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一些地方不像我們這里有四季,而是分為旱季和雨季。在多瓦悠人的原始部落中,祈雨巫師勉強可以看作是天氣預報員。他們謙虛地認為唯有神才能讓天下雨,而自己扮演的只不過是輔助角色。祈雨巫師的隨身工具包括:牛角、未閹割的公羊的毛、鐵環(huán),以及“數(shù)千年前的祖先留下來的一塊石頭”(其實是小孩玩的彈珠)。除此之外,在海拔2000米高的山上,有一條冰冷的瀑布,瀑布下巖洞中的陶甕里還有一些能夠啟動雨季的祈雨石。
一位英國人類學家央求祈雨巫師帶他去參觀祈雨石,巫師以發(fā)洪水、遭雷劈、不吉利等各種理由搪塞了幾個月,最后終于成行。他們脫光衣服,用當?shù)啬撤N植物的汁液涂滿全身,并冒著山石松動和荊棘扎屁股的危險來到巖洞。巫師向甕中的石頭噴吐植物汁液,然后說趕快下山,不久雨就會從山里一直下到鎮(zhèn)子上。果然,在下山的途中他們遭遇了傾盆大雨。巫師和隨行的多瓦悠人露出得意的神情,但人類學家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
這不過是一個偶然事件,你一定這樣想,其實多瓦悠人也差不多這樣想。實際上,人類的祖先并沒有“客觀規(guī)律”的觀念,他們和多瓦悠人一樣信奉各種各樣的神靈,認為不論是天上的風雨雷電還是人間的生老病死都由神的意志決定,神哪天高興,或者被哄高興了,就會降好事于人間,反之就會發(fā)生不好的事。至于神哪天高興哪天不高興,誰也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蟲,哪兒有規(guī)律可循?。?/p>
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雖然變幻莫測,但其背后都遵循著一個恒久不變的“道”,也就是客觀規(guī)律。與老子差不多同時代的古希臘米利都人也提出,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規(guī)律,并且都可以被人所理解。這可以說是科學思想的最初源頭。
思想雖好,但運用不當也會鬧笑話?!笆刂甏谩本褪且焕S袀€農(nóng)夫偶然遇見兔子撞在樹上死了,就放下鋤頭天天等待這個“規(guī)律”再次應驗。4歲以上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可惜,我們并不能免于犯下同樣的錯誤。
考試時遇到完全不會的選擇題該怎么辦?考場老油條有訣竅:“三長一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長短不一要選B;參差不齊就選D?!边@個訣竅看似很有道理,而且一定有不少擁躉,但也有人會說,不會做時選C才是考試拿分的不二法門。如果讓世界各地各個流派的“蒙答案高手”進行一次學術研討會,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種相互矛盾的蒙法都有不少“成功案例”。一個成功案例你不信,兩個成功案例你質(zhì)疑,三個成功案例你不置可否……但如果有一百個、一萬個、一百萬個成功案例呢?
你還別不以為然,全球考民有幾十億呢,只要肯下功夫,找到一百萬個成功案例并不難。宣稱能預知股票走勢、預測彩票中獎號碼的各路“專家”也是這么想的??墒桥既恍圆⒎侨祟惖膶@?010年,俄羅斯媒體報道,莫斯科馬戲團里一只叫魯莎的黑猩猩“幫助”主人從30家上市公司中選出了8家,主人將百萬盧布的資產(chǎn)全部購買了這8家公司的股票,最后翻了近3倍。魯莎的投資年收益率遠遠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投資公司,甚至有人建議投資者請黑猩猩魯莎來當理財專家。
這讓人想起著名的“無限猴子定理”。這個定理說,如果讓一只猴子不停地在打字機上隨機地按鍵,總有一天會打出莎士比亞全集的內(nèi)容。雖然讓猴子打出一個有意義的單詞的概率非常小,打出一個有意義的句子的概率小之又小,但這些概率都不等于零,在偶然的情況下總會有一些巧合發(fā)生。可惜,我們很難克制自己從巧合中尋找規(guī)律的沖動,尤其是當這種巧合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時。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冬天不幸被人傳染了咳嗽,看似不嚴重,卻很長時間沒有好轉。上醫(yī)院開藥打點滴?沒用。上“老中醫(yī)”家把脈開方子?沒用。學雷鋒做好事“攢人品”?還是沒用……幾個星期過去了,你已經(jīng)對自己失去了耐心,突然有一天,你無意中聽說吃×能止咳。于是,你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吃了一點×。過了幾天,咳嗽果然減輕了。你讓媽媽在家里屯積了好幾斤×,開始天天吃??人怨灰惶焯焐倨饋?,最后竟然痊愈了。于是你得出結論,吃×能止咳,并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
如果你在網(wǎng)上搜索一下“止咳”,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還包括雞蛋、銀耳、蜂蜜、生姜、大蒜、白糖、橙子、鯉魚、風油精……似乎所有在藥店之外能買到的東西都有這個功效。其實,當一個人患上由病毒感染引發(fā)的咳嗽時,不但偏方?jīng)]有用,就連抗生素也沒有效果。人們的病情最終得以好轉是因為這種疾病具有“自限性”。吃了×以后咳嗽減輕不過是巧合,只要你免疫力正常,咳嗽幾周以后就會自然痊愈,這才是屢試不爽的客觀規(guī)律。
對于未知的現(xiàn)象,要想鑒別它是巧合還是規(guī)律,科學家往往需要設置嚴格的條件,進行大量而廣泛的實驗,再進行嚴謹?shù)臄?shù)據(jù)分析,才能得出結論。不同科學家之間的結論可能互相矛盾,因此又需要更長時間的反復檢驗才能揭曉最終答案。科學數(shù)據(jù)和科學結論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人們最容易接受的證明過程其實還是生動的個人經(jīng)歷。若我們常常不假思索地接受個人經(jīng)歷式的論證,毫不懷疑地從偶然事件中“總結”原因和規(guī)律,那就應了美國作家斯圖爾特·維斯的一句名言:“人類理性的虛妄是迷信唯一的最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