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與普通人有區(qū)別嗎?沒有。
以緋聞為例,一般人的印象,演藝圈明星圈的緋聞、性與謊言,較之我等蕓蕓眾生多出不知凡幾,但誰又能給出一個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比對數(shù)據(jù),證明新聞圈的緋聞、性與謊言一定比演藝圈少?誰又能證明官場的緋聞、性與謊言就比演藝圈少?
人性之神是公平公開公正的,他們在田間地頭、工廠礦山、機關學校、連隊哨所留下的足跡,絕不比在演藝圈明星圈少。
只不過,眾生愛看明星的緋聞、性與謊言(我相信,眾生對這些的關注度,遠遠超過了他們對明星演技和作品的關注),于是,媒體迎合之,眾生愛好與媒體迎合互為雞與蛋,造成明星圈緋聞、性與謊言泛濫的印象。
眾人關心明星的那些事,完全有可能是因為明星的那些事,是自己生活的投射,是自己或隱或顯的欲望在他人身上的故事化,明星為此付出了隱私的代價——這似乎也變成了社會默契,誰讓明星賺那么多錢呢?讓渡隱私供眾人消遣就算是他們繳納的一點稅金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具體到趙薇身上,她年少走紅、萬眾注目、譽謗滿身、白富美過人這些經(jīng)歷迥異于多數(shù)普通人,這當然也是明星的特質(zhì),但毫無疑問,趙薇在生命中遇到的順境逆境、人情冷暖、奮斗與回報則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概括,趙薇感受到的卑微與自傲、丑惡與美好、低落與振奮種種喜怒哀樂亦與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無異,是人類的共有的情感體驗。
正是人類的共情能力,是所有藝術存在的基礎。
缺乏現(xiàn)實關照、無視情感邏輯,是中國電影一個醒目的弊端,至今仍烈。從題材來說,中國影視有著過于強烈的帝王與英雄情結,而忽視普通人——各行各業(yè)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樂;從深度來說,平面化、臉譜化的人物,蒼白表面的情感與動機充斥著銀幕??陀^地說,趙薇至今為止在大小屏幕中塑造的人物,從《還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到《畫皮》中的公主,多數(shù)也是平面化漫畫化缺乏深度的形象,對此她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也有反思。這絕不僅僅是演員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yè)創(chuàng)造能力與外部環(huán)境的問題。
趙薇導演的《致青春》曾不被人看好,被擔心往俗套的小清新路上走,盡管這部片子還有一些缺失,但在還原生活的真實與粗礪方面是成功的,里面的愛情雖然暴烈,卻有了質(zhì)感。近兩年中國內(nèi)地有幾部年輕導演的作品,從《失戀33天》到《泰囧》再到趙薇的《致青春》,在品質(zhì)上可能不能用優(yōu)秀來形容,但這幾部片子更加尊重觀眾——包括情感的合乎邏輯與貼近普通人,而這些,曾是幾位大導演很長時間的短板,他們被大師身份套牢已久,陷入自說自話的境地,信用透支厲害。
趙薇說,“現(xiàn)在的我是時間給我的禮物?!痹捳Z間,趙薇自信有了成長。那么,中國電影呢,時光流逝,有了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