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徐杭,汶醫(yī)寧
(1.陜西中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2.陜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黃元御,清代著名醫(yī)家,他尊黃帝、歧伯、扁鵲、仲景為“醫(yī)門四圣”,深入研讀《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jīng)典著作,著成《四圣心源》十卷,此書是黃氏十一種醫(yī)書中的經(jīng)典,是臨床結(jié)合理論的綜合性醫(yī)書,體現(xiàn)了黃元御的主要學術思想。
黃元御依據(jù)《內(nèi)經(jīng)》天人相應思想,參以己見,以獨到的見解提出“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的學術思想,強調(diào)中氣在人體中的主導性和重要性。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黃氏從陰陽變化、五行生克、臟腑生成、氣血原本、精神化生、營氣運行、衛(wèi)氣出入等方面深入詳細的闡述了其對天人相參、陰陽五行、氣運動觀的認識和運用。
根據(jù)《內(nèi)經(jīng)》中“天人合一”的理論,黃氏把人體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在“天人解·臟腑生成”中有“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的論述,運用陰陽學說詳盡闡釋了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皮肉、筋骨、精神等的生理和病理。在確定方名時黃氏也取法于天地大象,如“勞傷解”中補陽虛的天魂湯、補陰虛的地魂湯、救陰脫的烏肝湯、救陽脫的兔髓湯等均反映了黃氏天人合一的思想。
黃氏在“六氣解”、“勞傷解”、“雜病解”等篇中,提出“貴陽賤陰”的學術觀點。反對“貴陰賤陽”、濫用寒涼滋潤,指出:“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恒長而燥氣恒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后世庸愚,補陰助濕,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于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六氣解·太陰濕土)。強調(diào)陽氣為人身之本,“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病于陰虛者,千百之一,病于陽虛者,盡人皆是也”(勞傷解·陽虛),臨證多從陽衰、水寒、土濕、木郁立論,治療主張補火扶陽,顧護陽氣,多用甘草、茯苓、桂枝、干姜等溫補藥。在《四圣心源》中自擬方140首,有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具體到疾病如肺癰黃氏認為是“濕熱之郁蒸也。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氣滯痰生,胸膈瘀塞,濕郁為熱,淫泆熏蒸,濁瘀臭敗,腐而為膿”;認為噎膈是“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四圣心源·雜病解上),治療則皆用溫中燥土以達升降調(diào)和。
以張仲景的理中湯為例,黃氏將白術易茯苓名為黃芽湯,實為瀉水補火、扶陽抑陰的代表方劑,提出“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泄水則宜甘、苓”(勞傷解·中氣);“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名為苓寇人參湯,用治“陽衰土濕,脾陽陷敗”泄利(雜病解中·泄利根原);加茯苓、桂枝、附子名為天魂湯,用治陽虛,其中甘草、茯苓培土而泄?jié)?,干姜、附子暖脾而溫腎,人參、桂枝達木而扶陽。對于婦科疾病,黃氏亦認為“調(diào)經(jīng)養(yǎng)血之法,首以崇陽為主”。
黃元御重視脾胃中氣在人身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醫(yī)家之藥,首在中氣”(勞傷解·中氣)。強調(diào)中氣虛衰的病機主要為陽虛土濕,是由于“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濕為本氣而燥為化氣,是以燥氣不敵濕氣之旺。陰易盛而陽易衰……一切內(nèi)外感傷雜病,盡緣土濕也”(六氣解·六氣偏見),所以治療以溫陽補土為大法,“瀉水補火,抑陰扶陽,使中氣輪轉(zhuǎn),清濁復位”,力倡溫中補土,多用溫陽燥濕,忌用清涼滋潤。如對于內(nèi)傷雜病,立法重在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氣,處方用藥多選茯苓、甘草、半夏、芍藥、桂枝、人參、附子、干姜等,通過調(diào)整脾胃,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臨床運用在以中氣為核心的辨證思維理論中,氣、血、陰、陽不足多以小建中湯為主方化裁。
黃氏對五運六氣研究頗深,從六氣的“從化”、“偏見”、“本氣衰旺”、“六氣治法”等詳細闡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確立理法方藥。認為風、熱、暑、濕、燥、寒“六氣乃五行之魂,五行既六氣之魄,人為天地之中氣,秉天氣而生六腑,秉地氣而生五臟”,“內(nèi)外感傷,總此六氣”(六氣解·六氣從化)。黃氏以六氣統(tǒng)六經(jīng)論述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對六氣的治法,提出“仲景《傷寒》以六經(jīng)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六經(jīng)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六氣解·六氣治法),強調(diào)六氣與五臟六腑相應,對傷寒病的立論應以六氣所化為基礎,認為六氣從化陰易盛而陽易衰,在治療上仍以溫陽為主。
黃氏重視藥物的配伍,對經(jīng)方靈活化裁,用藥簡潔,十分注重藥物配伍、宜忌,認為一藥難治諸證,須配伍得當,才能發(fā)揮作用。如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舒肝、配干姜溫中燥濕、配生姜溫胃降逆止嘔、配砂仁行氣消郁。對血脫等出血性疾病,認為用“清涼滋潤”藥,會“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隨藥損,百不一生”。對遺精病,忌用“清涼固澀”藥,以防“敗其脾陽而遏其生氣”。
此外黃氏注重自創(chuàng)新方、擴大方劑適應證范圍。如在張仲景小建中湯基礎上,自創(chuàng)姜苓桂枝湯(雜病解中·腹痛根源)用治脾肝下陷、少腹痛,方中桂枝、白芍、甘草、茯苓、干姜配伍更加突顯了溫中補陽作用;認為反胃是“陽衰土濕,下脘不開”,主張“補中降逆而潤腸燥”,依據(jù)《金匱要略》中的大半夏湯自創(chuàng)姜苓半夏湯(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對便血者,變張仲景的黃土湯為桂枝黃土湯,“此加桂枝,以達木郁”,使氣升而血攝。仲景溫經(jīng)湯黃氏除用治崩漏還用治月經(jīng)至期未行、帶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孕,擴大了本方的適應證。
黃氏強調(diào)“土樞四象”,提出從氣機升降辨證治療內(nèi)傷雜病,著重強調(diào)陽氣是氣機升降的根本動力,形成了以重陽、調(diào)中為特色的辨證論治體系。他認為血瘀證是“溫氣抑郁,火胎淪陷……然熱在于肝,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治應“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勞傷解·血瘀),用破瘀湯。認為奔豚病是“土濕陽衰,不能降蟄相火”,治“宜溫燥脾胃,去其中焦寒濕,土燥陽回”(雜病解中·奔豚根原),方中多有桂枝、茯苓。認為咳嗽是肺胃氣逆所致,“胃土右轉(zhuǎn),肺金順下,霧氣降灑,津液流通,是以無痰,呼吸安靜,上下無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礙,則咳嗽發(fā)作”(雜病解上·咳嗽根原),治宜運脾降胃斂肺以止咳,“下氣湯”(勞傷解·氣滯)即為清肺降胃之方。認為消渴根源在“土濕脾陷”,用藥以調(diào)治中焦為先,用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干姜、附子溫中暖水,體現(xiàn)了黃氏重陽、調(diào)中為特色的辨證論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