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的觀點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因此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詞匯學習策略應運而生。本文追溯關于詞匯學習中的隱喻的定義及其理論,集中探討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特別是對詞匯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 隱喻 隱喻理論 英語詞匯教學
1.引語
很多年來,雖然詞匯并未受到足夠多的專門的學術研究,但仍有許多學者認為它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對詞匯的研究不再忽視。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詞匯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于是各種相關的詞匯學習方法及策略應運而生。而且許多研究表明,擴大詞匯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二語學習者定為主要目標之一,并且為達到這一目標,已出現(xiàn)各種不同學習方法,詞匯學習策略也應運而生。
現(xiàn)在,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的觀點已經成為人們所共識。Haynes & Backer(2002)的研究表明,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難點不在于閱讀技能,而在于詞匯量的不足。本文將追溯關于詞匯學習中的隱喻的定義與及其理論,并集中探討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特別是對詞匯教學的影響。
2.隱喻的定義及相關理論
2.1隱喻的定義
2.1.1字典定義
2.1.1.1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86)是這樣解釋隱喻的: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denoting one kind of object or action is used in place of another to suggest a likeness or analogy between them.
2.1.1.2The Chambers Dictionary(1993)則如此定義: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 thing is spoken of as being that which it only resembles,as when a ferocious person is called a tiger.
顯然,以上各詞典對隱喻的定義是一致的,即都把隱喻看做是一種修辭手法,體現(xiàn)了修辭學家們對隱喻的統(tǒng)一觀點。
2.1.2修辭學定義
從語源上講,隱喻可以追溯到希臘語的“metaphora”一詞,它由“meta”(over)和“pherein”(to carry)兩個詞構成,意思是把一事物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地方。柏拉圖經常提到“cave allegory”(洞穴寓言)一詞,即他經常把暴露于外的東西成為外部世界,藏于地下的世界比喻為“地下洞穴”。也許他就是隱喻理論研究的第一人。在Poetics(chapter 21-25)和Rhetoric(Book II)中,亞里士多德都闡述了他對隱喻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Metaphor consists in giving the thing a name that belongs to something else;the transference being either from genus to species,or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on the ground of analogy.”[1](3)
2.1.3認知學定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開創(chuàng)性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一書的出版,對認知隱喻的研究便真正開始了。他們認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僅在語言上,而且在思想和行動上。在我們平常的概念系統(tǒng)里,我們的所思、所為,在本質上都是一種隱喻方式”,而且,“隱喻的本質是用理解、體驗、表達某種事物的方式來理解、體驗、表達另一種事物”[1](5)。簡言之,隱喻就是接近、闡釋這個世界的基本方法。在眾多的隱喻定義中,束定芳指出:“對于修辭學家,隱喻是一種修辭;邏輯學家,范疇上的錯誤;哲學家,一種鮮明的語言特色;認知學家,真正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盵2](51)
2.2隱喻理論
在《隱喻研究》(1999)一書中,Raymond W.Gibbs列舉了各種不同隱喻理論。
2.2.1比較隱喻理論。
亞里士多德在類比的基礎上提出隱喻之說:“I explain metaphor by analogy as what may happen when of four things the second stands in the same relationship to the first as the fourth to the third.”[2](51)換句話說,隱喻中的A,B,C,D的關系可以用A:B=C:D的等式來描述。他又用實例進行了說明:A goblet stands in the same relation to Dionysus as a shield does to Ares.在此例中,a goblet酒杯=the shield to Dionysus狄俄尼索斯,酒神,a shield=a goblet of Ares。
2.2.2替代隱喻理論
語言學家是這樣定義替代隱喻理論的:“The Substitution theory of metaphor,though making some modification to the comparison one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follows its track and also assumes that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is used either for convenience or for ornamentation.”簡言之,替代理論把隱喻作為一種用來替代一個術語用的替代用語。[3](57)
以John is an ass.為例:
如果用Comparison Theory of Metaphor來表達,就成了:John is like an ass (in being stupid)。
如果用Substitution Theory of Metaphor來表達,就成了:John is stupid。
2.2.3交互隱喻理論
在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1938)一書中,I. A.Richards承認亞里士多德的基本觀點,認為隱喻中的A事物與B事物存在關聯(lián)性,但他又說,隱喻中的A與B不是簡單的比較關系(A就是B或者A暗示B),也不是替換關系(B代表A),而是一種交互影響關系。隱喻中的兩事物被植入語義土壤中,從而在他們間生成相互交融的語義關系。
簡言之,交互隱喻理論認為,隱喻表達語言的一方改變意義,會導致另一方的意義也隨之改變,這就導致二者的相互闡釋是一個交互影響的過程。[3](57)
2.2.4概念隱喻理論
在概念隱喻理論中,隱喻本質上就是“a mean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通過隱喻,“我們可以用較為容易描繪的語言、概念等來表達較為難以描繪的語言、概念”[1](59),以便對我們日?;顒拥膬热莞拍畹谋举|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些隱喻影響我們對概念系統(tǒng)及世界的感知。因此,在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中,大多數(shù)在本質上都是隱喻性的。
3.隱喻及其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
根據(jù)Lakoff和Johnson的統(tǒng)計,70%以上的英語短語來源于隱喻概念,所以,概念隱喻滲透到語言的方方面面,隱喻對于語言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3.1常用詞匯教學
當代語言學家汪榕培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在閱讀實踐中,如果一個讀者掌握1,000個常用單詞,他則能理解文章的80.5%以上的內容;擁有2,000個常用單詞,則能理解文章的89%以上的內容;3,000個常用單詞,則能理解文章的93%以上的內容。如果他能精通5,000個常用單詞,他則能理解文章的97%以上的內容。[4](3)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1)一書中,F(xiàn).Ungerer和H.J.Schmid(2001)則把這些常用單詞比做“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s”,認為這些單詞是高度隱喻化了的。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把諸如bird,wolf,rose等常用單詞進行隱喻化處理,借此讓學生聯(lián)想、增加詞匯量是較為明智的做法。
例如,通過學習heart,可以利用隱喻法,記住heartache,wear one’s heart on,sweetheart等單詞及短語。
3.2一詞多義詞匯教學
一詞多義是英語學習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大多數(shù)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由隱喻衍生的。因此,在詞匯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把同一詞匯的不同意思間的隱喻聯(lián)系解釋清楚的話,學生會更好地理解這一詞匯并長久地記住它。
例如在教授board一詞時,可以在它的原義(a long thin flat piece of cut wood)的基礎上進行衍生,如下圖所示:
上圖直觀說明了“board”一詞在它的原義“a long thin flat piece of Wood”基礎上,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運用隱喻理論衍生出更多的意思。
3.3習語及諺語詞匯教學
習語和諺語通常被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并且其中所用文字在本質上都是具有隱喻性質的。因此,教師在教授如:the morning star,Son of Man(Bible)、、Pandora’s box、a wooden horse in Troy (Greek mythology)這些習語和諺語時,可以先教授它們的隱喻來源即原義,然后再講解它們的隱喻義,這樣更容易理解、記憶與使用。
教師也可以解釋有些習語和諺語在漢語和英語中的不同文化內涵與隱喻意義。例如dog一詞在漢語里常被用在“癩皮狗,走狗,狗仗人勢”等習語中,而在英語里則常被用在“l(fā)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習語中。
3.4介詞詞匯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介詞詞匯學習,一直被認為是一道難關。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突破這一難關。因此,就介詞詞匯教學而言,教師最好借助于Lakoff和Johnson的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container metaphor理論觀點,把介詞詞匯進行分類,如:up,down;in,out,of,at,outside。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根據(jù)方位及空間概念分組分類記憶、理解和使用這些介詞詞匯。
4.結語
隱喻研究越來越受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學術關注,并將持續(xù)下去。隱喻及其理論已經對相關的語言學研究及語言教學產生重大沖擊與影響。就詞匯教學而言,教師教會學生隱喻的思維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1](3)。具體到教學方法,建議教師運用隱喻及其相關理論進行詞匯教學。
參考文獻:
[1]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3-59.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與教育出版社,2005:51.
[3]Li Fu-yin.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Chinese Wenshi Press,2004:57.
[4]汪榕培.英語詞匯學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