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黑色星期五
美國感恩節(jié)的初創(chuàng)者是400年前最早到達北美大陸的英國清教徒,為感謝慷慨的印第安土著人教會他們種植和生存技能而創(chuàng)立的。具體日期最初各州并不相同,直到150年前林肯總統(tǒng)規(guī)定在11月最后一個星期四,后又由羅斯??偨y(tǒng)在1941年定為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因為羅斯??偨y(tǒng)認為較早進行感恩節(jié)能促進美國經濟。
過了星期四的“正日子”,星期五則是采購日,全國零售商往往給出全年最低的折扣,這使得美國人舉家出門采購,并成為感恩節(jié)的新風俗。商店也因此銷售業(yè)績大增,所以感恩節(jié)后的這個星期五叫“黑色星期五”。
除了感恩節(jié)周四當天和“黑色星期五”的零售業(yè)深度折扣,還有緊接著的Cyber Monday,也就是星期一網店大甩賣。消費者手里攥著錢包,被各種打折迷花了眼,吃不透今天到期的史上最大折扣明天會不會被更大的折扣取代。
看到現在,對數字敏感的讀者或許已經產生疑問:在“跳樓價”面前,商家還有錢賺嗎?為什么還能洗刷全年虧損的“紅字”,扭虧為盈變成“黑色”?其實,這些降價促銷通常都是精心布的局。
真相就是,貨架上面的商品標價都遠高于合理預期價格,而在零售商與供應商的合同中,價格是按折扣后計算,所以不管與所謂的原價相比,折扣力度多么史無前例,利潤率都不受影響,商家仍然有利可圖。比如一條Levis牛仔褲標價68美元,六折后賣39.99美元。其實,零售商原本就沒打算按價簽上的原價68美元出售。但消費者不知道這背后的秘密,只追求占便宜的快感,消費者和商家雙雙開心。
麥當勞薯條為什么好吃?
麥當勞薯條的獨特風味使其在該連鎖產業(y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直都深受顧客們,甚至是美食評論家的贊賞。其獨特的風味并非源自麥當勞所買的那些土豆,所擁有的技術,或者是餐廳用來炸薯條的設備。薯條的風味大部分是取決于用來炸薯條的油。幾十年來,麥當勞一直是用7%的棉油和93%的牛油的混合油來炸薯條。這種混合油使得薯條風味獨特。
1990年,由于消費者批評麥當勞的薯條含太多膽固醇,麥當勞開始使用純熟菜油。但是麥當勞也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zhàn):如何使得薯條不用牛油煮然而嘗起來卻有牛肉的味道呢?看一眼麥當勞薯條的成分表就會知道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在成分單的末尾有這樣一句看似平凡然而卻很神秘的話:天然香料。這不僅僅很好地解釋了薯條為何擁有如此美妙的味道,也說明了大多數快餐味道好的原因。
打開你的冰箱、冰庫,以及你廚房中的食櫥,看看食物上的標簽你會發(fā)現,每種食物的成分表上都會有“天然香料”或者是“人工香料”的字樣。這兩類寬泛的種類的相似之處遠遠比它們的不同來的重要。這兩種都是人造的添加劑,它們使得大多數加工食品擁有它們的味道。
由于食物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罐裝、冷凍和干燥技術破壞了食物的味道,因此美國興起了許多食品加工工業(yè)。要是沒有這些食品香料工業(yè),現在的快餐就不會存在。但是,食品香料工業(yè)對配料守口如瓶,那些領先的公司根本不會泄露香料成分的精確配方。由此可見,保密性對于保護那些深受喜愛的品牌的聲譽至關重要。
香港女性難找對象
隨著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放松,2020年時將有2400萬中國內地男性難以找到結婚對象,而香港的人口景觀卻與之截然不同。
在香港,女性之所以被“剩下”的原因,不在于年齡問題,而在于男性人數過少。男女性別不平衡已經給香港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
那么,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一種解釋認為,香港男性和內地女性結合的情況越來越多地導致了香港女性被“剩下”。由于相對社會經濟能力不足,有些香港男性無法找到本地媳婦,但也有些男性希望娶能力低一點的妻子。隨著香港與內地之間地區(qū)經濟的融合,因此他們可能比以前有更多機會找一個內地媳婦。
除香港男性人口過少的原因之外,香港女性一直都有過于挑剔的名聲,但這又與夫妻所要面對的經濟壓力有關。
盡管香港女性還沒準備好“降低擇婿標準”,但她們卻要比以前付出更多來尋找另一半。深受歡迎的真人秀《盛女愛作戰(zhàn)》(Bride Wannabes)記錄了五位30多歲的女性咨詢“戀愛教練”,以改變形象和性格,并出入整容機構。這些“戀愛教練”提出的建議在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批評。很多人士批評稱,該真人秀煽動自戀情緒,強化了性別刻板印象,侮辱了年齡較大的單身女性。然而,其收視率卻居高不下。
《盛女愛作戰(zhàn)》無疑有著固有的市場:在近十年間,迫切尋求專業(yè)戀愛指導的香港女性數量日增,而且香港的整容機構已達50家。據預計,香港的性別差異仍將繼續(xù)惡化,以上措施勢必會更加流行。一些有事業(yè)心的人已經辦起了紅娘公司,專為孤單的香港女性在內地擇婿。
癡迷于住宅設計的日本人
日本因它們激進的住宅建筑而聞名,其有著“城均”最多的注冊建筑師,比普通人更向前邁一步對于年輕建筑師來說是成功的關鍵。但是他們的客戶的動機是什么,誰選擇了如此奇特的詞匯表達的生活方式?
非傳統(tǒng)的住宅的產生需要有非傳統(tǒng)的客戶,他們樂于承擔或忽視、一種或多種危險的形式,涉及到隱私、舒適、效率、美學等。但是日本實驗性的項目不僅包括富有的文化精英們的豪華別墅,也包括眾多的中產階級的小屋。
住宅在日本像汽車、冰箱、高爾夫俱樂部這樣的耐久消費品一樣迅速貶值。15年后住宅會失去所有的價值并且在平均房齡為30歲時被拆毀。人們不由得會問:為什么日本人不珍惜他們的舊房子?
日本人熱衷新事物。但頻繁而劇烈的地震讓日本人民明白房子不是永久的。二戰(zhàn)后,在這個國家迅速工業(yè)化和重建城市的進程中,房屋建設者們快速并大量生產了很多便宜、質量低的木框架房屋,它們沒有隔熱材料或者有適當的防震措施。所以,大部分房子只是簡單地被推倒而不是維護或者更新。
與其他發(fā)達經濟體的富人雇傭建筑師相比,越來越多的年輕日本人第一次購買土地并雇傭建筑師來建造他們的新房子。自由地建造房屋是個人生活方式、品位與愿望的一個重要體現,使日本成為了一片建筑師與客戶嘗試打破住宅設計局限的沃土。此外,日本謹慎的訴訟方式與歐美國家不同,所以日本建筑師不用害怕由于失誤受到起訴,這也鼓勵了他們冒更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