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剛,趙增強
(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咳喘是臨床常見病,但在《傷寒雜病論》中并沒有設專篇討論,根據(jù)其臨床癥狀,論述多見于“咳”、“喘”、“上氣”、“氣逆”等條文中??v觀各條文,張仲景所述咳喘大抵分為外感和內(nèi)傷兩類,病因上主要有風、寒、熱、燥、痰飲等,治療上則有汗、和、吐、下、溫、清等方法[1]。
風寒是咳喘病因之一,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中對此多有論述。肺氣宣發(fā)肅降功能失調(diào)可產(chǎn)生咳喘,而導致其發(fā)生的主要病因為風寒束肺。然外感風寒程度不同合并其他邪氣各異,故臨床可見多種證候,縱觀《傷寒論》外感證候主要分以下幾類。
當感受風寒較重,風寒束肺,肺氣郁閉,上下宣降不能則咳喘常作?!秱摗?5條謂:“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2]”本條所見無汗而喘、發(fā)熱惡風,即是衛(wèi)表閉塞,內(nèi)外不能通達,陽氣郁于內(nèi),故汗難出、表惡風;一身疼痛則是寒凝氣滯、氣血不能暢達所致。這時的主要矛盾是陽氣被郁,故治療的重點應當給陽氣以通路,使其內(nèi)外交通則風寒可去,故選用發(fā)汗解表之麻黃湯?!督饏T》中的厚樸麻黃湯也是本方的加減變化,只是更適用于肺部咳喘脹滿尤甚者。
另36條謂:“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235條謂:“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贝藘蓷l講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的情況,其病理基礎是太陽受邪,肺失宣肅,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太陽病久不解,可合并陽明發(fā)病,出現(xiàn)大腸為病的現(xiàn)象,如腹氣不通、腹脹便秘等。這時如果誤以為是陽明實熱施以瀉下之法,則會導致邪氣內(nèi)陷、雪上加霜,殊不知其乃肺不肅降、腸不下行耳,此仍為表實證。治之則當提壺揭蓋、上通則下行,當然還是應當選用麻黃湯。
可見,張仲景對于感受風寒的表實證以及表實證合并的陽明里實證,抓住其陽氣郁閉的主要病機特點,治療上因勢利導,順應陽氣的循環(huán)規(guī)律給其以出路,從而調(diào)整氣機的正常運行。
若感受風寒不重,肺氣郁閉不甚,邪在肌肉間,則癥狀與傷寒證不同,表現(xiàn)為自汗、惡風,汗出說明血脈無拘急之象,所以脈緩。對于這種證候,若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喘證,以張仲景言:“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條)。本證中,仍有風寒束肺所致喘者,但治療不能以麻黃湯,因風寒不在體表而在肌肉,桂枝具有解肌發(fā)汗之功。另外,本證具有自汗的癥狀,自汗則容易導致營陰虧虛,故桂枝湯中加用大棗、芍藥等養(yǎng)陰藥。當伴有喘證等肺氣逆于上的表現(xiàn)時,治療當斂降肺氣,故加用厚樸、杏仁。
另外,“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43條)。本條講到太陽病本該發(fā)汗解表,復肺之宣發(fā)肅降,但應用下法誤治后,導致邪氣內(nèi)陷。風寒之邪不在肌膚,故惡寒癥狀減輕;腠理無寒邪壅閉故可有自汗;肺氣上逆亦不是很甚,所以喘者不劇,劇烈程度當不如麻黃湯之喘。此時治療上應遵桂枝湯證之法發(fā)汗解肌,另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
桂枝湯證的中風與麻黃湯證的傷寒表現(xiàn)各異、病機也不同。前者邪在肌肉間,后者邪在肌膚腠理,治療上前者解肌,后者當解表。惟有抓住病之原委,方可藥到病除,可見張仲景對疾病把握之精細。
40條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1條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小青龍湯主之?!贝藘蓷l論述了太陽傷寒病合并心下水氣的情況,傷寒本身就可見發(fā)熱、咳喘癥狀,加之傷寒引動心下水氣上逆于肺則咳喘更盛,許多哮喘病即是此機理。
當外有寒邪、內(nèi)有水飲時,治療當內(nèi)外兼治。外則使用辛溫解表之法從汗解;另外,由于水氣所在心下,屬于身以上,故從汗解也能疏利心下之水,方中麻黃、桂枝、細辛即是辛溫解表的良藥;內(nèi)則運用辛溫化飲之法,方中半夏、生姜即可化飲降逆。五味子收斂止咳,芍藥防發(fā)汗太過傷及營陰,甘草配桂枝可辛甘化陽,配芍藥可酸甘化陰,以上諸藥共奏解表化飲之功效。對于“喉中水雞聲”的水飲停肺,張仲景選用射干麻黃湯,與小青龍湯機理類似。水飲日久常常易化熱生變,張仲景應用時則根據(jù)實際情況運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63條謂:“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2條謂:“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上兩條均為外寒里熱之癥,是風寒之邪未解征象。前者為過度運用汗法致陰液虧虛、內(nèi)熱偏盛,后者為誤用下法,外邪乘機入里,以上兩種情況的結(jié)局是汗出而喘、無大熱。汗出實乃外寒之邪入里化熱,逼津外泄;喘則由于內(nèi)熱灼肺,肺失宣降;身無大熱實指表熱不甚而里熱尤甚。
由上可見,本病的主要矛盾是外邪入里化熱,內(nèi)熱灼燒津液傷陰進而內(nèi)熱傷肺,導致肺氣失宣出現(xiàn)咳喘,所以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當清解里熱。麻杏石甘湯中石膏倍麻黃用量強調(diào)清熱,而麻黃的作用則是降逆平喘,佐石膏之寒涼而非發(fā)汗解表,配杏仁加強了下氣平喘的功效。麻杏石甘湯溫涼并用、方證相應,藥雖少而療效顯著。對于痰熱較盛導致的肺脹則選用越婢加半夏湯,以清解里熱、平喘降逆。
另34條謂:“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條示桂枝證誤治致邪氣內(nèi)陷,從陽化熱,腸腹之熱上灼于肺、下迫大腸,故出現(xiàn)咳喘、利不止。治療也應清腸腑之熱為主,所用葛根芩連湯中,葛根可發(fā)汗解肌、升提止瀉,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甘草緩急止痛,如此里熱清則喘自平。
綜上,張仲景對于外感所致的咳喘以及外感合并其他病邪導致的咳喘,以解表為先導,或打開腠理或調(diào)和營衛(wèi),恢復陽氣通行內(nèi)外之功,再根據(jù)合并的其他病邪配以相應的治法,充分發(fā)揮藥物的功效,可謂用藥精當。
肺與大腸相表里,二者生理上相輔相成,病理上相互影響。肺氣不降、腹氣不通易出現(xiàn)便秘,反之亦然,腹氣不通或腹中燥熱,致肺氣上逆可出現(xiàn)咳喘。如221條謂:“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北緱l所示病機就是腹中燥熱熾盛,導致肺失宣降出現(xiàn)咳喘等一系列陽明實熱癥狀,所以治療當清熱通腹、降氣平喘。與治療相關的論述有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大承氣湯主之?!?42條謂:“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p>
除陽明病本身可見大便不通、發(fā)熱汗出的腑實證外,太陽傷害傳變誤治后也可導致。如218條:“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12條謂:“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微喘直視……大承氣湯主之?!边@兩者的病機是里熱偏盛,導致陰液虧虛,陰虛則內(nèi)熱更重,故可出現(xiàn)便秘、微喘、直視等癥狀。針對腑實證導致的喘當務之急是通暢腸腑、清解里熱。大承氣湯中大黃、芒硝可清熱通便,枳實、厚樸可下氣除滿,使燥屎去、里熱清、陰液得留存,故四藥共奏“急下存陰”之功效。
肺為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肺氣不利,水液代謝失常,可出現(xiàn)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肺為儲痰之器”,痰飲可進一步作為致病因素引起肺臟的損傷和功能失常,如痰飲不去,日久可化熱。張仲景所論述的咳喘條文中與痰飲有關的有以下幾類。
2.2.1 痰熱蘊肺治以清熱化痰 肺中有熱,易成肺癰。如《金匱》第七所言:“口中辟辟燥……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以及“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3]。可見,肺癰乃肺系疾病之急癥,當急則治其標。
對于痰熱壅盛者,張仲景運用葦莖湯以及桔梗湯以清熱化痰、宣肺排膿。桔梗湯適用于“咳而胸滿,陣寒脈數(shù)……久久吐膿如米粥者”,葦莖湯則用于“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以上兩方性偏寒涼,適用于肺癰之熱,前者善寬胸理氣、豁痰降逆,后者善于清熱利濕、化痰排膿。以上兩方乃治標,不可長期使用,中病即可,對于肺癰成因還當辨證論治。
2.2.2 水飲停肺治以泄肺逐水 《金匱》第七言:“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边@里描述的仍然是肺癰急癥之一,喘甚難臥是肺中水飲泛濫、肺氣郁閉所致,治療當泄肺氣的壅實。方中葶藶子善于泄肺逐水,水消則喘平,但由于葶藶子傷陰,故配大棗防陰虧,可見張仲景用藥考慮之周全。與之類似的方子還有皂莢丸,用于治療“咳逆上氣,時時吐濁唾,但坐不得眠”,病機也是痰氣阻肺,只不過該方逐痰之力竣猛,適用于痰濁難出者。
《傷寒論》166條:“病如桂枝證……胸中痞鞭,
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贝藯l仍在論述痰涎致喘,不過痰涎不在肺而在胸膈,痰涎重阻止了肺氣的上下運行故喘,治療的直接方法是因勢利導,將在上之痰涎涌吐出則喘自愈。
2.2.3 陽虛水泛,治以溫陽制水 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有助于膀胱的氣化來完成全身水液代謝,而肺為水之上源,若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利,則上源肺易被水氣所犯?!秱摗?16 條指出:“少陰病……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真武湯主之?!蹦I陽虛衰,水飲不化,流竄全身,故全身重著,水停肺則咳。真武湯中附子溫補腎陽,白術、茯苓、生姜助健脾化飲,芍藥則可酸斂止利并制附子之溫燥。
2.2.4 水熱互結(jié),治以清熱利水 《傷寒論》319 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庇捎谙吕站?,導致陰虛內(nèi)熱,故渴且心煩不得眠;又少陰病,水行不利,故最終導致水熱互結(jié),阻止肺胃則出現(xiàn)咳嗽、嘔。故治療應當兼顧養(yǎng)陰、清熱、利水,養(yǎng)陰用阿膠,清熱用滑石,豬苓、茯苓、澤瀉利水。
綜上,痰、飲作為病理產(chǎn)物,它們也能作為致病因素導致新的疾病,尤其是痰飲停肺導致肺氣宣降失常。張仲景從寒熱虛實多角度論述了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給出了明確的診療方案,為臨床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金匱》第七言:“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北緱l描述的情況是陰虛內(nèi)熱較盛、肺胃內(nèi)熱上灼于肺則氣喘,內(nèi)熱煉液成痰則咽喉不利。治療上當以養(yǎng)陰清熱為主,方中麥門冬、粳米養(yǎng)陰,半夏降逆化痰,人參、大棗佐以輔助脾胃之氣,助陰液生成。
本條所示陰虛內(nèi)熱與豬苓湯證不同,可見認清咳喘的病因病機尤為重要,尤其是要理解不同經(jīng)絡、臟腑與肺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抓住其病機變化的本質(zhì)。
厥陰之脈布胸脅,厥陰氣機不疏,可影響肺臟氣機升降出現(xiàn)咳嗽,多與“四逆”、“腹中痛”共見,故治療運用疏肝理氣的四逆散,方中柴胡、枳實疏肝理氣、一升一降,芍藥緩急止痛并防傷肝。
以上所論咳喘皆以肺部功能失調(diào)為主,除此以外,其他臟腑病也會導致肺失宣降出現(xiàn)咳喘。如《金匱》第九言:“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樓薤白白酒湯主之?!毙胤谓栽谏辖梗粜刂醒}受阻,陽氣不能通達,胸肺皆病,故胸痛喘息,冷汗淋漓。該病主要以胸陽痹阻為主,與單純肺病不同,故治療以栝樓、薤白溫通心陽,白酒溫散寒邪。
通過對張仲景論治咳喘理論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他將咳喘大致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傷寒論》六經(jīng)病證中的論述,從病因講其或是外感,或是循經(jīng)傳變,總之與各系統(tǒng)密切相關,這體現(xiàn)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道理;另一部分是《金匱》中所論述的雜病,從病因上看或痰飲,或燥熱,或?qū)?,或虛。在治療上,張仲景充分把握其病機特點,欲從表解則汗,欲從上則吐,欲從下則利小便,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用藥靈活,照顧周到,既治療本病又防止藥物導致新的損傷。其所論咳喘幾乎涵蓋咳喘的所有方面,論述詳實,為后世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縝密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們中醫(yī)臨床學習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金永祜. 《傷寒論》治療咳喘六法淺析[J]. 湖北中醫(yī)雜志, 2000,1: 9-10.
[2] 張仲景,王叔和.《傷寒論》[M]. 錢超塵,郝萬山,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8.
[3] 張仲景.金匱要略[M].何任,何若蘋,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5:8.
[4] 朱廣仁,王效菊. 《傷寒論》、《金匱》咳癥治療闡微[J]. 中醫(yī)函授通訊, 1991,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