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種教學理念,其內(nèi)涵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的發(fā)展;它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有效的教學實施和有效的教學評價.
[關鍵詞] 有效課堂教學;有效備課;有效教學實施;有效評價
什么是有效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凡是能夠啟發(fā)學生的心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有效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的的課堂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 它包括設置有效的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用有效的教學媒體,把握有效的教學時空,糅合有效的人際關系,促進有效的師生互動等. 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靈活的教學策略,更是一種理想的教學追求!
那么,如何構(gòu)建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我以為最基本的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精心地備課——有效教學的前提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備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要想把課上好,就得進行有效的備課. 說到這,一些老師可能有些疑惑,我們每年都教初三,教材在手中翻來覆去用了好多年,不備課我也能上. 泰州市教研室高興幫主任曾用“初中畢業(yè)班常委”一詞概括了這種心態(tài). 教材可能沒變,但受教育的對象變了,社會的發(fā)展也日新月異,那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思想,怎么能適應形勢的發(fā)展,適應教育的需求?雖然許多教師都能從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說個子丑寅卯來,可是,當他一旦走進課堂講課時,卻又感到課堂沉悶,不能得心應手. 這是為什么呢?問題就出在備課上.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校長說:“要把平常的課上成公開課,把公開課上成平常的課. ”也就是說,我們平常進行備課時,應拿出備研究課、備公開課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呈現(xiàn)一個個精彩、有效而靈動的課堂,長此以往,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那如何讓備課簡便而又實效呢?
首先,備課一定要研究課標. 課標是教學的理想追求. 只有將它了然于胸,熟練把握,你的課堂講授才能出彩,你的學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
比如,我在講解“冪的乘方”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為:
(1)掌握冪的乘方運算法則,能夠運用法則準確進行冪的乘方運算;
(2)通過本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已知數(shù)學知識探究數(shù)學規(guī)律,以獲取新知的意識;
(3)讓學生體驗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到一般”的數(shù)學思想.
要求則設計為:(1)要求每個學生必須達到基礎目標;(2)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大部分學生能達到發(fā)展目標;(3)上述教學目標中的(3)針對的是具備一定能力的學生,引導學生體驗數(shù)學知識及其他學科知識都蘊涵著的普遍規(guī)律,進而激勵學生從諸多的特殊現(xiàn)象中探究一般規(guī)律的興趣,使得不同的要求讓不同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其次,備課一定要研讀學生. 學生具有靈性,不是機械的制品.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努力為學生著想,多問幾個為什么:定這個目標恰當嗎?教這個內(nèi)容合適嗎?需要現(xiàn)在教嗎?我們要做出的每一個判斷,不能一味地追求一鳴驚人的新招,也不能跟著別人走,而應尊重自己的學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精練、精要,而不是“沸騰”的一鍋粥,沒有幾?!懊住?
第三,備課一定要把握點、面. 這個點,就是書本的知識點,包括重點、難點、疑點;這個點,就是學生的興奮點. 你既要成為一把火,讓學生的激情燃燒;也要成為一塊冰,在學生處于無序亢奮狀態(tài)時,讓他機智地冷卻. 這個面,就是學生的接受面. 有效課堂,關注的不是少數(shù)尖子生,而應使各個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主動學習、快樂發(fā)展、幸福自我.
第四,備課一定要善于取舍. 講究取舍,是智慧的體現(xiàn). 教給學生什么,學生能不能舉一反三,能不能觸類旁通,關鍵就在于教師的引導與點撥. 如果每堂課都給學生滿漢全席,他未必吃得了、吃得好,說不定還會感覺很乏味;如果不著邊際,沒有重點,那么他就會不知在云里霧里;如果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少之又少,那么他就不能拓展知識面. 因此,備課時,必須講究傳授的尺度、適度. 有時候,留點空間、留點空白,未必不是好事.
有效備課成就有效課堂. 在我們不斷求索改變備課方法的同時,不要忘了這樣一句話:“讀書,是長遠的備課!”想想,沒有知識的養(yǎng)分,我們的老師就如同那貧瘠的土壤,滋生出的只能是干癟的種子. 所以,只有不斷積淀自己的文化底蘊,不斷探究科學的教學方法,用“心”備課,我們的課才能備出質(zhì)量!我們的課堂才能充滿智慧!我們站在講臺上才能鎮(zhèn)定自若,底氣十足!
巧妙地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有效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但僅僅備好課還不夠,就如同砍柴要磨刀一樣,刀磨得鋒利,未必能砍到柴. 所以,有效課堂最終還需通過有效的教學行為來加以實現(xiàn). 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課堂教學呢?
首先是教師的有效組織,要營造民主課堂,創(chuàng)設真本、有效的教學情境. 在預案生成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開展教育性對話,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例如,在學習“平行”這一內(nèi)容時,盡管內(nèi)容簡單,但學生容易出錯. 我首先播放一段有關平行的利群廣告,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平行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會利用平行的相關性質(zhì)(即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平行,以及平行線的傳遞性)來解決相關問題.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圖像、動畫、聲音等多媒體手段來層層揭示平行中容易忽視的問題:作平行線必須經(jīng)過直線外一點才行,讓學生自己去聽、去想、去學、去交流,這比我空洞地講解更有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過的時候,知識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 ”課堂上精美的圖片、動畫、視頻,扣人心弦的開場白,幽默的故事,探究性實驗等,都會使學生的興趣得到誘發(fā)和興奮,當然,還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持續(xù),使自己的課達到“課伊始,趣已生,課已盡,趣尤在”的境地.
其次,是學生的有效參與. 新課改以后,我們開始重視學生的合作探究,不僅關注知識,還要關注能力,但我覺得這些還不夠,還應關注學生的有效參與度. 一節(jié)課下來,不能只看學生有沒有活動,氣氛活不活躍,因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還存在著某些矛盾:學生活動多了,課堂氣氛活了,學生不一定真正學會了;學生充分體驗,時間卻不允許;達到同樣的知識目標,取得一樣的教學效果不一定非得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似乎更有效. 其實這就是一個有效參與的問題. 知識量、思維性、參與度都要兼顧,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尋找三者之間的平衡,不能孤立地、機械地去看每一項,就像喝一碗三鮮湯,里面有各種菜肴和調(diào)味品,一樣一樣地讓學生吃,味道會很差. 我認為三維目標不一定非得在一節(jié)課中完美體現(xiàn),而要因材定標,因勢利導,高參與、高認知、高情意,體現(xiàn)學科的特征,否則課堂就是無效的.
第三,是師生的有效互動. 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重視教學中師生的交往和對話. 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地生產(chǎn)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它培養(yǎng)的學生應是鮮活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 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教師正要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時,學生可能會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或是補充一種答案,或是提出一種疑惑等. 教師若是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還會導致師生產(chǎn)生對抗. 這時,放棄既定環(huán)節(jié)教學,就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裝作未見,又顯然有悖于“據(jù)學而教”的理念. 富有教育智慧和機智的教師面對上述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總能靈感閃現(xiàn),奇思妙策會在瞬間激活,進而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從而使課堂生成的討論與交流在課堂情境中有效進行. 在互動的前提下,要重視研究課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傳輸,特別是學生學習發(fā)生困難時,須診斷,敢調(diào)整,敢引導,敢追問,敢講解,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引向深入,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在民主、真實、樸實、扎實的基礎上更智慧一些,更富生命一些,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給學生留出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活動實踐的余地,多給學生一些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多成功的體驗!
科學地評價——有效教學的認定
首先,要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 這個標準,要以大綱為基礎,以書本為核心,以學生為本位,以檢測為抓手.
其次,要采取實用的評價方法. 這個評價方法,要注重幾個結(jié)合: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結(jié)合,動態(tài)評價與靜態(tài)評價的結(jié)合,硬評價與軟評價的結(jié)合.
第三,要明確互動的評價對象. 首先是對學生學習的有效評價,更多地應采用即時、多元、極富個性和針對性的評價,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用委婉的語言批評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啟迪學生打開思路. 評價不能太遲,否則學生對評價內(nèi)容印象不深. 另外,還應通過有效練習的評價手段來檢測學生學習的有效達成度. 其次是對教師教學的有效評價. “教”是為了“學”,檢驗“教”的有效是積極地“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是動態(tài)生成師生“教”與“學”的智慧教學;是關注師生雙方生命健康發(fā)展的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相互聽課來切磋、交流、相互評價,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問卷調(diào)查等形式對教學過程與效果進行及時評價,教者要進行教后反思,即多寫教后記,還要有自我評價的能力.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實施有效教學還將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