繞得緊迫而堅實。這是一條通往古黟的古道,從這到了長坦村后再翻過佘嶺關(guān)就是古徽州的黟縣地界。我想,連接這條古道的楊梅溪河,以前一定架有像樣的橋,至少是那種在皖南山村常見的苗條、別致而平穩(wěn)的木棧橋。雨日的黃昏,著紅衣的年輕女子撐著油紙傘款行其上,真是一道絕美的風景。當然,這道美景只是我的臆想,我倒是真的從這里送走過一位女子。
多年來,留在我的心中的楊梅溪河就是這一塊,其實是錯的,上至“獅象把門”下至石壁下這段約3公里的流域,都叫楊梅溪河。我覺得我們的祖輩的確是了不起的。鄉(xiāng)志上載,這楊梅溪以前曾建有水磨壩、水渠、水碓和水碾。水磨壩就建在“獅象把門”下,有100多米長,大水時,水溢壩而去,而水渠中的水則能保持穩(wěn)定。現(xiàn)在這水磨壩的殘址還在,幾處破敗的缺口下,還不時滴落著渾濁的淚水;其下則是3000多米長的水渠,清亮而歡快的渠水曾從這楊梅溪的一側(cè)舒緩而過,灌溉著大畈里的千畝良田,只是現(xiàn)在我已找不到這水渠了,渠壩的斷骨殘骸還是有的,可能都掩埋在瘋長的芭茅和野草中了。這片平闊的蘆花飄飛的河灘,曾建有多座水碓和水碾,為當?shù)厝四朊?、舂粉,當?shù)厝苏f,這水碓和水碾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還在使用,可如今,它們又在哪里呢?就像20多年前從新安江的匯合處昱城來的那位女子,現(xiàn)在又在哪里呢?當年,她可是從昱城經(jīng)黟縣宏潭翻過佘溪嶺后,再跨過這楊梅溪河來的,幾十里險峻的山路將一個渾身洋溢著文字芬芳的城里女子的雙腳,磨出了一個個血泡。
這楊梅溪的下面叫石壁下,是一個小村子,距離我當年讀書的中學西北處兩三里地。夏日的黃昏,我們住校生吃罷晚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楊梅溪河洗澡。楊梅溪河水穿石壁下村后而過,出了村便是一片長而寬的水域,深處有兩三米,像柔軟的深綠色綢緞一樣往下流動,淺處則清澈如鏡,我們一腳踩入水中,能看清一條條小魚一邊往后退著,一邊睜大雙眼警惕地瞪著我們,我們在水中游弋、潛伏,在慘淡的晚霞中盡情游擊自己并不快樂的時光……
離開楊梅溪河20多年后,我還是第一次用我這些零碎的文字打擾它——每一條河流,都是人類生命的水系。
責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