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智,陳衛(wèi)東
(湘南學院思想政治教學研究部,湖南 郴州 423000)
湘粵古道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
張 智,陳衛(wèi)東
(湘南學院思想政治教學研究部,湖南 郴州 423000)
湘粵古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沿襲了2000多年,它不僅是溝通湘南粵北的交通孔道、軍事要道,而且是我國南方修建最早的一條古道。騾馬的蹄跡印載了它的滄桑歲月,一直以來“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有學者見諸報刊的考證與研究,都不是這條真正的湘粵古道。雖其為湘粵交通孔道、軍事要道的歷史作用已不復存在,但作為歷史的印記,開發(fā)、研究、保護仍有一定的歷史和現(xiàn)實價值。
湘粵古道;文化內(nèi)涵;開發(fā)原則
湘粵古道亦稱九十里大道、騾馬大道,廣東學者稱其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陸路對接通道。這條古驛道是秦漢時期至民國初年的交通要道,南起粵北的老坪石鎮(zhèn)共和街碼頭,北至郴州的裕后街,是嶺南至中原古驛道的一部分,也是歷朝歷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主要轉(zhuǎn)播紐帶和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
湘粵古道始建于秦始皇33年,青石板路面,寬1.5~2米。據(jù)有關郴州騾馬古道的最早歷史記載:“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掠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戌;34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之地?!薄安⒅豢h西南境道路50里”,由此可知最初的湘粵古道是修建于秦朝。當年秦始皇發(fā)動50萬大軍征服南越,其中一支15萬人的部隊從湖南過騎田嶺,開往廣東,秦兵用腳“打通”了湖南與廣東的通道,這條湘粵古道最初就是“這15萬大軍硬踩出來的”。
自古以來郴州就是中原通往粵海最便捷的通道,又是在五嶺中段,分隔長江、珠江水域,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嶺之沖,扼湖廣之咽喉,處三省之邊界。湘粵古道形成之后,挑夫和騾馬成年累月運貨穿梭,據(jù)史載“道、咸之世,海舶未通,南貨運北,北貨往南,悉由此經(jīng)過。故沿河一帶,大店商坊數(shù)十家??拓浿?,為撥夫,為雇騾,為卸船只,絡繹不絕,誠南楚一大沖要也。”所以湘粵古道又稱鹽鐵古道或者官帽大道,史籍稱驛道,是朝廷修筑的官道。由于騾馬常年累月運貨穿梭,路面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淺不一、數(shù)不勝數(shù)的騾馬蹄印,故又俗稱“騾跡路”。
湘粵古道踩踏而成后,歷代郴州地方官員為溝通南北貨運,促進交流,不斷對湘粵古道進行了修繕。漢光武帝年間,衛(wèi)颯擔任桂陽郡太守,號令郡民開辟郴州至曲江(廣東韶關)、含洭、湞陽(廣東英德)山道500余里,沿途設亭傳郵驛。衛(wèi)颯他不僅改造了郴州到宜章的90里大道,還改造了直通粵北的陸路通道。在道上增修亭館,供往來行人食宿;建立了郵驛,方便官書傳遞?!度f歷郴州志》記載“颯鑿山通道,垂利世世……”。
郴州湘粵古道在衛(wèi)颯的大規(guī)模改造后基本定型,在漢靈帝熹平3年(公元174年)桂陽太守周憬“開武溪,商船至今稱便”,修理整治了這條線,使北來的商船直達郴州烏石磯,通過騾馬托運到武江直達廣東。這條南北貨運通道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為促進五嶺南北人民的融合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宋元以后,郴州湘粵古道成為溝通南北的交通主動脈。
清“嘉慶年,彭修撰浚經(jīng)此,憫人騾夫擁擠不堪,乃委宜邑令某為總理,籌款興修?!边@次倡修郴宜古道正值騎田嶺段湘粵古道的鼎盛時期,是歷史上對郴州湘粵古道的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整。
郴州秦漢時期湘粵古道是秦始皇為統(tǒng)一南越派50萬大軍南征,其中15萬大軍由郴州南下踩踏而成的,體現(xiàn)的是民族融合的大一統(tǒng)思想。東周列國時期烽煙四起舉刀兵,七雄亂戰(zhàn),五霸紛爭,人們常嘆離與合。而這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中國的封建經(jīng)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客觀上要求中國結束戰(zhàn)亂以適應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湘粵古道正是這段中國統(tǒng)一的歷史見證。
秦始皇掃六合而一統(tǒng),把中國從分裂帶入統(tǒng)一,秦兵遠征南越,用腳“打通”了湖南與廣東的通道即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湘粵古道。同時這條古道對于剛形成的大一統(tǒng)的秦朝意義重大,是秦朝南征的必經(jīng)之道。當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封建集權王朝;結束了長期以來的諸侯割據(jù)和戰(zhàn)亂,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西漢出現(xiàn)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大一統(tǒng)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衛(wèi)颯對郴州秦漢時期湘粵古道的修筑,為西漢經(jīng)濟在運輸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它承載了民族統(tǒng)一和民族融合的大一統(tǒng)文化底蘊。所以古道上體現(xiàn)的大一統(tǒng)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有著重要的作用。
郴州民謠:“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說的是從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運來的大米經(jīng)湘江到郴江烏石磯后不能南下了,只能到此打止,人貨下船,改騾馬運輸;而馬被賣到郴州之后,一方面要頻繁的與驢子交配,生產(chǎn)出耐力好、生命力強、更適合運輸?shù)碾s交后代—騾子,另一方面又要日夜運送貨物,因此馬的的壽命一般很短,少則一年,多則兩三年,就會被活活累死;同時眾多的挑夫和船工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辛辛苦苦,賺錢不多,被當?shù)厝朔Q為“打擺子”。這段民謠充分說明了郴州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而湘粵古道正是這咽喉通道。同時民謠也給我們再現(xiàn)了湘粵古道旁船舶千帆過,騾馬負重托,四方賓客集的景象。
又有“李家哥哥真可憐,起早貪黑去挑鹽。一根扁擔兩筐籮,翻山越嶺口等閑。走了好多冤枉路,逗了好多老板嫌。吃了好多粗糙米,睡了好多屋腳檐。辛辛苦苦日跟日,風風雨雨年復年。”的民謠,反映了郴州湘粵古道上人們辛苦勞作的情景,挑夫的腳印遍布古道,挑夫擔子里面是鹽是鐵,也是郴州湘粵古道稱為鹽鐵古道的原因,同時也是當?shù)厥煺Z“打擺子”現(xiàn)象即賺錢不多的真實寫照。
有些民謠還反映了郴州湘粵古道當時的繁榮景象,如郴州《竹枝歌》唱道:“商賈郴陽輻輳,騾鈴終夜響秋風。小民盡逐錐倒利,長日肩挑大道中;郴南客路灣復灣,嶺表千山接萬山。妾有心如江水曲,送郎安穩(wěn)下韶關;五里佛庵五里堂。妾夫在外妾燒香。油燈半載三清殿,香火一龕百蟄王。”。
民謠中蘊含著郴州湘粵古道上有著挑夫的血汗,有著騾馬的腳印,同時這些膾炙人口的民謠也為郴州湘粵古道注入了鮮活的靈魂。
郴州秦漢時期湘粵古道從秦朝開辟直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五口通商后,上海崛起,取代廣州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致使郴州秦漢時期湘粵古道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日漸衰微。到1934年、1936年湘粵公路、粵漢鐵路相繼全線開通后,特別是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復線、夏蓉高速公路、宜風高速公路等的修建,使湘粵古道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我們在研究湘粵古道中不難發(fā)現(xiàn)湘粵古道的走向與現(xiàn)代的京廣線、京珠高速、107國道的走向相差無幾。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107國道、京珠高速、湘粵古道所經(jīng)過的地名大致相同,都經(jīng)過了良田鎮(zhèn)、鄧家塘、宜章、坪石,難以想象的是2000多年前的湘粵古道與這兩條道路高度平行。它所發(fā)揮的功能也與現(xiàn)代的“京廣線”大致相同,是南北往來的“咽喉要道”,是連接“湖廣”的經(jīng)濟交通要道。在古道上我們可以看到荒野—古道—國道—高速的時空大跨越,可以想象到步行、馬車、汽車等等交通工具的大跨越,所以這條古道在2000年的歷史中都被稱為“西京高速”。
湘粵古道要在充分展示古道的文化價值中進行保護。古道沿線的文物遺址很多,但目前保護措施還不夠?qū)I(yè)[1]。湖南省文物局將把這條古驛道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將積極申報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應該保護好古道青石板路面、騾馬留下的印記、古民謠和古民居、古驛館。
古道青石路面寬1.5~2米,綿延村莊、峻嶺中,或曲或直或藏或現(xiàn)。湘粵古道青石板上的騾馬腳印也經(jīng)歷了歷代風雨的摧殘,有的已磨損,有的被泥土掩蓋,有的被損壞,甚至在省文物局組織的文物普查行動中,有村民反映說,已有人以100元一塊的價格向村民收購湘粵古道上帶有騾馬腳印的石頭。所以在開發(fā)中,首先應該保護好騾馬的腳印,清洗石塊,避免石塊的流失。
古民謠在當?shù)孛癖娭?,雖還能記起但已經(jīng)不再流傳。古民居、古驛館沉于斷垣殘壁,或在雜草中茍延。還有那樹種來自北方或南方的古樹,都記載了曾經(jīng)的繁華。所以開發(fā)古道我們應該堅持“保護第一,開發(fā)第二”的方針,遵循“嚴格保護、合理開發(fā)、永續(xù)利用”的原則,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
在高度發(fā)達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中,追求經(jīng)濟利益必須與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有機的結合起來,湘粵古道在保護中進行開發(fā),主要應該是做好體驗旅游開發(fā)和傳統(tǒng)文化資源挖掘兩個方面的文章。旅游資源開發(fā)在確保旅游開發(fā)活動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同時,應充分突出的是環(huán)境效益、社會效益,防止過度商業(yè)化傾向[2]。所以在保護開放的過程中要增加環(huán)境意識投入,完善管理機制,防治古道旅游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注重古道旅游資源的環(huán)境效益。保護好古道旅游資源和環(huán)境,使其利于長期保持景觀的旅游吸引力,促進郴州秦漢時期湘粵古道的長期發(fā)展。
注重湘粵古道傳統(tǒng)文化資源挖掘。古道上所包涵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十分豐富,2000多年歷史的積淀,所形成的包容南北的生活方式、民族風情、價值觀念等內(nèi)涵博大精深。非物質(zhì)文化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fā),展示了巨大的拓展空間和發(fā)展?jié)摿3]。對湘粵古道文化景觀、文物古跡等的保護和對其文化內(nèi)涵的深度挖掘,還可以使當?shù)赜袃r值、有特色的社會文化資源得以保持,以維系當?shù)匚幕叛龅母3直镜氐奈幕厣?,難的是目前我們并未想要做這樣的努力,因為發(fā)展的潛力還很大[4]。
湘粵古道文化除了給人大量可供觀賞的景觀外,更重要的是引導人們思索。湘粵古道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景觀的背后給人留下思索空間,一段有著這么多騾馬腳印的古道,自然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古道的歷史變遷也正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5]。在保護開發(fā)過程中主要以郴州湘粵古道的文化內(nèi)涵為宗旨,處處體現(xiàn)古道的歷史文化,同時湘粵古道在修繕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古道的修建歷史逐步的介紹古道,讓人體驗和見證古道,逐步體會到湘粵古道文化的博大精深。
[1] 楊福泉. 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J].云南社會科學,2011,(4):57-61.
[2] 熊俠仙,張 松,周 儉.江南古鎮(zhèn)旅游開發(fā)的問題與對策——對周莊、同里、角直旅游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2,(6): 61-63.
[3] 方 明,陳祖展.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景觀的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關系初探——以湖南衡陽為例[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3,7(4):9-11.
[4] 江 波.古村落旅游研究評述[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08,2(2):64-76.
[5] 賈慶軍,吳 昌.徽杭古道探析[J]. 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 2012,10(10):59-62.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nan-Guangdong Ancient Roads
ZHANG Zhi, CHEN Wei-d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Built in the 33th year of f i rst Emperor reign (214 B.C.), the Hunan-Guangdong ancient road went through a span of over 2000 years. Not only is it a crucial artery of communication and military linked the Xiangnan (the south of Hunan province) and Yuebei (the nor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but the primary ancient road in southern China .The mule shoes witnessed its years of vicissitudes , which has been noted for the line of “ raised in a purdah unknown to the world”. The textual researches of schola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actually were not the real Hunan-Guangdong Road. Albeit the historical roles it played as above mentioned no longer exist, being the remark of history, it still remains a certain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value in the aspect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Hunan-Guangdong ancient Road; cultura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592.3
A
1673-9272(2014)01-0024-03
2013-11-18
2008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立項項目:“郴州秦漢時期湘粵古道的利用、保護與開發(fā)研究”(編號:08ybb090)。
張 智(1978-),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學院思想政治教學研究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陳衛(wèi)東(1969-),男,湖南龍山人,湘南學院思想政治教學研究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qū)域經(jīng)濟。
[本文編校:徐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