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先秦諸子在與社會相融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宏大瑰麗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本文就主要依據(jù)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論述了以孔子、孟子、莊子等為代表的先秦諸子的人格魅力及其對高中學生的德育功用。
關(guān)鍵詞: 先秦諸子 人格魅力 德育功用
“有德者必有言”,自古及今,那些浩瀚的典籍,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與智慧,而且是作者人格魅力的展現(xiàn),是作者德行的有力詮釋。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更不例外。作為新一代高中學生的選修教材,它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tǒng)和思想傳統(tǒng)的認識,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基本功,還可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行,完善人格。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在教授這門功課時,應注重探討并欣賞諸子的人格魅力,發(fā)揮其具有的德育功效,以期提高當代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
一、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先秦諸子雖然思想不同,主張各異,但都以飽滿的激情、執(zhí)著的精神不懈追求著匡救天下、富國強兵,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生宏愿。孔子的禮樂治國、孟子的仁政王道、荀子的王道兼霸道、老莊的無為而治、墨子的兼愛、韓非子的法治,都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是其胸懷天下的生動表現(xiàn)與凝練概括,孔孟表現(xiàn)得尤為執(zhí)著。
《論語·微子》篇記載,孔子師徒問路于長沮、桀溺之后,“孔子撫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其中蘊含著孔子對世間眾生的深刻關(guān)懷,表現(xiàn)了他投身到變革天下活動中的熱忱與責任。他為此棲棲遑遑地四處奔走,周游列國長達十四年,希望找到一個能夠?qū)嵭兴叭收轮巍敝鲝埖睦硐雵?。真如石門的守門人所評價的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边@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孟子與孔子境況基本相似。他也率領(lǐng)門徒游說各諸侯國君,但也終不被用。他對自己的王道政治有一番理想描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這種治世理想是建立在對廣大人民的深切關(guān)懷之上的,是他那種高度的社會責任心與同情心的具體描繪。他的這種希望消除世亂,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情懷更令人感動。
先秦諸子,尤其是孔孟的這種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與執(zhí)著精神對人類的影響巨大。后世的無數(shù)仁人志士每當國家遇到危難之時,都挺身而出,不顧艱險,不計私利,可以說都是從孔孟乃至整個先秦諸子那里吸取了營養(yǎng),鼓舞了斗志。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突出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執(zhí)著擔當精神,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情懷,使其胸懷為國家、為人民的遠大理想,擔負起國家建設(shè)、社會發(fā)展的重任。
二、不慕榮華富貴的高潔情操
先秦諸子雖然積極游說國君,力圖推行自己的施政理想,但都能在亂世中保持住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不為塵世所染,不為喧囂所動,不為榮華所誘,不為富貴所淫。當然他們也并非不追求富貴,只是他們追求富貴的前提是遵循道義??鬃诱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薄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笨鬃訉Ω毁F的追求作出了生命中最現(xiàn)實、最純真、最本質(zhì)的概括。孟子反問梁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憋@示出對利益的淡泊。
諸子中,莊子的態(tài)度更為堅決,他用自己的行動對此做出了世間最美麗、最瀟灑的注解。他本人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極端蔑視功名利祿。據(jù)說楚王曾用千金聘他做國相,也被他拒絕了?!肚锼菲锏那f周以鹓鶵(鳳凰)的高潔自況,嘲諷了惠施。在他眼中,梁國之相位猶如一只發(fā)臭的死鼠,那死死抱住相位不放的惠施則猶如一只鴟(貓頭鷹),而他自己對此是不屑一顧的。《列御寇》篇里,莊子則更加不留情面,對那些孜孜以求權(quán)勢富貴者給予了無情抨擊與鄙薄,竟然把他們比作舔舐痔瘡的人??梢娝麑s華富貴、功名利祿的極端蔑視、厭惡與鄙棄。
先秦諸子的這種不慕榮華富貴的高潔情操對后世中國知識分子及為官者的影響巨大。在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意義尤為重要。因此,傳遞給學生這種道德力量,對于學生自身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和個人的成長,對于國家的反腐倡廉和建設(shè)發(fā)展,都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三、豁達開朗的人生境界
先秦諸子在苦苦追尋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不管境遇如何,都自始至終展現(xiàn)出一種樂觀曠達、豁達開朗、超脫人生苦難的崇高境界。
孔子,有位鄭人說他“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對此,孔子則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這里,孔子面對別人的譏嘲,不惱怒、不氣憤,而是在自嘲中,表達了對人生的豁達樂觀的情結(jié)。
莊子表現(xiàn)得更超凡脫俗。莊子妻死,他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原因是他認為死生如同四時運行一樣自然,是天命。他的這種生死觀,展現(xiàn)了他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表現(xiàn)出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徹底超脫的人生境界,展現(xiàn)了一種亙古未有的更為豁達開朗的人生風貌。這種超脫人生于困境的表現(xiàn),竟然包括病痛與死亡,真是出人意料,令人嘆服。
先秦諸子們帶著宏偉的政治抱負積極入世,游說人君,但不管他們?nèi)绾闻?,卻始終不為統(tǒng)治階級所用。在當自己經(jīng)過一番千辛萬苦的努力之后,其政治理想仍然未能如愿以償時,他們依然沒有自甘墮落沉淪,而是以飽滿的熱情、豁達開朗的心胸另辟蹊徑——聚徒講學、整理典籍、著書立說。為中國文化、思想、教育等作出了自己不朽的貢獻,彌補了他們的遺憾,從而展示了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超越和最美闡釋。
先秦諸子的這種人生境界,在發(fā)展迅猛、競爭激烈、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今社會,更具有非凡的作用。他們?yōu)槿祟惓摽嚯y與挫折、緩解壓力與負擔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因此,廣大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一資源,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心態(tài),使他們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在成功面前不驕傲。培養(yǎng)他們堅強樂觀、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的奮斗豪情。
四、修身養(yǎng)德的自勵自覺
先秦諸子不僅都能在亂世中保持住自己高潔的品性和獨立的人格,而且能時時自覺加強道德世界的建設(shè),砥礪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
孔子本人博古通今,德行高尚。子貢贊譽他:“仲尼,日月也?!鳖仠Y說他:“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钡麉s從不滿足,更不驕傲自大。他謙虛地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他明確表示,不敢說自己達到圣與仁,只是朝著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從不滿足。孔子把仁當做人生的最高境界,當做為人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當做孝、悌、忠、信、智、勇、義等道德的總和,要人們努力實現(xiàn)仁、成就仁。他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由此可見,孔子對完美人格、對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孜孜以求的自覺與勤勉。
孟子也高揚仁義禮智的大旗。他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闭J為一個人勤勉行善、心懷仁義,德行就高尚,就可躋身于君子的行列。那么,人與人之間就可以建立起互相親近、禮讓、關(guān)愛的和美關(guān)系,就可以成就事業(yè)。孟子的性善說、四端說,更能說明他努力提高世人思想道德的巨大熱情。他認為人性中本來只有一些非常小的東西,可以發(fā)展成善德,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他認為人只有發(fā)揚“四端”,才可以走向君子圣賢之路,才不會淪為衣冠禽獸,才可以事父母、保四海。孟子表示了人必須修身養(yǎng)德,否則就會流于凡庸,甚至墮入邪惡。孟子還努力地培養(yǎng)自己的這種“浩然之氣”,他說自己的長處就是“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而浩然之氣是由平時積累而產(chǎn)生的。可見,孟子是一位把時時行義、集義,堅持踐履道德,自覺加強修身養(yǎng)德看做人的必備素質(zhì)并努力躬身踐行的人。
莊子終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尋那種至人、神人、圣人的最高境界。他編造了許多荒誕離奇的寓言故事,影射著現(xiàn)實人生種種丑惡的靈魂,啟發(fā)世人省察對照自己的局限與不足。荀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也都在其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對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強烈追求,凸顯了世人對至美人格的追求。
教學中,若能以此為重點,并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則必然會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強化他們錘煉自己品格的自覺性與持久性,使其永不滿足地向著最完美的道德之境邁進。
總之,先秦諸子以其光彩奪目的人格魅力雄視千年、流芳百代,是后人學習的典范與楷模。廣大語文教師要在《先秦諸子選讀》的教學中,充分展現(xiàn)諸子的人格魅力,挖掘教材的德育資源,廣泛援引史料,列舉史實,聯(lián)系現(xiàn)實,給學生以精神的感召與道德的追尋,把他們鍛造成德才兼?zhèn)洹⑿南等嗣?、心系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先秦諸子選讀(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2]史記·孔子世家.三秦出版社,1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