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舟工作室”是杭州市拱墅區(qū)教育局名師工作室之一,成立于2006年2月。步入工作室,我們立刻會被濃濃的書香所浸潤,舉目而望,詩意語文的圖騰、新成功教育的理想、王老師借鑒王國維的詞學理論所追求的“語文教學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薄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薄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睙o一不向我們傳遞著他的教育信念及精髓。流連其中,每一個人都會“心向往之”,每一個學員都會“身踐行之”。
浸潤:任他煙靄濕人衣
王老師說:“生命的真義是體驗,是當下的體驗。我們有太多的思想,卻少有扎實的行動;我們有太多的希望,卻少有踏實的耕耘;我們有太多的質(zhì)疑,卻少有切實的求證。我們‘與其坐而論道,不如面壁參禪’?!蓖趵蠋熥詫W員進入工作室起,便帶著他們“面壁參禪”。
他要求學員展開浸入式學習,參與學校的每一項管理活動。從學期初的教師大會到學校教學質(zhì)量分析會,從每周一上午的行政會議到下午的全體教師大會,從小型的學校結(jié)對交流活動到每一次學校主辦或承辦的大型活動,從教師的名著研讀到新成功教育講堂,從學校章程的制定到學校執(zhí)行條例的出臺,從學校的日常工作到突發(fā)事件的處理,學員們均參與其中,真切感受新成功教育“尊重、理解、賞識、激勵”這一核心理念的感性存在。
曾在“王崧舟工作室”研習一學年的拱墅附校袁紅強老師回憶說:“在一次名著研讀中,拱宸橋小學有領(lǐng)導認為‘華杯賽’是應試之作,與學校的其他工作產(chǎn)生沖突,給學生的學業(yè)帶來負擔,與‘詩意’精髓是相悖的。王老師是這樣解釋的:關(guān)于‘華杯賽’,我認為不是應試之作。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來看,為有數(shù)學特長的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有什么不好呢?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看到不同的意義。這件事情的安排其實是在考量一個部門、一個領(lǐng)導者的智慧。參加‘華杯賽’的學生的數(shù)學作業(yè)能不能不做呢?我認為完全可以,因材施教嘛,孔夫子的智慧我們沒有完全領(lǐng)悟??!王老師的這一番話使我茅塞頓開,我真切感受到‘學習—反思—細節(jié)—情理—成功’的智慧意蘊,這就是王老師對我的不教之教?!?/p>
來自寧波的學員許佩君寫道:“為期三個月的工作室學習,王老師顛覆了我原有的教育管理與教學定勢,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使我對如何管理一所學校有了新的思考,使我學會了跳出學??磳W校管理,明白了要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去參與教育管理。在王老師那里,你很少得到明確的一是一、二是二的回答與判斷,他更多是引領(lǐng)我們發(fā)現(xiàn)幾種教育理念下的不同做法。他常說的話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你們可以去作一番研究’。這樣日積月累,我們領(lǐng)略了好多這樣的研究課題,明白了今后的教育管理不能一味地追求直觀的結(jié)論與答案,凸現(xiàn)的應是反思與批判的能力?!?/p>
就這樣,學員們耳濡目染著,潛心浸潤著,不知不覺中已開啟了教育、管理的另一重空間、另一條路徑、另一種境界。
積淀:胸藏萬匯憑吞吐
聽過王老師課的人,都會被他豐厚的文化底蘊深深折服。他可以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出口成章,讓我們贊嘆之余,也會低頭暗思:他究竟讀了多少書?他哪有那么多的時間讀書呢?有人問:“王老師,讀書是不是你的業(yè)余愛好?”他說:“錯了,應該把‘業(yè)余’二字去掉。讀書是我全身心投入的愛好。于我而言,讀書跟吃飯一樣,跟呼吸一樣,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王老師為己讀書,天天讀書,哲學類、文學類、美學類、宗教類,隨性而讀。讀書于他,是一種詩意的生存狀態(tài),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種溫暖的生命體驗。這樣的隨遇而讀,為他的學術(shù)道路夯下了豐厚的人文根基。
王老師自己讀書,也要求學校的老師、學生讀書,更要求學員們讀書。王老師向他們開列了必讀書目,如潘新和教授的《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孫紹振先生的《名作細讀》、王尚文先生的《語感論》等專著。在閱讀之前,王老師還要開展名著導讀活動,引領(lǐng)學員關(guān)注該書的要義、讀書的重點,要求學員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并定期舉行讀書會交流心得。
學員們在艱澀而欣喜地讀著。半山實驗小學的陸霞老師說:“一年來,在工作室濃郁的書香氛圍中,我可以心無旁騖、凝神靜氣地攻讀那些我曾經(jīng)視為畏途的教育巨著……可以反反復復地琢磨其中一個生疏的詞匯、一種陌生的表達方式所包含的教育真諦,可以向?qū)?、同伴請教對某一個觀點的認識和看法。一疊疊讀書筆記折射著時間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經(jīng)過近一年的‘洗髓’,我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從看待事件的視角到思考問題的方式,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乜匆荒昵暗恼n、一年前的文,每每有不勝惶恐之感。于是,我想,這可能就是進步了?!?/p>
是啊,沉浸在新成功教育的搖籃里,浸潤在詩意語文的園地中,品味著王老師的儒雅之氣,你不由得想靜下心來學點東西。
切磋:玉美能工巧琢磨
在王老師的眼里,自己創(chuàng)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靈性的。這正如畫家之于他的畫、音樂家之于他的曲譜、作家之于他的小說、設(shè)計師之于他的時裝……于是就有了《只有一個地球》這樣的“起承轉(zhuǎn)合”的變遷,有了王老師自己由“感悟”走向“感悟與質(zhì)疑的視界融合”的成長軌跡和生命節(jié)律,有了《長相思》這樣的長達萬余字的文本細讀,有了為時三個月的磨課記錄。在這樣的“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中,磨出了課堂的精彩,磨出了詩意語文的境界。
王老師也這樣要求著他的徒弟們。
王老師指出:“文本細讀是語文教師積淀言語經(jīng)驗、獲取言語感悟、啟迪言語智慧、砥礪言語人格的重要路徑和平臺。如果語文教師能認真細讀每一個文本,將文本里里外外爬梳個透,殫精竭慮,敲骨吸髓,甚至將文本內(nèi)化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語存在,那么,我們還何愁喚不醒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
他要求每位學員每學期重點研讀一個文本,并寫出一份正式的文本細讀研究材料。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王老師要求盡量不查閱現(xiàn)有的對該文本的解讀成果,以盡量體現(xiàn)個人對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感悟。這一細讀過程是對學員言語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種砥礪和修煉。通過文本細讀,學員的精神觸角變得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富有詩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細讀是一次使學員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評估自己、升華自己的過程。
王老師的磨課經(jīng)歷無言地告訴著學員好課是磨出來的。應當以極沉、極靜、極為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去打磨一堂課,否則,“精品課”一詞會離你很遙遠。他要求學員們一學期認真磨好1~2節(jié)課,使之成為精品課。在實踐中,有些學員往往要實踐兩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成功,其間的辛苦不言而喻,而磨課之后帶來的成功與進步卻又令學員們感到酣暢淋漓。
同課異構(gòu)是工作室磨課的一種常見形式,即面對同一教材,不同教師進行不同設(shè)計構(gòu)想,然后施教,大家在比較中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為:確定課題—文本細讀—學生情況及資源分析—撰寫預案—分別上課—比較性反思—修改教案,實現(xiàn)同構(gòu)—再度上課。
王老師經(jīng)常組織學員采用這樣的磨課方式,使他們充分領(lǐng)略個人的解讀與集體的智慧相互碰撞所產(chǎn)生的精彩,特別是異構(gòu)之后,再度同構(gòu),由其中一名學員再次將同構(gòu)教學方案進行實踐,使原先的教學又得到提升,從而實現(xiàn)超越。
精進:衣帶漸寬終不悔
王老師認為,詩意語文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契合,是“我”與“你”的對話“敞亮”。這種契合,是包括學生、教師、文本、作者在內(nèi)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闡釋生命的意義,構(gòu)建富有獨特個性的生命化理解,創(chuàng)造精神領(lǐng)域的共識和同在。
王老師與學員間也進行著如此“敞亮”的對話,尋求彼此的精神契合。
他組織開展學術(shù)沙龍活動,如“詩意語文的再發(fā)展”“讀寫互動”等主題的學術(shù)探討。學員們在活動中暢所欲言,他在現(xiàn)場適時點撥,思維與思維不斷碰撞,形成思想的交鋒與再生成。
他組織學員觀摩自己的課,要求學員寫出聽課隨感,感受詩意語文的課堂技巧、體驗詩意語文的精神命脈,使之獲得進一步的闡釋。
他為學員提供學習的機會,經(jīng)常帶著學員外出聽課、聽講座,豐富學員的實踐與理論積累。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學員已先后到湖州、嵊州等浙江省內(nèi)地區(qū)及外省聽課、聽講座達百余次。
他為學員搭建展示的舞臺,帶著大家在對外交流活動中展示各自的課堂風采,努力追求創(chuàng)造與超越,為“人課合一”的教學境界上下求索。
身為名師,他被邀請四處講學。身為校長,他要管理學校的大事瑣事,盡管時間對于忙碌的他來說極其珍貴,但他仍充分發(fā)揮了自身在師德修養(yǎng)、教育管理、學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領(lǐng)、指導作用,整合了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使學員們傳承發(fā)揚其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促進教科研成果的轉(zhuǎn)化,培養(yǎng)了一批高端管理人才和名師。
祝愿所有的老師,都能在詩意之路上幸福前行,因為那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