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為依據(jù),對英漢語中有關“死亡”的隱喻概念進行系統(tǒng)的對比分析:在英漢“死亡”概念隱喻中存在的系統(tǒng)性和一致性。本文探討在相同映射條件下及不同映射條件下譯者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問題。
關鍵詞: 死亡隱喻 映射條件 翻譯策略
隨著Lakoff&Johnson認知隱喻理論的提出,隱喻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修辭學的領域,上升到思維和認知的高度。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是語言發(fā)展的重要工具,是概念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映射的過程。人類的成長經(jīng)驗很明顯既具有跨地域、跨文化之間的共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同地域及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因此隱喻相對應地具有文化共性和文化差異性。隱喻的文化共性表現(xiàn)為不同的文化之間對同一目標域進行理解。因此,英漢“死亡”隱喻在翻譯時有著一定的難度,本文試就其翻譯進行探究。
1.漢英死亡隱喻的文化共性和個性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大量的死亡隱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Lakoff&Turner(1989)就對詩歌中的死亡隱喻進行了研究。文章基于Lakoff&Turner(1989),總結英語中“死亡”隱喻概念研究成果,將英漢概念隱喻分為以下七類:DEATH IS CIRCLE;DEATH IS BIG LOSS OF PRECIOUS POSSESSION;DEATH IS THE FINAL SCENCE (CURTAIN);DEATH IS FALLING;DEATH IS DELIVERAGE;DEATH IS DEPARTURE;DEATH IS BODY REACTIONS。然而英漢死亡隱喻有相異的地方,如,HUMAN DEATH IS THE DEATH OF PLANT這個隱喻中,漢語用夭折來比喻少年早逝。在DEATH IS THE END OF A YEAR這個概念隱喻中,英語中特有的DEATH IS WINTER這一隱喻概念在漢語中是沒有的。在漢語有DEATH IS THE COLLAPSE OF A BUILDING的概念隱喻,這是英語中所沒有的。漢語中人們經(jīng)常把重要的人物看做高山或高大建筑物,因此在封建社會對帝王的死亡被隱晦地稱作“駕崩”或者“山陵崩”,英漢“死亡”隱喻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漢語受道家神仙學的影響,用“隱化、遷形、物化、遁化、羽化、氣散、歸道山”比喻死亡;基督徒認為,上帝用泥土造人,人死后就應歸土(return to dust/earth);臨死前人應上帝的召喚(be called to God/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并“交上自己的賬本”(hand in one’s account),匯報自己的所作所為,聽候上帝的“最后審判”(the last judgment),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內涵。
2.漢語死亡隱喻的英譯
2.1相同映射條件下的隱喻翻譯
2.1.1運用相同的隱喻概念及對應的表達式
如“辭世”被譯作“depart this world”。它們都來源于同一個隱喻概念DEATH IS DEPARTURE。又如,正是:“身如五鼓銜山月,命似三更油盡燈?!笨勺g為“Truly,his body was like the warning moon being devoured by the mountains at the fifth watch,his life flicked like a dying lamp ant the moon”。
2.1.2運用相同的隱喻概念及不同的隱喻表達式
雖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相同的隱喻概念在兩種文化與語言中有著相對應的語言表達式,但當同一隱喻概念在兩種文化中的映射方式差異過大時,譯者往往要考慮采用不同的隱喻表達式。如“只這戴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煞g為“Nor can a pearl tiara and phoenix jacket stave off for long death’s summons.”在對DEATH IS A JOURNEY這一概念的闡釋過程中,漢語往往把召人上路或留人性命的稱之為“無?!?,而英語里面這樣的人往往是一個“footman”或者“reaper”。兩者在概念及含義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譯者在這里舍棄了“無常”這一形象而改用擬人的手法把它譯成“death’s summons”,這樣就一方面?zhèn)鬟_了原文的意思,一方面避免了讀者的不理解。
2.2運用不同的隱喻概念
譯者的一個選擇就是選用不同的隱喻表達式來翻譯。如“仙逝”及“升仙”原屬道教用語,可翻譯為“Ascended to heaven become an immortal”,這樣就譯出了原文隱含的意思。又如“明年,始皇崩?!笨勺g為“The following year the First Emperor died.”此例中“崩”所反映的隱喻概念在譯文中就采用了非隱喻表達式進行表達。
3.結語
由于在英漢兩種語言系統(tǒng)中存在文化的普遍性,因而大部分“死亡”隱喻具有相似性。然而,英漢“死亡”隱喻分別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中,由于自身經(jīng)驗的不同及認知的不同,即文化的相對性,從而引起源域或是隱射方式的不同,以致產生死亡隱喻的差異性。在翻譯中我們要從認知概念出發(fā)把握其異同,更好地傳承其中的中西方文化。
參考文獻:
[1]趙振華.“死亡”概念隱喻——基于英漢語料的對比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2,(3).
[2]趙振華.從認知隱喻的角度解讀狄金森“死亡”詩中的張力[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
校級青年基金課題:《英漢“死亡”概念隱喻跨文化對比研究》,項目編號:X11Q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