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吉林 大安 131302)
中醫(yī)辨證治療痛風效果的臨床觀察
羅冬梅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吉林 大安 131302)
中醫(yī)辨證;痛風;臨床觀察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及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疾病。日常餐飲不當,存在不科學的飲食結構,嗜食富含嘌呤、蛋白質、熱能高而且長期嗜酒飲食習慣而發(fā)病。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動脈硬化、冠心病。尿酸是機體含氮的代謝產(chǎn)物,與尿素氮、肌酐一起從腎臟排出體外,當腎功能損害造成腎小管排泄尿酸鹽障礙,產(chǎn)生高尿酸血癥導致反復發(fā)作,最終引發(fā)形成痛風性急性關節(jié)炎、痛風石沉積,甚則累及關節(jié)導致畸形、累及腎臟而形成慢性間質性腎炎、尿酸性腎結石、腎功能不全癥狀。筆者運用中醫(yī)藥辨證治療76例痛風患者,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到大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就診的、符合診斷和病例選擇標準的76例痛風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66例,女患10例;年齡范圍介于34~83歲,平均(中位)年齡為69歲。病程范圍介于21 d~3年,平均病程(中位)1年2個月。
1.2 診斷和病例選擇標準
本組所有病例均符合1.3項下的分型方法,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初起多以單個趾關節(jié)發(fā)病,以第一趾猝然紅腫熱痛,疼痛劇烈,晝輕夜重,反復發(fā)作。中老年男性多發(fā),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暴飲暴食,偏食高嘌呤食品、飲酒。實驗室檢查:血尿酸增高,發(fā)作期白細胞總數(shù)可增高。根據(jù)臨床癥狀可相應檢查腎B超、腎功能等了解腎臟病變情況,有助于診斷治療。
1.3 辨證分型
本文將痛風辨證分型為濕熱痹阻證,瘀熱阻滯證,痰濁阻滯證,肝腎陰虛證4種類型。①濕熱蘊結型:下肢小關節(jié)猝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伴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②瘀熱阻滯型:關節(jié)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膚色紫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③痰濁阻滯型:關節(jié)漫腫瘀阻,局部酸麻疼痛,伴有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質胖暗,苔白膩,脈緩或弦滑。④肝腎陰虛型:病久屢發(fā),關節(jié)紅腫,甚至變形,晝輕夜重,筋脈拘急,步履維艱,伸屈不利,頭暈耳鳴,顴紅舌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或細數(shù)。
1.4 辨證治療方法
①濕熱蘊結型:治宜清熱利濕、活血散結、消腫止痛,藥用防己、土茯苓、黃柏、川萆薢、威靈仙、川牛膝、生薏仁、當歸、金銀花、連翹、生地、丹皮、澤瀉、元胡、麥冬、丹參、赤芍、白花蛇舌草等。②瘀熱阻滯型:治宜清熱散結、通絡止痛,方藥用桑枝、忍冬藤、懷牛膝、生地、丹皮、白芍、赤芍、桃仁、紅花、元胡、地龍、苦參、澤蘭、羌活、木瓜、淮山藥等。③痰濁阻滯型:治宜滌痰化濁,散瘀泄熱,方藥用半夏、陳皮、竹茹、懷牛膝、枳實、雞血藤、厚樸、天南星、石菖蒲、炙蘇子、黃芩、澤蘭、白術、蒼術等。④肝腎陰虛型:治宜滋肝補腎,通利關節(jié),方藥用淮山藥、山萸肉、熟地、丹皮、茯苓、知母、枸杞子、女貞子、懷牛膝、澤瀉、薏苡仁、百合、杜仲、川斷等。上方諸藥皆為水煎,每日2次,每次200 mL口服,根據(jù)臨床辨證施治、隨證加減。
1.5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分為3個等級:①治愈。紅熱痛癥狀消失,腫脹消退,步履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②好轉。關節(jié)紅腫消減,疼痛指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③未愈。癥狀與實驗室檢查無變化或惡化。
本組76例痛風患者經(jīng)治療后,按以上標準判定療效結果為:治愈60例,好轉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68%。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痛風性腎病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多。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的疾病痛苦,減少腎臟損害,防止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中醫(yī)學中亦有“痛風”病名,且歷代醫(yī)家有所論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論》就曾列痛風專篇,云:“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jié)崮郎?,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泵鳌埦霸馈毒霸廊珪つ_氣》中認為,外是陰寒水濕,今濕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濕壅下焦;寒與濕邪相結郁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清·林佩琴《類癥治裁》:“痛風,痛痹之一癥也……,初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同時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講的痛風還相當于中醫(yī)的“痛痹”、“歷節(jié)”、“腳氣”等癥。
根據(jù)臨床癥狀當屬祖國醫(yī)學之“痹證”,《金匱要略》稱其為“歷節(jié)病”。多由稟賦不足,嗜食肥甘,高粱厚味,飲酒過度而發(fā)病[1]。由于飲食不節(jié),恣啖厚味,肥甘粘膩,生猛海鮮,辛辣高醇之品,礙胃滯脾,升降失調,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脾失健運,運化失司而發(fā)病;又濕邪停聚,聚濕生痰,蘊久化熱,濕熱內阻,痹阻氣機,血行不暢,濕熱濁邪,瘀凝膠結,壅滯發(fā)病。痰濁阻滯日久,郁而化熱、濕熱更甚,可謂“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又因病久及腎,久病入絡,導致腎失分清泌濁,腎絡瘀阻,阻礙腎氣化生。臨床實踐得知:濕熱、痰濁、瘀滯、脾虛是四個致病的啟動因素,并且四證之間,互為因果、循環(huán)往復,形成病情錯綜復雜,纏綿難愈[2]。
痛風的辨證要點主要是辨兼挾、辨虛實。本病之主要病因為濕熱,兼挾之邪。一是外邪,如起居不慎,外感風寒,膏粱厚味,內聚濕熱均可誘發(fā);二是痰濁瘀血,濕熱聚而生痰,痰凝則影響氣血流通而氣滯血瘀;濕熱與痰、瘀俱為有形之邪,常膠結一處,故在辨證方面須掌握其不同特征,以便了解何者為主,何者為次,而相應地在用藥上有所側重。如瘀滯甚者,局部皮色紫黯,疼痛夜重;痰濁甚者,局部皮色不變,但卻有腫脹表現(xiàn);濕熱也能引起腫脹,但局部有灼熱感等。本病多虛、實兼見。虛證為氣血虧虛證多,重者則見肝腎虧虛證。氣虛證的表現(xiàn)是倦怠乏力、面色蒼白、食少、便溏、短氣、自汗、舌淡、脈弱。血虛證的表現(xiàn)是面色少華、頭暈、心悸、多夢、失眠、爪甲色淡,疼痛呈游走性,舌淡、脈細;肝腎不足者則多頭暈、心悸、腰痛、耳鳴、舌淡(陰虛火旺則舌質紅),脈細弱。本病在早期以實證為主,中晚期則多見虛實兼見,甚至以虛證為主。
在采用中醫(yī)辨證加減治療時,亦可選用中藥方劑。如四妙勇安湯出自《驗方新編》,由金銀花、玄參、當歸、生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如《本草備要》云“專主風濕內結為熱。毒結血凝,服此毒氣頓解,既清氣分熱邪,又能解血分熱毒”,為方中君藥。輔以當歸活血怯瘀,通利血脈,為血中之氣藥,能行血氣,散瘀滯,祛瘀生新,濡養(yǎng)四肢肌肉、筋骨。玄參清熱滋陰,軟堅散結。既助金銀花清熱解毒,又合當歸養(yǎng)血和營,甘草具有瀉火解毒之功為佐使,增強清熱解毒、養(yǎng)陰生津之功,并能調和諸藥。蠲痹湯出自《醫(yī)學心語》,為治痹祖方。最早由宋代楊俄《楊氏家藏方》所載,用藥為當歸、黃芪、白芍、羌活、姜黃、防風、甘草,功能怯風利濕、補益氣血,偏重于調和營衛(wèi)止痹。方中黃芪實衛(wèi),防風怯風,當歸和營,羌活散寒,白芍通脈絡之痹,姜黃通經(jīng)隧之痹,甘草和藥性,諸藥配伍共奏益氣和營,怯風勝石,通絡除痹之功。身痛逐瘀湯出自王清任《醫(yī)林改錯》,由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甘草組成。諸藥配伍有活血行氣、怯瘀通絡、通痹止痛之功效,主治氣血痹阻經(jīng)絡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jīng)久不愈。清熱利濕除痹方為劉伯齡教授經(jīng)驗方,由忍冬藤5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敗醬草30 g、車前子(包煎)30 g、蠶沙15 g、虎杖15 g、延胡索15 g、劉寄奴15 g、蒼術15 g、赤芍15 g、黃柏15 g、玄參15 g。方中以土茯苓、車前子利濕解毒消腫;忍冬藤、薏苡仁、敗醬草清熱解毒;黃柏清下焦?jié)駸?;蒼術健脾除濕,可減輕局部炎性反應,緩解關節(jié)腫痛;蠶沙怯風和中化濕;虎杖、劉寄奴、赤芍、玄參清熱涼血化瘀;延胡索活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除濕,利關節(jié)消腫止痛之功,使病瘀解除,關節(jié)滑利。
過去秋水仙堿的療效很好,見效快,但不良反應令人望而生畏。腹痛、腹瀉、水樣便、嘔吐及食欲缺乏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可達80%,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為常見中毒表現(xiàn)。長期大劑量使用直接引起呼吸中樞抑制而死亡,致畸、腎脂肪變性、局部組織壞死。其他排酸藥物、抑制尿酸合成藥物、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物均能緩解癥狀,同樣存在不良反應問題,面對治療對象是高齡老年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腎功能不全的隱患,老年機體各類合并癥較多,痛風病證易于復發(fā)。如丙磺舒易發(fā)生肝功能障礙、斯-約綜合征、皮疹、發(fā)熱、眼充血、皮膚糜爛、再生性貧血、過敏性脈管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間質性肺炎,約5%的患者會激起痛風急性發(fā)作。別嘌呤醇易造成溶血性貧血、過敏性休克、腎病綜合征、再生性貧血,能否生效取決于腎功能是否完好。苯嗅馬隆用藥6個月以內易引發(fā)嚴重肝功能障礙。中草藥更適合老年人群,但療程長、療效慢,但治療效果比較穩(wěn)固,更容易被老年人群接受而配合治療。
在治療的過程中,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粘度經(jīng)常同時存在,許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因此在治療的時候要兼顧到合并癥的治療,發(fā)揮降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的積極效應。實踐證明,不考慮飲食調理和運動鍛煉,想單純采用調脂藥物來完成降低血脂的目的效果很差,而且很容易反彈。運動鍛煉是控制高脂的最佳方案,也是后期病程康復階段重要措施。
在治療期間,生活管理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從餐桌上入手才是真正的配合治療,否則邊用藥邊嗜食肥甘、飲酒過度,是反復發(fā)作的根本原因。關于高嘌呤、低嘌呤食品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這涉及日常保養(yǎng)無病防病,有病忌食配合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教會患者自我管理,認清過食不當餐飲而發(fā)病的危害性。
[1] 孫元瑩.治療痛風.張琪老中醫(yī)臨證備忘錄[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40-42.
[2] 陳以平.尿酸性腎病.腎病的辨證與辨病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3-176.
R255.6
:B
:1671-8194(2014)30-02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