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讀什么、怎么讀,均受閱讀主體的閱歷、興趣和審美水準的影響。在閱讀活動中,閱讀主體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淀,去獲得精神體驗。不同的學生即使坐在同一個教室里,在同一個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同一篇課文,其心理活動和思考差別也很大。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一書中所說:既定作品的具體化形態(tài),由于讀者不同便會不同,甚至同一讀者的這次閱讀與下次閱讀也不同。所以,只有樹立開放意識,激活閱讀教學,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創(chuàng)新的閱讀能力。
一、樹立開放的評價觀,還學生自由閱讀的權利
課堂學習并非是一道機械的“工序”,讓人望不到頭。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應該是生命之間的交流,給彼此帶來思考和觸動。而我們的閱讀教學卻往往難以觸動學生的心靈,無怪乎有些學生對閱讀不“感冒”。我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評價作用。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已習慣于被動接受,獨特的言論不敢當眾發(fā)表,閱讀興趣也就日漸低落。我們只有從轉變評價入手,逐步樹立開放的教學觀,才能真正激活閱讀教學。
教師要樹立全新的、以人為本的育人觀,與學生平等對話,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親近原汁原味的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以開放的心態(tài)評價學生,多寬容少批評,多引導少控制,多元化而不唯一。這樣才能使學生全身心地讀進去,揣摸、領悟、質疑、交流等,不斷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促進課程的生成。教師可以多用類似“你說得真好,我都沒想到這一點”“關于這個問題,老師跟大家的意見不同,你們看有沒有道理”這樣的對話,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另外,學生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能夠使學生學會質疑,逐步成長為會閱讀、敢創(chuàng)新、有思想的人。
二、樹立開放的教材觀,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質的增強單靠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沒有一種語文教材能做到每一篇文章都適合每一個學生去閱讀。現(xiàn)在,課程改革賦予了我們新的教材觀,讓師生都有選擇教材、選擇課文的權利,讓學生能夠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在興趣的促進下,作品精美的語言和高尚的精神更容易讓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觸動和受到感染。
這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教育資源的能力,不但要能舉一反三地運用教材,還要聯(lián)系實際,研究學生,抓住他們的興奮點,和學生一起博覽精選,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通的文章來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人的人不可死靠課文,他必須要運用補充教材及臨時資料,以適應特殊及當前生活之需要。先生是活的,書本到處有,只要活用,他就有辦法。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厚重基礎。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僅僅以完成教學為任務,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不能不說是舍本逐末。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通過閱讀教學的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閱讀的指導可以說是一個不太好把握的浩大工程,而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是第一塊基石。被強制讀書和喜歡讀書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閱讀中很難激起積極主動的情感投入和呼應,處于麻木狀態(tài);后者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得到的是一種愉快的體驗,由于對所選擇對象的認同,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
閱讀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閱讀興趣起著引導作用,這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教學,重視啟發(fā)調動以及保護學生的讀書熱情。另外,要注意家校結合,提醒家長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堅持閱讀的習慣。在起始階段,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找自己愿意看的書讀,不論長短,關鍵是要愿讀、愛讀、堅持讀。讀得多了,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了,學生自然就會擁有高品位的審美眼光。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