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出現(xiàn)了一類比較特殊的寺院——攢宮寺院。攢宮寺院的特殊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首先,南宋孝宗郭皇后、夏皇后,光宗李皇后,寧宗韓皇后等四位皇后先后埋葬于這類寺院的攢宮,而非會稽(今浙江紹興市)皇陵的攢宮。其實后者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陵墓,前者顯然是新生事物,但確實享有與后者相同的禮儀,獲得了同等地位。其次,這類寺院平時要負責為安葬于攢宮的諸皇后追薦冥福。再次,祭祀皇后,巡查、護衛(wèi)寺院,以及寺院某方面的日常管理等事宜由朝廷派專人負責。最后,因諸皇后要盡快被安葬于攢宮,故攢宮寺院直接由舊寺院改建而成。[1]因其特殊性,南宋攢宮寺院確為值得關(guān)注的對象。對這類寺院的創(chuàng)建背景,就有必要作一探討,以加深對這類寺院的認知。
一、兩宋時期陵寺制度的存在
兩宋時期的皇陵皆設(shè)有寺院,即陵寺。陵寺位于皇陵附近,通過宗教行為,為逝去的帝后追薦冥福;而作為回報,朝廷則以賜田、賜錢、度僧、賜僧號、減免賦役等方式給予陵寺諸多優(yōu)待。[2]南宋孝宗郭皇后、夏皇后,光宗李皇后,寧宗韓皇后等四位皇后皆未安葬于會稽皇陵,自然無法通過相應的陵寺來為其追薦冥福。不過,建立與陵寺功能相同的寺院,為四位皇后追薦冥福,當在情理之中。于是,臨安攢宮寺院得以建立,以一種變通的方式,具有了與陵寺相同的功能。可見,兩宋時期陵寺制度的存在,為南宋攢宮寺院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合法性依據(jù)。
二、南宋皇陵安葬制度的變化
南宋皇陵安葬制度的變化,是攢宮寺院得以產(chǎn)生的另一主要背景因素。這先要從北宋皇陵安葬制度談起。根據(jù)文獻記載及前人研究成果,可總結(jié)出北宋皇陵安葬制度的基本內(nèi)容,有兩方面:1.正常情況下,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墓,且集中于一地。因北宋末年戰(zhàn)亂的影響,徽、欽二帝的陵墓(葬所)比較特殊,徽宗陵墓于南宋初年建于會稽,欽宗葬所的具體位置尚有爭議,其余皇陵均集中在永安(今河南鞏義市)。2.正常情況下,附葬(與皇子、親王、一般妃嬪等的從葬不同)于皇陵的,都是皇后?;屎笕粝人烙诨实郏瑒t附葬于前朝皇帝(包括宣祖趙弘殷)陵墓;若后死于皇帝,則在死后附葬于皇帝陵墓。北宋皇后中比較特殊,即在制度規(guī)定之外的是真宗生母太宗李賢妃、仁宗生母真宗李宸妃、仁宗郭皇后、哲宗孟皇后及欽宗朱皇后。哲宗孟皇后及欽宗朱皇后均受到戰(zhàn)亂影響,前者的陵墓在今浙江紹興市紹興縣富盛鎮(zhèn)趙家岙寶山南麓,后者可能葬于五國城。[3]仁宗郭皇后曾被廢黜,雖然死后被追復為皇后,但“停謚冊附廟之禮”[4],只是名義上的皇后,并不符合附葬的條件。而真宗生母太宗李賢妃及仁宗生母真宗李宸妃,生前都不是皇后,死后卻得以分別附葬于太宗、真宗的皇陵。真宗生母太宗李賢妃先死于太宗,雖并非皇后,但因系真宗生母,在太宗去世不久,真宗就上尊號為皇太后,定謚號“元德”,并下令附葬于太宗永熙陵。仁宗生母真宗李宸妃的情況類似,死后未能附葬于真宗永定陵,但仁宗得知其為生母后,上尊號為皇太后,定謚號“章懿”,并下令附葬于永定陵。[5]
到南宋,皇陵安葬制度既繼承了北宋舊制,又因客觀條件而有所變化。需要說明的是,因客觀條件決定,宋恭帝及其之后的南宋帝后均未葬于會稽皇陵。故本文討論的時間范圍僅限于理宗之前。繼承的一面體現(xiàn)為三點:1.從宋高宗到宋度宗,南宋六帝都有自己的陵墓,且集中于會稽一地。2.高宗邢皇后先死于高宗,其梓宮自金國返宋后,附葬于徽宗永佑陵。3.高宗吳皇后晚死于高宗,附葬于高宗永思陵;孝宗謝皇后晚死于孝宗,附葬于孝宗永阜陵;寧宗楊皇后晚死于寧宗,附葬于寧宗永茂陵。變化的一面也體現(xiàn)為三點:1.孝宗郭皇后(光宗生母)、夏皇后均先死于孝宗及高宗,卻未能像更早死去的高宗邢皇后一樣附葬于徽宗永佑陵,而是單獨建攢宮于杭州修吉寺。2.光宗李皇后(寧宗生母)與光宗同年死去,時間稍早于光宗,卻無法附葬于前朝徽宗、高宗、孝宗諸陵墓,也沒能與光宗合葬或附葬于光宗皇陵,同樣單獨建攢宮于杭州修吉寺。3.寧宗韓皇后先死于寧宗,卻未能附葬于前朝徽宗、高宗、孝宗、光宗諸陵墓,而是單獨建攢宮于杭州廣教寺。南宋皇陵安葬同樣出現(xiàn)了制度規(guī)定之外的情況。一是哲宗孟皇后卒于南宋初年,沒有附葬于永安皇陵,而是單獨葬于會稽皇陵。二是徽宗鄭皇后先死于徽宗,亦未葬于永安皇陵,其梓宮從金國返宋后,附葬于徽宗永佑陵。三是高宗生母徽宗韋賢妃后死于徽宗,本非皇后,卻附葬于徽宗永佑陵,其情況與真宗生母太宗李賢妃及仁宗生母真宗李宸妃類似。[6]
由上文可知,在皇陵安葬制度方面,南宋較之北宋的變化表現(xiàn)為:從孝宗郭皇后開始,南宋孝宗、光宗、寧宗的皇后若先死于其夫皇帝,則一律不能附葬于前朝皇帝的陵墓,而是另行在杭州寺院建置攢宮,攢宮寺院因而得以產(chǎn)生。而據(jù)下文,南宋皇陵安葬制度之所以出現(xiàn)變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皇陵所在處會稽寶山南麓地勢局促,不像永安皇陵所在地那樣地勢平坦開闊,所以不得不壓縮寶山南麓皇陵的建筑空間,將一些皇后安葬在杭州寺院的攢宮中。
哲宗孟皇后卒于紹興元年(1131)四月庚辰,當年六月壬午,就在會稽寶山南麓皇陵下葬,整個時間很短暫。[7]而且事前并沒有預先選擇葬地,葬地的選擇是臨時決定的,主要考慮到近便:“紹興初,六飛駐越。昭慈圣獻皇后上賓,因卜地權(quán)攢于會稽上皇村,蓋便于修奉也?!盵8]也就是說,南宋皇陵地址的選擇,從一開始就沒有長遠規(guī)劃,因此難免不能適應將來的需要。于修建攢宮(陵墓)而言,寶山南麓的空間本來就不算寬敞,即南宋大臣趙汝愚所言:“東南諸郡,所至皆山,凡擇地者必以山為限,地勢局促,不類中原”[9]。再加上攢宮位置的選擇要考慮“國姓音利”等風水原則,[10]能夠利用的空間就更為有限。到建立了徽宗、徽宗鄭皇后、高宗邢皇后、徽宗韋賢妃、高宗的攢宮后,寶山南麓可供將來再建立攢宮的空間,已經(jīng)相當狹小:“及卜祐陵,遂就其側(cè)并舉顯肅、憲節(jié)二后附焉。顯仁、高后(疑當為“高宗”之誤)繼從其兆,則迫隘已甚矣。”[11]由此反觀孝宗郭皇后、夏皇后沒有葬于寶山南麓,應該就是因為空間狹小,不得不給高宗生母徽宗韋賢妃預留下將來安葬的空間。寶山南麓可供建立攢宮的空間盡管狹小,但既然南宋王朝堅持在此營建帝后皇陵,就能夠想出變通的應對辦法。那就是上文所言的孝宗、光宗、寧宗諸帝皇后的安葬原則。該安葬原則實屬迫不得已之下的一種調(diào)適。寧宗、理宗、度宗攢宮的建立情況,可從側(cè)面證實這一點:因為寶山南麓的空間實在過于狹小,寧宗攢宮的建立,已是違背昭穆序次;而后來理宗、度宗攢宮的建立,又違背了當時奉行的“國姓音利”的風水原則。[12]
綜上所述,南宋攢宮寺院得以創(chuàng)建的背景,主要有兩方面的直接因素。一是兩宋時期陵寺制度的存在,為南宋攢宮寺院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合法性依據(jù)。二是南宋會稽皇陵所在處寶山南麓地勢局促,直接導致南宋皇陵安葬制度較之北宋產(chǎn)生變化,進而導致南宋攢宮寺院的出現(xiàn)。以上兩方面因素皆可視為制度層面的原因,相關(guān)制度確保了動用國家資源來完成攢宮寺院的創(chuàng)建。而在制度背后,則隱藏著信仰因素,即南宋皇室對佛教的崇奉。只有南宋皇室崇奉佛教,才會建立與陵寺功能相同的攢宮寺院,通過宗教行為,為逝去的皇后追薦冥福??傊?,信仰因素與制度因素兩相結(jié)合,共同促成了攢宮寺院的誕生。攢宮寺院的創(chuàng)建,體現(xiàn)了南宋時期佛教信仰在實踐層面的階層差異。南宋皇室成員位于社會階層金字塔的頂端,能夠充分利用制度因素,順利地動用國家資源來滿足一己之福。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宋時期民眾佛教信仰的滿足,主要借助于普通寺院,而普通寺院的創(chuàng)建,一般通過僧人向信眾募緣籌集經(jīng)費、物資來完成,其間僧眾往往歷盡艱辛,耗時頗久。[13]
注釋:
[1]見脫脫等《宋史》卷34、37、243,中華書局1985年版;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14、78,中華書局1990年版;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李心傳撰、徐規(guī)點?!督ㄑ滓詠沓半s記》甲集卷2,中華書局2000年版。
[2]汪圣鐸《宋代的功德寺觀淺論》,《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3期。
[3]見《宋史》卷123、242、24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2;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26,中華書局1986年版;劉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
[4][5]《宋史》卷242。
[6]見《宋史》卷22、26、34—37、41、123、243;《咸淳臨安志》卷14、78;《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2;《宋代皇陵制度研究》;王海雷《南宋六陵的興廢》,浙江大學2006年度碩士學位論文,第15頁。以上四皇后攢宮寺院的創(chuàng)建時間,分別為紹興二十六年(1156)、乾道三年(1167)、慶元六年(1200)八月、慶元六年(1200)十二月。而黃敏枝先生認為創(chuàng)建時間均為咸淳四年(1268),距離四皇后的去世時間太遠,當有誤。見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jīng)濟史論集》第298頁《南宋功德墳寺設(shè)置表》,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版。此“咸淳四年”之說,可能是由《咸淳臨安志》的成書時間確定的,并不可靠。
[7]《宋史》卷26。
[8][11]不著撰人《兩朝綱目備要》卷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9冊。
[9]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1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0]劉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
[12]鄭嘉勵《南宋六陵諸攢宮方位的復原意見》,《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4期。
[13]南宋都城臨安普通寺院的創(chuàng)建情況具有代表性??蓞⒁姟断檀九R安志》卷81《壽圣禪寺》;曹勛《松隱集》卷31《仙林寺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9冊。
本文為四川師范大學重點研究課題、博士科研資助項目“宋代江南寺廟的社會史研究——以寺廟建立及發(fā)展為中心”(項目號:ZBLSX12—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成都)講師,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