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之美,感受美的熏陶,培養(yǎng)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真正提高文化素養(yǎng),是語文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古詩文 美 教學方法
優(yōu)美的古詩文具有深邃的意境,蘊涵著豐富的感情,并且語言精練優(yōu)美,形象生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優(yōu)美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是人文精神的底蘊,是塑造中華魂的優(yōu)秀素材,對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古詩文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讓學生深刻了解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偉大,不斷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潤物細無聲”地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肩負的使命感,從而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進而塑造高尚優(yōu)美的靈魂和完善人格修養(yǎng)。下面我就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五彩斑斕的“美”。
一、感知語言藝術之美
語言是課文的基本材料,語言美是所選課文的特征之一。散文的優(yōu)美、小說的生動、詩歌的凝練、議論文的嚴謹、說明文的樸實,均體現(xiàn)出各式各樣的語言美。這樣,引導學生欣賞語言美就成為古詩文學習的重要內容,而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則是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這些入選課本的古詩文,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從語言特色來看,有的音韻和諧,有的駢散結合,有的虛實相生,有的氣勢磅礴,有的娟秀靈動,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在教學中,如能挖掘語言特色,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傾心陶醉,就把古詩文教學落到了實處。
如《與朱元思書》一文,其句式結構之美,堪稱上乘之作。本文是一篇駢體文,從句式的節(jié)奏結構來看,四字一句,兩字一頓,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這里第二、四字“水”、“石”是節(jié)奏點,“水”、“響”是仄聲,“石”、“泠”是平聲,韻律上仄平相對,前后對仗,平仄相間,抑揚頓挫,具有整體錯落,方正圓潤,四平八穩(wěn)的特色,讀來朗朗上口,產生一種婉轉悅耳的音樂美,獲得一種抑揚頓挫,平正純和的優(yōu)美快感。大量對偶句式的運用非常工整精巧,給人一種溫柔敦厚的穩(wěn)重均衡的美感。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弊终寰渥梅侥苓_到用詞的精練和準確,教學時亦當如此。例如講授王維的《使至塞上》中被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優(yōu)美的詞句反復推敲,仔細玩味,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展現(xiàn)邊疆沙漠,浩瀚無邊,烽火臺燃起一股狼煙直上云霄,格外醒目。橫貫大漠的黃河,用一個“長”字凸顯了其蜿蜒從天而降的氣勢。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句詩寫出了塞外奇特壯觀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將作者孤寂情緒巧妙融于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教學時,抓住這種關鍵字、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比較,仔細揣摩,能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深刻領會遣詞造句之妙,鑒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
因此,多讀古詩文,促使學生搜集優(yōu)美古詩文句子,并且記住這些名句,既有利于學生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能鍛煉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二、挖掘人物形象之美
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審美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古詩文,為歷代讀者所喜聞樂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適宜。賞析經典唐詩宋詞,一首首抒情詩,充滿詩人愛國思想,他們?yōu)閲鴳n,為民而憤;一篇篇邊塞曲,熱情歌頌戍邊將士,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吟誦詩詞歌賦,那字里行間挺立起了一個個民族不屈的靈魂,鑄造了中國的輝煌,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是我們?yōu)橹院赖拿褡逯辍?/p>
教學中,老師宜引導學生認識作者是如何或書或歌借以表現(xiàn)自己人生的追求或對他人的贊美的,從而使學生在心中樹立起一座座美的豐碑。如賞析《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感受李白蔑視權貴的正義形象及追求自由的個性;誦詠《過零丁洋》中的“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誓言,感受到文天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視死忽如歸的英雄形象;品讀《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的肺腑忠言,讀出了他忠貞不貳的赤膽,死而后已的決心,聰明睿智,寬人律己的昭昭愛國心;再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一位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的“詩圣”屹立在我們面前。
再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曹劌,在“齊師伐我”時不顧別人嘲笑,毅然挺身而出,率領軍隊“一鼓作氣”地打敗“齊師”的入侵,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國家的命運?!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中,塑造了一個大智大勇、敢斗善斗、胸懷坦蕩的藺相如。除此之外,還有“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不畏強權的、能言善辯的宴子;寫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抱負的范仲淹;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劉備;正氣凜然、不畏強暴的唐雎等,都充滿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讓人心馳神往,無不深深震撼每個讀者的心靈。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知人論世”,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結合起來,或從人性的角度探求作品無窮的精神魅力,從而潛移默化地感染、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當學生在閱讀中為這些歷史人物吸引而神采飛揚時,也就獲得可喜的成功了。
三、欣賞詩文如畫之美
古詩文動人之處就在于融詩情畫意為一體。因此教學時,要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憑借語言設法將“詩”與“畫”結合起來,直觀地再現(xiàn)古詩的畫意,鼓勵學生馳騁想象,深入體會古詩文的畫面美,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用語言描述或通過具體的畫面,再現(xiàn)古詩文中的自然美景。如“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盛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嚴冬,“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妙不可言的鄉(xiāng)村美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源盛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但又“悄愴幽邃”的小石潭,等等,無不帶給人們不盡的留戀。
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先引導學生把握曲意,然后鼓勵他們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凋零的老樹上攀著無葉的枯藤,樹上一只烏鴉哀鳴,樹葉在秋風中飄落,夕陽欲下,遠處一人牽老馬緩緩走在驛道上。其次再現(xiàn)獨立畫面,畫出詩意。對于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先由同學們將自己能畫的事物獨立畫出,再進行藝術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這樣,一幅有形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把無形的抽象的孤寂愁思之情表現(xiàn)出來了,自然與人生合為一體,直觀而又形象,既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是一幅生動的雨后山村風習畫。從色彩上寫景,松翠、竹青、荷綠、明月皎潔;從細節(jié)上寫村民的活動,洗衣歸來的活潑的少女和借助月色下河捕魚的漁民。王維在風景清幽、民風敦厚的自然美畫卷里表現(xiàn)了自己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會美,詩中寫景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
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自古至今,人們熱愛美,追求美,珍惜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對美的向往是人類文明得以永不中斷的重要動力,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從而以更豐富、更深刻的價值為人類文明添光彩”。
四、解讀思想境界之美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弊詮姴幌⒌膴^斗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華夏文明得以生存繁衍日日強大的血脈。古詩文中反映這種精神的課文也不少。我們應深刻領會,并循循善誘地向學生宣講,使學生在學習當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古代的知識分子雖然受時代、歷史條件的限制,均或多或少地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們的崇高人格卻給后世帶來了巨大影響,曾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奮斗不止。表現(xiàn)古代知識分子崇高人格的作品在初中文言文中占的分量相當重?!遏~我所欲也》反映的是古代知識分子注重品德修養(yǎng),義重于益的思想;諸葛亮的《出師表》則體現(xiàn)了古代知識分子為國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精神;《觀刈麥》則體現(xiàn)了進步知識分子關心民生疾苦的憂國憂民意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表現(xiàn)了古代知識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品格;《送東陽馬生序》則體現(xiàn)了一代學者對后輩的關心和勉勵,其誠摯的情感、循循善誘的溫情,讀來令人蕩氣回腸,熱淚盈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有志之士,在“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環(huán)境中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發(fā)憤圖強,勵精圖治,終成一代英杰?!队薰粕健分械挠薰鎸毫拥淖匀画h(huán)境,敢于與地斗,不顧“年且九十”的高齡,河曲智叟的嘲笑,毅然地率領全家人挖山不止;付出總有回報,他的堅毅行為,連上天都被感動了,最終使“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的這種抱負、信心和成功,就是中華民族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自強不息精神的最好寫照。
這些不同朝代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的高尚人格,在維護國家穩(wěn)定,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方面,曾起過積極作用,在今天并不太平的世界格局中,仍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總之,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古詩文是一朵歷久彌香的奇葩,它熔鑄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精魂。無論是在文化傳承還是審美熏陶,無論是在語言習得還是道德修養(yǎng)上,它都有著無法估量的教學潛能。語文教學是一項美育因素很強的教學工作,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認真實踐,深入開掘,將美育自然地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審美鑒賞、激發(fā)審美情感,正確引導學生感受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這樣就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審美熏陶,培育出更多“美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