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上映后不久,好友說一起去電影院看吧。其實我興趣并不大。我對以校園愛情為賣點的文藝作品已經(jīng)完全免疫,如果讓我看這種類型的小說或影視劇,我可能更愿意花時間研究—下母貓絕育后應(yīng)該如何照料的論壇經(jīng)驗帖;包括還在消費著青春的五月天,我也已經(jīng)不再熱切地追隨他們的音樂。不能說心態(tài)上的這種變化是因為年齡漸增造成的,但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確正在慢慢從后青春期心理中擺脫出來。
我的青春期乏善可陳。我當然喜歡過男生,暗戀過學(xué)長,會在年段活動或者全校大會的時候偷偷掃視他們的身影,也會有意識地刻意經(jīng)過他們的窗口,扮演出“我在思考問題”、“正在和旁邊的同學(xué)聊得投入”、“腳崴得不輕”的樣子,十分地假正經(jīng)。但除此之外,我卻沒有談過一場校園戀愛,也沒有察覺到自己有在被誰悄悄地愛著,當然就更不可能會有男孩子為了我打架。大概因為少女之心的覺醒來得非常遲,幾乎是到了大學(xué)畢業(yè)后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個女生,開始起了要裝扮自己的想法,而在整個少女時代和青春期,從小學(xué)到高中,我所追求的是特立獨行。也不知道是誰教我要這樣,我就成了一個“想法怪怪有點孤僻,相處起來叉很阿莎力”的學(xué)校人物。但是在青春期,不會有男生愿意喜歡一個很阿莎力的女孩子,阿莎力式的女生只能淪落為男生追求?;〞r的參謀,幫忙遞情書和解答一些諸如“你說她會不會喜歡我”這樣的問題。
好在我也沒有追求要談戀愛這件事。不過我也沒有追求要把書念得很好。我當時像追美劇一樣追日本漫畫,愿望是寫一本神怪小說,主角都有超能力,并且加入了一些探討命運的元素?,F(xiàn)在想來覺得那樣實在很扯,但是當年留下來的文字背后的那份心意其實很真誠。所以青春期的我沒有故事,只是一個真誠的怪咖,像出現(xiàn)在青春偶像劇里的那些女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