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
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很多,層出不窮,近期在導學式教學背景下,導學式教學模式逐漸登上了中學語文教學的舞臺,在此舞臺上的語文教學對教師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師必須在“導學式”的“導”上下大功夫,教師必須“會導”“善導”,更要能“巧導”。真正讓語文課堂通過教師的新穎導入吸引住學生。因此,課堂新穎獨特的提問藝術就構成了語文課堂特別是導學式課堂教學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成為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新穎獨特的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開動腦筋,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提問方面需精心設計,認真準備,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積極主動設計好課堂上導引的問題,特別要善于在“巧”字上做文章,激發(fā)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如何設計出新穎獨特的符合學生需求的問題呢?我們認為問題的導入設計首先要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三種能力。
一、問題設計要體現(xiàn)能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后,能夠抓住文本的主旨,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復述文本內(nèi)容的一種能力。判定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學生對文章或語段的概括能力。教師設計導引問題時,要著重考慮從文章內(nèi)容、文章主旨等方面設題;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實際情況且能夠培養(yǎng)、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的問題,可以從段內(nèi)層次、段落含義、文本內(nèi)容、文章主旨等不同方面進行設問訓練。如蘇教版必修五《項脊軒志》,學生閱讀課文后,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全文有一個‘文眼,而且這個‘文眼最能體現(xiàn)本文的結(jié)構脈絡,請同學們試著找出來?!边@個問題的設計就包含三點:文章內(nèi)容、作者情感以及行文思路。因此學生只要抓住“多可喜,亦多可悲”這句概括文章要點的話,那么這篇文章內(nèi)容、情感以及脈絡就一目了然了。
二、問題設計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學生讀懂文本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拿到一個文本,要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他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文章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文章脈絡和文章主旨?我們教師必須對教材深入研究,整體把握文本層次和主旨、巧妙的設計出具有一定導向性的題目,促使學生在思考、探求文本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對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往往都是一堂課或一篇文章教學的中心,這樣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情,積極引導學生融入教材中,才會使學生逐漸發(fā)現(xiàn)文章的精髓,因此在設計這種問題時,一定要有一系列的次要的比較淺顯的問題在課前作引導鋪墊,這些問題的設計要注意符合學情,讓學生能從文本的閱讀中很快找到答案,注意引入的層次性,由淺入深,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求精神和理解能力。
三、問題設計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知識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最終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強上。要創(chuàng)新,就不能機械模仿。要創(chuàng)新,就要打破常規(guī),要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設計出更具有挑戰(zhàn)性或新鮮感的題目,來進一步拓展學生視野,開闊學生思維,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敢于質(zhì)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及時準確地,有目的地,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當然對待這種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既要敢于大膽地“放”,又要能夠巧妙地“收”,在放手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又必須要適時加以引導點撥,不斷調(diào)節(jié)課堂教學的效度,始終控制課堂探究的大方向,不能讓“創(chuàng)新”這條“航船”偏離了教學目標所規(guī)定的航線。
在導學式教學模式下的高中語文課堂要著力培養(yǎng)這三種能力,工作實踐中,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歸結(jié)成一句話:就是課堂重在“導”,更要重在“巧”字上做文章。設計的問題要起到“導”的目的,而且要突出“巧“處。
“巧”之一:推陳出新設計新穎問題
導題要力求新穎,善于從“新”“巧”入手切入,設計出一些具有形象性、啟發(fā)性且能吸引學生興趣的有效問題,積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nèi)容。如分析《項鏈》時,設計了一個問題:“文章主人公有沒有可貴的品質(zhì)?”通過文本的分析可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這一人物形象。同樣《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可這樣提問:“杜十娘不沉百寶箱與沉百寶箱相比哪個更好?為什么?”通過與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其他可能走向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了解人物的悲劇命運。
“巧”之二:于無疑之處提突兀問題
有些內(nèi)容看似平常,學生無疑,教學中似乎也無疑可設,但只要教師善于于無疑處設疑,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刻激發(fā)學生激情,使學生已處于放松狀態(tài)的心情頓時緊張,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積極發(fā)表探討課文的微言大義,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的目的。如教授《祝?!窌r,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祥林嫂嫁給賀老六后,為什么不叫她“賀六嫂”呢?此問題提得十分突兀,但卻使學生興趣盎然,激烈的討論后,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封建禮教在人們頭腦中的根深蒂固,進一步明確了祥林嫂死于封建禮教殘酷迫害下的必然性。
“巧”之三:逐層深入提連環(huán)問題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以已知為基礎來不斷探求未知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出一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設置要有針對性,要符合對象的認知規(guī)律,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處、難處發(fā)展。
如講授《祝?!窌r,教師在深挖教材的基礎上,巧妙設計出如下一系列問題:①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特點?②主人公為何而死?③主人公最終走向死亡的罪魁禍首是什么?④小說中的“我”與魯鎮(zhèn)上的人們對待祥林嫂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⑤為什么“我”不能幫助祥林嫂,讓她堅強地活下去?通過對如上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可以逐漸理解小說批判封建制度,批判辛亥革命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tǒng)治”這一主題,這種逐層深入的階梯問題的設置,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認知過程,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和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深入思考文本的目的。如教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第一個問題就是“三天光明時間你覺得是長了還是短了,你認為對于你自己來說,給你多長時間最好?”接著又問“你應該怎樣度過給你的光明的時間?”最后問“你覺得這個時間對于你長嗎?”采用有層次性的引導,最終使學生明白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真正意圖。
“巧”之四:明知故問提誘誤問題
所謂“誘誤”,即故意出示一個錯誤的結(jié)論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深入地思考問題,其好處是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課堂充滿了濃濃的探究氣氛。如學習《孔雀東南飛》時,根據(jù)文中的內(nèi)容提了一個問題:“劉蘭芝‘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她是個左撇子吧?”通過誘誤設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立即緊張起來,學生注意力瞬間集中了起來。在學習《病梅館記》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本文的主題和寫作手法,可這樣設計問題:“梅花彎曲、疏朗就不美,筆直、繁密的就很美嗎?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是寫梅的名句嗎?我認為龔自珍的觀點太片面了?!蓖ㄟ^討論,學生認識到作者是借梅議政,是為了表達自己拯救人才、解放思想的愿望。
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特別是導學式教學模式下的課堂必須采用的一種手段,怎樣才能設計出能激活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問題,是一線教師要深深思考的。有句話講得好:“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應該越來越多地激發(fā)思考。”在語文教學中,要想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之間的對話,必然采用提問這種有效方式。因此,教師要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積極有效地設置一些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逐步趨向高效生態(tài)課堂,同時這也是提升中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必由之路,必須引起每一個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
[作者通聯(lián):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