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網絡動畫和圖片被廣大網民所接受和應用。起初主要是網民們?yōu)榱颂岣呔W絡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久而久之被形成了特定的語言。比如,用符號“:-D”表示大笑、“:)”表示微笑,數字“55”表示哭;字母“PLMM”代表漂亮妹妹,“杯具”諧音表示悲劇的意思。
網絡語言大量產生,新詞新意層出不窮,它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詞語構成語法,各種漢字、數字、英語、符號或簡寫混雜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成為網民在網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證”。不可否認,這些網絡語匯是對傳統(tǒng)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正在成為一道新的、特有的語言文化景觀。
語言與社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容和影響的。網絡語言的出現是網絡發(fā)展的必然,隨著網絡文化對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網絡語言將更多地介入到人們的交流中。網絡語言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一些錯別字和曲解詞義的詞語對語文教育所產生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網絡語言從文字本身來講也推動了漢語言的發(fā)展。網絡語言的詞匯基本采用縮略型、符號型、借用外來詞或傳統(tǒng)漢語賦新義等方法,形式上多種多樣,用起來靈活多變。語法方面表現出淡化語法和打破常規(guī)現象,既有對現代漢語語法系統(tǒng)改造,又有英語漢語規(guī)則的混合使用,豐富了人們的語言文字表達。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促使一批新詞新語的出現,增強了漢語的生命力;而21世紀的網絡時代應該是一個更為開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時代。我認為,語言是活的、變化的、處于發(fā)展中的,從語言并非一成不變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網絡語言的興起是必然的。漢語有其廣博的包容性,網絡語言帶來的沖擊不僅不會觸及漢語根本,反而會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更加豐富漢語言的語言詞匯。
網絡語言這一道特有的文化景觀目前還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界定方法。一些語文教師認為,五花八門的網絡語言是一些網民游戲人生、標新立異等心理支配下的產物,充其量只能在網絡論壇中折騰,只能低頻率地存在于論壇這個狹小的范圍里。它與傳統(tǒng)語言文字相比,顯得很不規(guī)范。網絡語言大量的使用縮寫、錯字、別字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有些簡寫形式甚至完全背離了人們的傳統(tǒng)的認知心理。試想,“神童”何以變成了“有神經病的兒童”?“MM”是兩字詞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可表示“妹妹”“美眉”“媽媽”等,存在很大的歧義性,雖然其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傳遞、交流信息,但如在社會上廣泛應用則會引起混亂。另外,網絡語言中某寫低俗、晦澀的詞語也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緒,對漢字的純潔性造成挑戰(zhàn)。但每一種語言流傳下來都是經過時間和文化的過濾與積淀的。網絡語言的產生是一種社會現象,但如果沒有對社會造成危害,我們暫時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坦白地講,不少人希望語言純潔,這種愿望是很美好的,但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要看到,我們目前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千百年不斷進化的產物。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網絡語言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網絡語言顯現的簡潔經濟、方便快捷、形象直觀、幽默詼諧、富于生機活力的語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tǒng)語言的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的過程本身也是語言發(fā)展的過程,只要我們以一種開放、包容、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它,網絡語言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作用,其健康、優(yōu)秀的成份也會成為中華語言文化的有益補充。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