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比适侨寮宜非蟮淖罡呔辰?。且孔子以“知命”自許。因此《論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一句長期使中外學者感到困惑,當然也有公然表示異見的,如康有為??翟谄渌墩撜Z注》中,將這一章斷句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達?!边@樣一改,后面的“達巷黨人”就變成“巷黨人”了。矛盾看似解決了,但細審其文,與夫子平日說話語氣十分不類,因此只能認為這是康圣人的想當然而已。
對“子罕”一章出現(xiàn)理解困難的癥結何在呢?筆者以為在于對“與”字的理解。許慎《說文解字》與:黨與也。段玉裁注,黨當作,朋群也。因此,我們可以認定,與字第一義項為黨與,屬名詞。當然后來與字大多作連詞用。但在兩漢時這種情形尚未出現(xiàn)。而何晏及程朱諸先儒,則一律視與字為與和、及相同的連詞,以致導致了千余年的理解錯誤。
古漢語中,名詞是可以“動用”的。如“沛公軍霸上”(《史記·項羽本紀》),其中的軍字即駐軍的意思。子罕章中,與命與仁的與字亦可作如是觀,即和那些遵從天命、篤行仁道的人為黨與、朋群和同盟者,前面的罕言利則必須點斷,這屬上句,是另一層意思。
孔子罕言“利”,但不是不言利。他認為為數眾多的小人往往見利而忘義,所以儒者對利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夫子“罕言利”是有其緣故的。至于命與仁,則其所終身服膺者,所以黨從信命行仁者,愿與其終身為伍。因此,子罕章的正確斷句應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边@是孔子對“利”及“命”、“仁”二者不同的態(tài)度,是儒家的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