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林,張 磊,王義國,張啟明△
(1.濱州醫(yī)學院山東省中醫(yī)證候研究重點實驗室,山東 煙臺 264003;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臨床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鑒于證候理論研究中證候概念不統(tǒng)一和證候診斷不規(guī)范的現狀,王永炎院士在本世紀初提出了證候要素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以象為素、以候為證、病證結合”的辨證方法新體系[1]。
證候要素是從證候診斷中拆分出來的內涵最小的單元,是最核心、最關鍵和最具有意義的內容,證候要素研究對于提高辨證論治水平、解決中醫(yī)證候理論研究發(fā)展的瓶頸問題意義重大。許多專家在不同疾病證候要素的分布特點[2-3]、證候要素與癥狀的相關性方面[4-5]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病證結合”方面獲得了不同疾病的證候要素分布規(guī)律,在“以候為證”方面獲得了與證候要素關系密切的癥狀及其組合,對于中醫(yī)證候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然而,既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證候和證候要素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將證候拆分為證候要素,而癥狀沒有相應地拆分為組成癥狀的要素,因此沒有達到徹底“降維”的目的,以至于學術界至今仍將癥狀作為證候要素的診斷依據。為此,我們提出了證候要素的診斷依據可能是癥狀的組成部分,即癥狀的臨床特征的假設。
一個活著的人體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一是人體的各種功能。據此可將中醫(yī)常見的427個癥狀[6]分為2類:一類癥狀表達了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如頭痛、下肢浮腫表達了形態(tài)結構頭部和下肢的疼痛和浮腫,這類癥狀共有164個,稱為結構性癥狀;另一類癥狀表達人體功能的改變,如不寐表達了睡眠功能的異常,呼吸急促表達了呼吸功能的異常,這類癥狀共有263個,稱為功能性癥狀。
癥狀的臨床特征是指用以組合成不同癥狀的基本要素,包括癥狀的部位特征、性質特征、功能特征和加重緩解因素4類。
1)癥狀的功能特征:對于功能性癥狀而言,其直接表達的人體功能稱為癥狀的功能特征,如呼吸急促、呼吸氣粗、呼吸微弱的功能特征是呼吸。
2)癥狀的部位特征:對于結構性癥狀而言,發(fā)生變化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包含或牽及的部位稱為癥狀的部位特征,如頭痛的部位特征是“頭”。
3)癥狀的性質特征:對于結構性癥狀和功能性癥狀而言,形態(tài)結構及功能發(fā)生的變化稱為癥狀的性質特征,如結構性癥狀頭痛的性質特征是“痛”,功能性癥狀大便稀溏的性質特征是“質稀”。
4)癥狀的加重緩解因素:對于結構性癥狀和功能性癥狀而言,能夠使該癥狀發(fā)生、加重或緩解的各種因素稱為癥狀的加重緩解因素,如胸悶常在生氣時加重,故將生氣稱為胸悶的加重因素;腹脹常在矢氣時緩解,故將矢氣稱為腹脹的緩解因素。
癥狀的臨床特征具有2個特點:一是癥狀的臨床特征具有單一的屬性。“頭項強痛”的含義是指“頭痛”和“項強”,“頭”和“項”是兩個部位特征,“疼痛”和“強直”是兩個性質特征;二是同一癥狀的臨床特征可見于多個不同的癥狀,如“生氣加重”屬癥狀的加重因素,既可見于頭痛又可見于食欲不振;“情緒”屬癥狀的功能特征,可見于悶悶不樂、急躁易怒、善恐易驚等不同癥狀中。
以涵蓋從宋代到近現代著名醫(yī)家的51186條醫(yī)案的歷代醫(yī)案數據庫[7]為研究資料,以427個癥狀[8]為線索,共獲取23個功能特征[9]、199個部位特征[9]、256個功能特征[10]和109個癥狀的加重緩解因素[11],并從證候診斷中提取了6個病位要素和14個病性要素[12],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癥狀的臨床特征和證候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
癥狀的功能特征常是病位要素的辨識依據。如藏神是心的特有功能,目光呆滯、表情淡漠、呼叫不應、狂躁妄動表征了藏神功能的異常,是具有功能特征的癥狀,可借以直接辨識病位要素心。這類癥狀還有表達脾主運化、肺司呼吸、腎主水主生殖、肝藏血主疏泄異常的癥狀。
癥狀的部位特征常是病位要素的辨識依據。如官竅與病位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說明,鼻和咽喉對于診斷肺病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前陰對于診斷腎病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肛門對于診斷脾病具有較強的特異性,乳房對于診斷肝病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臟腑所居與病位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說明,腰對于診斷腎病具有較強的特異性;五華與病位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說明,毛發(fā)異常對于診斷腎病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舌體分區(qū)與病位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說明,舌尖候心;脈象分區(qū)與病位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說明,左寸脈主心,左關脈主肝,右寸脈主肺,右關脈主脾,兩尺脈主腎。
癥狀的性質特征常是病性要素辨識的依據。如排泄物顏色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排出物色白多診斷為寒證,色黃多診斷為熱證;排泄物的質地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質地清稀多診斷為寒證,質地黏稠多診斷為熱證;高熱多診斷為實熱證,潮熱及低熱多診斷為陰虛證;疼痛與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刺痛多診斷為瘀血,脹痛多診斷為氣滯,冷痛多診斷為實寒證;汗出的性質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自汗多診斷為氣虛,盜汗多診斷為陽虛;聲音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語聲高亢多診斷為實證,語聲低微多診斷為虛證等。
癥狀的加重緩解因素常是病性要素的辨識依據。如時間類加重緩解因素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晡時加重多診斷為陰虛和內火,五更加重多診斷為陽虛;婦女經產孕加重緩解因素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產褥期加重多診斷為氣血兩虛,經期加重多診斷為氣滯血瘀;按壓類加重緩解因素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按壓加重多診斷為實證,按壓緩解多診斷為虛證;溫度類加重緩解因素與病性要素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得溫緩解多診斷為實寒和陽虛等。
概言之,癥狀的臨床特征是構成癥狀的基本要素,是證候要素的診斷依據。癥狀的臨床特征包括癥狀的部位特征、性質特征、功能特征和加重緩解因素4類。其中,癥狀的部位特征和功能特征常是診斷病位要素的依據,癥狀的性質特征和加重緩解因素常是診斷病性要素的依據。
[1] 張志斌,王永炎.辨證方法新體系的建立[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8(1):1-3.
[2] 畢穎斐,毛靜遠.冠心病中醫(yī)證候要素特征性條目的專家調查[J].中醫(yī)雜志,2012,53(18):1580-1584.
[3] 鄧華亮,王天芳,趙燕,等.慢性乙型肝炎常見證候要素辨識依據分析[J].中醫(yī)雜志,2011,52(19):1661-1664.
[4] 吳秀艷,王天芳.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的研究思路[J].新中醫(yī),2007,39(3):1-3.
[5] 畢穎斐,毛靜遠.證候要素概念芻議[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8):6-7.
[6] 張啟明,王義國,張磊,等.內涵最小的獨立癥狀[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1):5-10.
[7] 張啟明,王永炎,張志斌,等.中醫(yī)歷代醫(yī)案數據庫的建立與統(tǒng)計方法[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9(4):298-299.
[8] 張啟明,王義國,張磊,等.內涵最小的獨立癥狀[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1):5-10.
[9] 于東林.中醫(yī)癥狀功能特征和部位特征的辨證意義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4.
[10] 李文文.中醫(yī)癥狀性質特征的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
[11] 謝江平.中醫(yī)癥狀的加重緩解因素及其辨證意義[D] .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
[12] 張啟明,于東林,王永炎.中醫(yī)證候要素的確認方法[J].中醫(yī)雜志,2013,54(20):1732-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