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探討了地域文化教育的內涵,分析了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價值,提出了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措施:擴大地域文化教育資源、輔助實行方言課教學、活躍地域文化教學課堂和加強地域文化能力教學。
關鍵詞:地域文化教育 語文課程 方言課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c)-0186-01
地域文化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充分認識到利用好其歷史文化價值,對學校教學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而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語言修養(yǎng)與思想修養(yǎng)有機結合[1]。在教學中適當選用鄉(xiāng)土材料,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旨在引導中學語文教學貼近現實生活[2]。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措施,現報告如下。
1 地域文化教育的內涵
一般來說,人的生存狀態(tài)大概有兩種,或者離開本土“漂泊”,或者“堅守”。本土這個概念,可以是故鄉(xiāng),可以是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影響較大的地方,也可以是祖國。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條件做出各自不同的選擇[3]。無論是漂泊者還是堅守者,如果心中擁有自己精神的“家園”,有民族文化的“根”,那么,漂泊中會有鄉(xiāng)思,有心靈的歸屬和依靠;困守中也有認同,不會因為對日常生活的不滿而牢騷滿腹或麻木不仁[4]。地域文化教育就是讓學生建立堅守與鄉(xiāng)思的內涵,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開發(fā)其高度智力,過接觸代表地方智慧的地域文化,為學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堅實基礎的一種教育[5]。
2 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價值
高中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地域文化教育從高中生開始,讓他們做有德人,做有德人,立君子品,塑造其良好品德[6]。因此,地域文化的精華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人文精神。同時高中文化的集中表現是風氣與精神。比如某某高中深入研究巴蜀文化,吸收巴蜀文化中的精髓,將巴蜀文化中厚德載物、和合圓融的文化性格,剛健有為、勇敢精進的文化精神,憂時濟世、舍身為國的愛國情愫,經世致用、注重實效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凝練概括出了“敬業(yè)、創(chuàng)新、勤奮、求實”的質樸校訓,潛移默化地成為學校人共同的價值追求[7]。
3 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措施
3.1 擴大地域文化教育資源
地域文化是千古之作、永垂不朽之作,它值得學生用一生去理解、體驗,用一生去感悟、回味。當前高中語文課標提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文化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睘榇嗽诟咧羞x修課的設置中,建議列入“旅游文化專題”“民俗文化專題”等選題。比如在第21屆全國書博會上,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展出了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黑水世居民族文化叢書》、《東北三江流域文化叢書》和黑龍江省精品出版工程圖書《北方捕獵民族紋飾圖案與造型藝術叢書》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黑龍江地域民族文化的圖書。為配合這些圖書的宣傳和展示,黑龍江教育出版社還專門請來了赫哲族民間藝人現場展示極具北方捕獵民族特色的魚皮服裝制作過程,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龍江地域民族文化圖書相映成趣,吸引了大量讀者駐足觀看。
3.2 輔助實行方言課教學
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本就并行不悖,二者絕對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語言總是不斷吐故納新的,普通話的詞匯在這幾十年里也更加豐富了??梢?,方言的紛繁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更顯現出中華民族語言資源的豐富,它們都是使普通話常變常新的源頭活水。正因為差異不大才容易被同化,而且這種同化更隱蔽、更潛移默化,如同溫水煮青蛙。幾年前,杭州不僅在電視、廣播中開播了方言類節(jié)目,更是將方言教學引入了小學課堂,開設了杭州話興趣課。在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下,通過編輯鄉(xiāng)土教材的方式讓方言傳承具備一定規(guī)范和標準,保留了方言學習和傳承的適當空間和渠道暢通,做到社會傳承正?;⒊R?guī)化,這才能真正起到保護的作用。我們建議電視等媒體應該適當安排一些方言節(jié)目,讓方言在公共傳播中有一定的生存空間,這同樣有利于方言的傳承和保護。而且這也是對我國的語言資源和文化發(fā)展出了一份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3.3 活躍地域文化教學課堂
學校要積極探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新的形式、內容和手段,以文學、音樂、書畫和文化活動組織方法等為主要內容,形成了文化工作課程的基本框架,組織開展“第二課堂”能力訓練,綜合檢驗文化工作課教學成果。學校要建立地方文化工作課專修室,配備先進的電腦模擬演示系統(tǒng)、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高清晰度投影系統(tǒng),滿足了各類文化工作課程的教學。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地域文化教學課堂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觸動。許多年輕人來過課堂后,都會把學到的理念付諸于行動。講述校園文化故事研究也成了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緊密聯系的紐帶,是教師提升水平、提高能力、獲得成長的途徑。
3.4 加強地域文化能力教學
首先應該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推出本地區(qū)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這自然有待于本地區(qū)內部良好文化生態(tài)的建構,形成文學創(chuàng)作、批評競相活躍的局面;積極嘗試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向其它藝術門類轉換,如嘗試改編優(yōu)秀的文學劇本,條件好的可以創(chuàng)作,然后在合理的運作下,進行影視作品的拍攝。加大語文教學研究的力度,激發(fā)本地區(qū)高特等級教師對于地方文學作品的關注熱情,由此形成學科優(yōu)勢,力爭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水準的提高上獲得雙贏。
總之,地域文化文本是一種美妙的境界、一幅美麗的圖畫、一片美好的天地。地域文化教育進入語文課程的教學是回歸人之本性的教學,值得推薦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自清.經典常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 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1.
[3] 朱光潛.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節(jié)錄)[J].語文學習,2009,6(2):40-42.
[4]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2.
[5] 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青島海洋高中出版社,2011:363-365.
[6] 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高中出版社,2012:99-101.
[7] 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M].長沙:岳麓書社,2010: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