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盛苗,朱練峰,張鈞華,2,蔡克鋒,金千瑜
(1.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杭州 310006;2.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南京 210008;3.浙江省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浙江寧波 315012)
粳稻甬優(yōu)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
禹盛苗1,朱練峰1,張鈞華1,2,蔡克鋒3,金千瑜1
(1.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杭州 310006;2.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南京 210008;3.浙江省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浙江寧波 315012)
甬優(yōu)538是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用甬粳3號A×F7538組配而成的三系雜交粳稻新組合,該組合表現(xiàn)為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豐產(chǎn)性好、后期轉色佳和米質優(yōu)等特點。2013年通過浙江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在浙江省作單季晚稻種植。總結了該組合的特征特性和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雜交粳稻;甬優(yōu)538;特征特性
甬優(yōu)538是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用不育系甬粳3號A和恢復系F7538配制而成,屬三系雜交粳稻新組合。該組合莖稈粗壯,抗倒性好,生長較繁茂,穗大粒多,產(chǎn)量高,后期轉色好,米質優(yōu),2013年通過浙江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浙審稻2013022),目前正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地作單季晚稻推廣應用。現(xiàn)將甬優(yōu)538生育特性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總結如下,為該組合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和參考。
2010年,甬優(yōu)538參加浙江省“8812”計劃多點聯(lián)品試驗,平均產(chǎn)量和日產(chǎn)量分別達9.391 t· hm-2和60.78 kg·hm-2,比對照甬優(yōu)9號增產(chǎn)8.63%和8.88%,差異均達極顯著水準。2010-2012年在中國水稻研究所進行的對比試驗,結果(表1)3年平均產(chǎn)量達10.657 t·hm-2,分別比對照甬優(yōu)9號和嘉優(yōu)2號增產(chǎn)5.92%和24.41%,平均日產(chǎn)量為70.12 kg·hm-2,分別增8.78%和21.57%,差異均達顯著或極顯著水準。
2011年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域試驗,平均產(chǎn)量10.809 t·hm-2,比對照嘉優(yōu)2號增產(chǎn)29.50%;2012年續(xù)試,平均產(chǎn)量10.743 t· hm-2,比對照嘉優(yōu)2號增產(chǎn)23.30%,差異均達極顯著水準。2年浙江省區(qū)試平均產(chǎn)量10.776 t· hm-2,比對照增產(chǎn)26.30%。2012年浙江省生產(chǎn)試驗平均產(chǎn)量11.325 t·hm-2,比對照嘉優(yōu)2號增產(chǎn)29.60%。
表1 甬優(yōu)538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對比試驗中的產(chǎn)量及生育期表現(xiàn)
2.1 生育期
2010-2012年在中國水稻研究所種植,5月下旬播種,6月下旬移栽,平均播齊歷期和全生育期分別為98.0 d和152.3 d,分別比對照甬優(yōu)9號短6.7 d和4.0 d;但比嘉優(yōu)2號分別長6.0 d和3.6 d(表1)。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域試驗結果,平均全生育期153.3 d,比對照嘉優(yōu)2號長7.3 d。表明該組合生育期適中,適宜于單季晚稻種植。
2.2 農(nóng)藝性狀
2010-2012年中國水稻研究所對比試驗結果(表2),甬優(yōu)538 3年平均有效穗196.6穗·m-2,成穗率72.09%,株高111.6 cm,穗長21.3 cm,每穗實粒數(shù)253.97粒,結實率81.62%,千粒重21.56 g;具有莖稈粗壯,株型緊湊,后期青稈黃熟等特性。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域試驗結果,2年平均有效穗數(shù)210.0穗·m-2,株高114.0 cm,穗長20.8 cm,每穗實粒數(shù)239.2粒,結實率84.9%,千粒重22.5 g;表現(xiàn)株高適中,莖稈粗壯,劍葉長挺略卷,葉色淡綠,穗大粒多,谷粒圓粒形,谷殼黃亮,穎尖無色,有頂芒等特性。
表2 甬優(yōu)538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對比試驗中的農(nóng)藝性狀表現(xiàn)
2.3 稻米品質
2010-2012年農(nóng)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對中國水稻研究所種植的稻谷樣品檢測結果(表3)表明,與2個對照品種相比,甬優(yōu)538整精米率較高,膠稠度較長,質量指數(shù)較高,米質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部頒4級標準,略優(yōu)于對照甬優(yōu)9號和嘉優(yōu)2號。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域試驗結果,平均整精米率71.2%,長寬比2.1,堊白粒率39.0%,堊白度7.7%,透明度2級,膠稠度70.5 mm,直鏈淀粉含量15.5%,2年米質各項指標均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部頒4級標準。
表3 甬優(yōu)538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對比試驗中的稻米品質性狀表現(xiàn)
2.4 抗病蟲性
經(jīng)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對參加2010浙江省“8812”計劃聯(lián)合品種比較試驗的品種抗性鑒定結果,甬優(yōu)538稻瘟病葉瘟平均為0.5級,穗瘟平均為5.0級,最高7.0級,穗瘟損失率10.5%,綜合指數(shù)為4.0;白葉枯病平均3.0級;褐稻虱平均9.0級。表明該組合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高感褐稻虱。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稻區(qū)域試驗抗性鑒定結果,平均葉瘟1.1級,穗瘟5.0級,穗瘟損失率8.3%,綜合指數(shù)為3.7;白葉枯病2.4級;褐稻虱9.0級。屬中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高感褐稻虱。
3.1 適時稀播,培育壯秧
甬優(yōu)538作單季晚稻栽培應掌握在5月20-30日播種。大田用種量控制在11.25 kg·hm-2以內,秧田適當稀播,播種量控制在75~112.5 kg· hm-2。秧田期施肥要按照“斷奶肥早,接力肥巧,起身肥準”的原則。濕潤育秧于秧苗1葉1心至2葉期施斷奶肥,用尿素36~45 kg·hm-2;于3~4葉時如葉色退淡應巧施接力肥,用尿素45~60 kg· hm-2,葉色不退淡的可以不施;在移栽前3~5 d施起身肥,用尿素75~90 kg·hm-2。
3.2 適齡移栽,合理密植
作單季晚稻栽培,秧齡應控制在30 d以內,盡可能適當早栽,移栽密度以30 cm×16.7 cm為好,每叢插2本,種足40萬·hm-2以上落田苗,要求能達到280萬~320萬·hm-2最高苗,195萬~225萬·hm-2有效穗。
3.3 科學灌水,養(yǎng)根保葉
移栽后灌3~5 cm的深水護苗,以減少敗苗。返青后淺水勤灌,實行間歇灌溉,促進早分蘗。中期群體莖蘗數(shù)達到計劃穗數(shù)的80%時,開始排水擱田,擱到田面出現(xiàn)細裂縫為止,以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和群體質量。孕穗到抽穗期間,保持田間有5 cm左右的水層,?;ㄔ隽?;抽穗揚花以后間隙灌溉,灌1次水后讓其自然落干,保持濕潤為主,達到以水調氣,以氣養(yǎng)根,以根保葉,以葉壯籽,以利于籽粒灌漿飽滿,提高稻米品質。在收割前5~7 d斷水干田,切忌斷水過早,以防莖葉早枯,千粒重下降,影響稻米品質。
3.4 合理施肥,防止倒伏
施肥原則是:基肥足,追肥早,穗肥看苗施。施肥量要按土壤肥力狀況而定,并要增施有機肥,適當配施磷、鉀肥,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以1∶0.5∶1為宜。中等肥力田塊,一般總施肥量純氮210 kg·hm-2、P2O5105 kg·hm-2、K2O 210 kg· hm-2左右。基肥占總施肥的50%左右,用7.50 t· hm-2左右的綠肥或土雜肥作底肥,用450 kg· hm-2的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各為15%),或尿素150 kg·hm-2、過磷酸鈣450 kg·hm-2加氯化鉀105 kg·hm-2作面肥;分蘗肥占總施肥的25%~35%,于移栽后5~7 d結合化學除草施尿素165 kg·hm-2;穗肥占總施肥的15%,在劍葉露尖時施尿素加氯化鉀各67.5 kg·hm-2。切忌后期氮肥過量,引起倒伏減產(chǎn)。
3.5 綜防病蟲,確保豐收
播種前種子用藥劑處理,預防惡苗病。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薊馬和灰飛虱,移栽前1 d噴藥防治,做到帶藥至本田。本田期應根據(jù)水稻病蟲害預測預報做好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曲病、白葉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甬優(yōu)538要特別注意稻曲病的防治,應在田間劍葉整片抽出的比例占30%時,用30%愛苗乳油300 m L·hm-2或用拿敵穩(wěn)300 g·hm-2加水750 kg·hm-2,全田仔細噴藥預防,若破口期多雨,應再防治一次才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 過維平,陸玉其,邵慧,等.雜交晚粳“甬優(yōu)538”引種試驗初探[J].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科技,2013(4):175.
[2] 單帥明,何國平,汪賢剛,等.雜交晚粳“甬優(yōu)538”在奉化機插表現(xiàn)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3(1):47,34.
[3] 楊仕華,曹立勇.優(yōu)質水稻品種及栽培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5:58-123.
[4] 陸凱文,陳劍峰,范東恩.2011年寧波市鄞州區(qū)甬優(yōu)538栽培密度試驗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2(20):27-28.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5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B
B
0528?9017(2014)01?0015?03
文獻著錄格式:禹盛苗,朱練峰,張鈞華,等.粳稻甬優(yōu)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3(1):15-17.
2013?10?15
國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31101084和Y13C130019);浙江省重大攻關項目(2008C22073);浙江省公益技術應用項目(2010C32G3010019);浙江省水稻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子項目(2010R50024?17);土壤與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0812201212)
禹盛苗(1957-),男,浙江余姚人,副研究員,從事水稻高產(chǎn)栽培工作。E?mail:yusm20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