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梅+聶佃忠
內(nèi)容摘要:負所得稅勞動供給效應是整個負所得稅研究的核心問題,因此,負所得稅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到底如何,對于全面評估負所得稅政策的可行性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從“勞動供給削減論”、“勞動供給削減質(zhì)疑論或增加論”、“負所得稅修正論”的角度,對與負所得稅勞動供給效應有關的國外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就這一問題作了七點評論。文章填補了負所得稅的勞動供給效應國內(nèi)研究的空白,可為設計適合中國國情的負所得稅方案提供重要借鑒。
關鍵詞:負所得稅 勞動供給 效應 評論
負所得稅修正論
(一)Penman的補貼計劃
Richard Penman(1968)提出將稅收多少與預定計劃工作按比例聯(lián)系的一個補貼計劃。這個計劃要求把補貼進行分級,即勞動者的額外收入將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而遞增。他討論了計劃的缺點,并斷定工作激勵將被保持,勞動供給卻不會減少。
(二)Perlman的補貼計劃
Richard Perlman (1968)認為,只要閑暇不是劣等品,任何補助低收入者的計劃都傾向于削減勞動供給。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得到的收入就會超過僅靠勞動所得取得的收入。Richard Perlman 提出一種補貼計劃,它把稅收補貼和完成的工作量掛鉤。他也檢討了該計劃的缺陷,并指出,在這樣一個分等級的計劃下不能確定工作激勵得到完全保證和勞動供給不會削減。
該計劃的主要缺陷可能有:首先,根據(jù)工作時間多少支付負稅的任何計劃將難以管理(或者說太昂貴了);其次,由于一直從事工資率低的工作,他們提高技能的激勵會減弱—或許會很嚴重;最后,由于角點解的存在,作者建議的負所得稅方案,盡管人們工作時間增加了,收入提高了,但是效用水平卻下降了。從作者提出的方案來看,超出負荷狀態(tài)的過度勞動是不鼓勵的。
Perlman最后的結(jié)論是,人們對收入的偏好勝過閑暇越強烈,這樣的計劃在實現(xiàn)保證勞動供給目標上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三)Martin Rein(1973)對英國FIS勞動供給效應的研究
英國家庭所得補助(Family Income Supplement,簡稱FIS)基于以下原理:補貼只支付給全職就業(yè)者,不能享有大多數(shù)的保險和福利計劃,因為后者通常支付給那些工作中斷者。在英國,自從1795年斯賓漢姆蘭體系結(jié)束以來,那些全職就業(yè)的人一直不能得到補充性補助 (supplementary benefits)。
FIS計劃是為有小孩的家庭設計的,要求家庭的戶主從事全職工作,且每周不能少于30個小時。跟正稅體系要求強制登記不同, 負所得稅的申請是自愿的。任何家庭如果想得到補貼,需要提出申請。
Rein指出,英國FIS在實施中遇到兩個棘手的問題:低覆蓋率(take-up)和工作負激勵。從第一個問題來看,美國公共政策幾乎受如何削減福利工作量這一問題的困擾,恰恰相反,英國卻致力于如何增加符合資格的接受者的覆蓋面。從第二個問題來看,幾種很低的補貼執(zhí)行的稅率和支付的遞增的稅收被認為影響工作行為。
人們或許爭論,英國的工人平均工作時間很長,如果這些社會補貼能夠帶給他們同樣的收入,而工作的時間短一些,整個效用可能提高了。而且,短的工作時間可能為低的失業(yè)率所抵消,以致整個生產(chǎn)水平不會下降。當工人有機會改變他(她)們的職業(yè)地位而不是工作時間的數(shù)量,人們或許希望他(她)們偏好更好的工作,因為它提供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好的工作條件,以及與向上的社會流動相應的其它非經(jīng)濟因素。而且,F(xiàn)IS申請資格要求補貼接受者從事全職工作(前面提到,它是按照每周工作30個小時來定義的)。既然補貼僅僅支付給有工作的窮人,這使得工作的越多而不是越少變得具有吸引力。因而,F(xiàn)IS激發(fā)了家庭戶主繼續(xù)工作的正向激勵。
實際上,人們很難對各種稅率給低工資工作者激勵所帶來的累積性效應作出評估。有關高稅制知識和實際工作行為的聯(lián)系是不確定的。而我們追求的收入平等的實現(xiàn)恰恰是以整個收入等級的高稅率和某些勞動所得水平的等級(notches)為代價來實現(xiàn)的。這些不平等和異常源于兩套平行體系的存在:一個是稅收體系,它基于一套原理,包含一系列救濟和減免(allowances);另一個是社會保障體系,它基于另一套原理,包含另外的補貼和減免。
為了克服FIS帶來的這些弊端,來自保守黨的英國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巴伯在1972年預算報告中提議對收入課征30%的稅率。這既可以用來計算高于稅收門檻的高額稅收,又可以把某些社會補貼(benefits)支付給收入低于那個水平的人群。它將是一個綜合的負所得稅,把一些補貼揉進稅收體系。
在英國,用稅款抵免(Tax Credit,簡稱TC)體系代替FIS等福利體系的提案起初沒有獲得通過,但后來還是得到貫徹實施。關于TC方案,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它從稅收改革的角度提出。這個提案明顯不同于美國討論的負所得稅制:它并沒有試圖削減補充性補助(supplementary benefit,簡稱SB)數(shù)量,而是保障最低收入,或者鼓勵工作。
(四)Cooper旨在解決英國就業(yè)的負所得稅計劃
A.G.Cooper(1983)指出,政府應該把降低失業(yè)率作為最主要的政策目標。要既能有效地解決就業(yè),又不會引起對其他宏觀經(jīng)濟方面的沖擊。一個設計得當?shù)呢撍枚愑媱澥顷P鍵的第一步。一個合理的負所得稅計劃更有可能使?jié)撛诘墓椭骱凸蛦T雙方都可以利用財政獲益來安排就業(yè),從而達到充分降低失業(yè)的目的。這個負所得稅的稅率相當接近于當前對大多數(shù)人適用的稅率。該計劃已經(jīng)在英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顯著地降低了失業(yè)率。
有關失業(yè)最重要的事實是絕大多數(shù)失業(yè)人口還是愿意工作。提請注意的是,解決就業(yè)的激勵必須從雇主和雇員兩個角度來考慮。普遍存在的問題卻是,僅僅從將成為雇員的角度討論激勵,而沒有從將成為雇主的角度討論之。因而,沒有先驗的理由期望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這實際上反映了已經(jīng)發(fā)生了什么和將會發(fā)生什么。負所得稅通過取消現(xiàn)存的對就業(yè)的征稅能夠改變激勵結(jié)構,從而充分就業(yè)可以期待。由此看來,雇主沒有動力去雇傭任何一個人,除非他給雇主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的銷售價值大于現(xiàn)實的最低工資(minimum wage,簡稱MW)。endprint
作者不僅反對MW,也反對就業(yè)保護法案(Employment Protection Act,簡稱EPA)和類似的措施。因為后者也提高了雇傭的潛在成本,進而對雇主產(chǎn)生負激勵。設計恰當?shù)呢撍枚愑媱澯欣谧枰肿詣踊鸬募夹g性失業(yè)。
負所得稅在經(jīng)濟文獻中得到廣泛的討論。Cooper(1983)認為,就實質(zhì)而言,負所得稅跟如下的稅收制度是類似的,如:反向稅(reverse tax)、稅款抵免(tax credits)、社會分紅(social dividend)。 他還指出,全面的失業(yè)補貼(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subsidy)跟它們也并無差異。以往的許多研究僅僅考慮了稅收或社會保障的單一效應,卻沒有考慮它們的聯(lián)合效應,如米德(James E.Meade)等人。Cooper指出,當研究它們的聯(lián)合效應時,有關稅收和社會保障的所有支付和收益主要或全部依賴于個人所得,不妨稱之為“總括所得稅”(generalised income tax,簡稱GIT)。
實施負所得稅的充分條件是GIT 的邊際稅率不能超過一個“太高”的值?!疤摺钡降资嵌嗌僭谟嘘P激勵的文獻中得到廣泛的討論。有證據(jù)顯示,上限大約是70%-75%的稅率是可以接受的。
Clarke在1977年列出了大約44 種需經(jīng)過經(jīng)濟狀況調(diào)查的不同的補貼形式。這是因為每一項經(jīng)過經(jīng)濟狀況調(diào)查的補貼提高了GIT的稅率,使之接近100%,以致形成貧困陷阱,并對就業(yè)帶來負激勵。而負所得稅本身就相當于一個單一的、無所不包的經(jīng)濟狀況調(diào)查(means-test)。
顯而易見,經(jīng)濟學家對負所得稅簡化稅收-社會保障-福利體系的潛力,而不是這提到的理由更有興趣。實際上,現(xiàn)存的計劃太多了,如臨時就業(yè)津貼(Temporary Employment Subsidies,簡稱TES)、工作創(chuàng)造計劃(a Job Creation Programme,簡稱JCP)、年輕人就業(yè)津貼(Youth Employment Subsidies,簡稱YES)等,更不用說FIS。負所得稅的提案只有與稅收—社會保障體系的“大檢修”結(jié)合起來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在這一點上仍然是正確的。
最后,Cooper對負所得稅的三個反對意見進行了一一駁斥。
負所得稅創(chuàng)造的額外工作報酬很低。聊勝于無,社區(qū)的重要價值是通過各種工作來實現(xiàn)的,而工作機會又是在上面提到的各種方案的幫助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盡管這些方案具有有限的適用范圍。而且,負所得稅體系應該特別有利于邊遠地區(qū)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因為,很明顯,如果許多人能夠找到有工作的話,他們還是愿意居住在這些地方。
負所得稅沒有解決什么問題嗎?準確地說,問題的核心在于把就業(yè)從我們面對的其他主要宏觀經(jīng)濟問題中擺脫出來。這能夠使得處理諸如通貨膨脹和城市衰敗等問題變得更加簡單。
負所得稅是一項昂貴的政策嗎?這種廣泛流行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只要工人繼續(xù)爭取盡可能合理的高工資,幾乎可以確信全體人口將會支付較少的總括所得稅。或許真正難以避免的是對現(xiàn)有財富的某種再分配,當然,盡管一些人不希望回避這個問題。
(五)Moffitt對美國TANF和EITC勞動供給效應的研究
負所得稅的建議無論是在政策界,還是在學術界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政策的維度看,負所得稅提案推動了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耗資高達上百萬美元的現(xiàn)場試驗,試圖測量勞動供給的效應。尼克松總統(tǒng)曾提出一個負所得稅的版本,后繼的其他總統(tǒng)也曾經(jīng)思考過這種轉(zhuǎn)移支付計劃。雖然負所得稅的理想形式從來沒有獲得國會批準,但是現(xiàn)行福利計劃的稅率出于工作激勵的考慮已經(jīng)做出了一些改變。
按照1996年聯(lián)邦福利改革法令的要求,美國幾乎所有的州都降低了福利稅率(指1996年由AFDC向TANF的轉(zhuǎn)變—譯者注)。而且,20世紀90年代勞動所得稅收抵免(EITC)的增長已經(jīng)引入了一種比弗里德曼所設想的規(guī)模還要大得多的負所得稅。這說明,利用財政手段激勵福利接受者努力工作的思想在盛極而衰,沉寂了多年之后,最近在政策界出現(xiàn)了復活(resurgence)。
Robert A.Moffitt(2003)重點考慮了負所得稅中心思想的兩個挑戰(zhàn):一個是與勞動供給效應—與工作激勵的本意背道而馳有關;另一個與使用工作條件要求反而引致勞動供給的增加有關。
1.負所得稅勞動供給效應與工作負激勵。Moffitt對勞動供給效應的看法非常新穎。他認為,勞動供給的平均變化符號是不確定的。這種符號的模棱兩可跟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無關,兩個效應會把工作努力推向不同的方向;即使在勞動供給函數(shù)中替代效應總是大于收入效應,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另外,這個問題與成本也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負所得稅計劃要在工作激勵和成本之間權衡的觀點未必是正確的。
其他的模擬研究結(jié)果顯示,所有的項均為負,反映了負所得稅與其他所有經(jīng)過經(jīng)濟狀況調(diào)查的轉(zhuǎn)移支付計劃一樣削減勞動供給的事實。Moffitt(2003)通過表格證明,在多數(shù)情況下稅率削減引起工作時間的增加,但是隨著稅率的削減工作時間的增加有時是很小的,甚至有時效應是相反的。低彈性比高彈性更有可能導致工作時間的增加。
另外,西雅圖和丹佛試驗的研究考察了這種變化對丈夫、妻子和單身母親的效應。對丈夫和妻子來說,更低的負所得稅稅率削減勞動供給的數(shù)量—事實上,吸引更多的人進入福利體系。對單身母親來說,負所得稅稅率的削減通常提高勞動供給,但有時削減勞動供給,這取決于保障收入水平。這兩個群體反應的差別部分是因為收入差異所致。
這些研究的政策教訓是,負所得稅可能提高某些群體的勞動供給,也可能削減某些群體的勞動供給。在收入保障水平和隱含稅率的某些組合中負所得稅的勞動供給效應成立,而其他的組合中不成立;某些收入分配存在這種效應,其他的則不存在,這取決于沿著預算約束線在不同的點上家庭的相對數(shù)量。因此,負所得稅的勞動供給效應可能因地而異、因人(如群體)而異和因時而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