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tǒng)文化是老祖先留給后人的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開放和學習的同時,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了一些不利于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舉動,讓保護、傳承傳統(tǒng)文化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作者通過實踐認識到,從傳統(tǒng)文化中獲取寫作資源,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 作文教學 源頭活水
中華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集體記憶和精神依托,也是中華民族身份的標志,更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筆豐富而又寶貴的精神遺產。作為龍的傳人,讓世界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保護、傳承其精華更是我們的義務。但是改革開放后,尤其在現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隨著經濟的強勢席卷而來。這讓一向保守的國人先是不知所措,而后卻競相拿來,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讓他們覺得蒼白無力,沒有新鮮感,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對洋明星、洋電影、洋動漫、洋節(jié)日的狂熱追求,似乎已到讓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他們迷戀于邁克爾杰克遜的舞姿和歌聲,卻不屑于讀屈原的《離騷》;他們癡迷于奧特曼的無所不能,卻不齒于孫悟空的七十二般變化;他們熱衷于外國大片的驚險刺激,卻不知《孔子》、《屈原》的厚重獨特;他們捧“紅”了圣誕節(jié)的蘋果,卻冷落了除夕夜的餃子;他們忙于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jié),卻不曾知曉七月七日的乞巧節(jié)……雖然韓國對端午節(jié)的申遺是一場誤會,但我們也應該反思。因而,如何保護、傳承傳統(tǒng)文化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語文老師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份光榮的使命。要充分利用和發(fā)揮語文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以語文課堂為平臺,以傳統(tǒng)文化為素材,以作文、讀書筆記等為載體,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民俗美、文化美、歷史美、人物美。
一、追根溯源,分步驟分階段,查找搜集資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讓學生在平時的作文中能寫出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聯的內容,學生就一定要熟知這方面的文化,面對如此豐富的內容,憑學生個人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步驟分階段地有條不紊地開展活動。給學生提供三種獲取資料的途徑:(一)走近群眾生活,或實地考察,或走訪本地文化名人,讀社會這本書。(二)利用網絡,上網閱找資料,讀網絡這本書。(三)查閱相關圖書資料,讀“歷史”這本書。
語文教師還應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制定相應的目標,高一學生剛入校,有雙休日,課余時間較充足,但科目多,他們對新生活還得有個適應過程,綜合這些實際,前半學期老師可就鄉(xiāng)土文化,指導學生搜集整理一些地域文化,后半學期可結合必修課本后“梳理探究”的內容,給學生提供“奇妙的對聯”、“姓氏源流”等話題。我校高一年級語文備課組組織了這些活動,一年下來成績突出,內容真是豐富,囊括了這些話題的各個方面,學生搜集到了:延川的剪紙藝人,布堆畫藝術,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名人故事,革命遺址,婚喪變遷,信天游的特點,曲藝發(fā)展,作家路遙的故事,女詩人李娓娓的故事,彭祖廟的遺址,等等;不同姓氏的起源,復姓知多少,劉姓中的名人,等等;對聯的起源,對聯的特點,對聯的寫法,趣味對聯,等等。這次活動讓學生全面了解了家鄉(xiāng)的文化變遷,感受到了姓氏文化的奇妙,領略到了對聯的魅力,有了這么豐富的內容,學生何愁作文沒素材?
高二學生分科后,課程少了,但任務重了,可給他們布置一些少而大的話題,可選必修二課后的“年節(jié)風俗”,可針對必修四第一單元的內容,布置搜集“戲曲文化”的任務,可在學習選修時,選取學生喜歡的話題,如“談談流行歌曲中的修辭”、“說說儒家的仁”等。就戲曲傳統(tǒng)文化,我們給學生一個月的時間,交回的內容同樣豐富多彩。他們搜集到了不yOuj3dasVrcFss33J91d4iAxox0igZ6FBnOmj/eIgF0=少資料,如戲曲的起源與發(fā)展,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臉譜的知識,戲曲的行頭,戲曲的角色行當,等等。
高三學生學習時間較緊,但一定要讓學生熟知幾個文化名人,為高考寫作打基礎。結合學生和學校圖書館的實際,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傳記作品中的杜甫、毛澤東、沈從文、楊振寧,讀本中的蔡元培、馬寅初等文化名人。學生在單調繁忙的學習生活中忙里偷閑,既可豐富生活,又能獲取精神食糧。這樣有目的有步驟地將活動開展下去,能讓學生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獲取豐富的寫作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集中整合資源,化零為整。
搜集資料,只是寫作教學的第一步,因為他們所收集到的資料各不相同,各有側重,較為零散。得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語文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把這些零散的內容整理起來,使他們對這些知識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可以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生搜集完“年俗文化”后,我引導學生,開展了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一)考考你,春節(jié)習俗知多少;(二)比比看,年俗故事展風采;(三)動動腦,探究年俗有深意;(四)勤積累,春聯古詩大看臺;(五)說說看,家鄉(xiāng)年俗知多少。這樣的五大教學板塊,每個大板塊中又有許多的小板塊,如,第一大板塊中就包括:春節(jié)的俗稱,春節(jié)的起源,正月初一的古稱,民間過年的期限,過年的傳統(tǒng)活動。這樣由小到大,由零散到系統(tǒng),不僅幫學生搜集了作文素材,也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寫作的興趣。
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寫作素材豐富了,就會有寫作的沖動,這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開始寫作。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指導他們把每次活動的內容,都整合在一起,以備后用。其次,鼓勵學生在平時積累資料時,養(yǎng)成寫隨筆或日記的習慣。再次,開展完語文實踐活動后,動員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從不同角度去寫放膽文、個性文、創(chuàng)新文。最后,學??膳e辦全校性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與作文競賽。利用這些豐富的活動形式,幾學期下來,我們的學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就我所教的兩個班中,張朵、孫文等同學,搜集了厚厚的兩大本資料,而且能把這些內容分門別類并標上頁碼;在平時練筆中,高文婷、高瓊同學的隨筆,文筆流暢,內容豐富,構思巧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秀同學的《李姓中的名人》,采用了新聞特寫的方式對歷史上重要的李姓名人作了介紹;龐華同學的《對聯與名人》、史海麗同學的《戲曲臉譜常識》,條理清楚,構思巧妙;在全校性的地域文化作文競賽中,賀芳同學的《陜北葬制》,劉芳同學的《乘著歌聲的翅膀到陜北來》,馮婷同學的《禹居大禹山及石狗彎的來歷》等作文脫穎而出,獲學校一等獎;在第三屆“步步高杯”全國作文競賽中,楊攀同學榮獲三等獎,并應邀免費參加了他們組織的夏令營活動;在“新人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獎賽中,霍哲和賀翠同學榮獲一等獎,惠超和常青同學獲二等獎,折停停同學獲三等獎。學生能取得這些可喜的成績,不能說與學生找到了作文的源頭活水沒關系。
四、表揚優(yōu)秀,鼓勵后進,增強寫作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有做得好的,做得差的。寫作文也一樣,我們不能只寵好學生,冷落差生,要給不同學生同樣的關懷和鼓勵,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收獲創(chuàng)作的愉悅。我每次作文講評時,在表揚優(yōu)秀的同時,也不忘找出五六篇有明顯不足的作文,捕捉文中的閃光點,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們,鼓勵他們,哪怕他們只是寫好了一句話,用好了幾個詞。至于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課后會把他們單獨叫來,給他們面批面改,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并啟發(fā)他們反復推敲,盡可能地挖掘他們寫作的潛力。在我的鼓勵下,楊琦、高瓊等同學作文信心倍增,進步很大。在肯定普通作文閃光點的同時,我還努力通過各種途徑推薦學生優(yōu)秀的作文發(fā)表,如校文學社,縣級文學雜志《山花》、《延安日報》、“花樣年華”副刊都為我們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平臺。努力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寫作氛圍,幫助他們樹立作文信心,引導他們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如能堅持何愁學生寫不出好作文?
把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作文教學中,能給作文教學注入更多的“新”元素,學生在了解和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能輕松自如地寫出好作文,既解了燃眉之急,又能錦上添花。以上內容是我教學中的心得,供大家探討,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讓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不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