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行為,朗讀在性質(zhì)上從屬于“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進行充滿感情的朗讀,能更好地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從中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朗讀對學生的教育感染作用不容忽視,朗讀能夠鍛煉學生口才,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通過朗讀,促進記憶,通過熟讀成誦啟發(fā)頓悟,增進理解;豐富和提高語言表現(xiàn)力,密切讀與寫的聯(lián)系;可以使學生易于領(lǐng)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深刻含義,領(lǐng)會祖國語言的優(yōu)美,培養(yǎng)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提高對語言藝術(shù)的欣賞能力;感受文章的氣勢和韻味,培養(yǎng)語感,增強語言的敏銳性等。朗讀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朗讀能夠有助于深刻地體味文章所抒發(fā)的鮮明獨特的思想感情
作家寫文章時常常是披情入文。作家通過塑造的豐富的藝術(shù)形象來展示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學生讀課文的時候,口頭語被還原成了書面語,作家的話好像變成了讀者的語言。在這個時候,學生的腦海里將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課文里的抒情載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shù)形象。如此,同學們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與作者有共鳴,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教育。比方講授《周總理,你在哪里》課文,老師讓同學多次有感情地讀課文,讓學生深刻體會人民群眾對周總理的深切思念,通過人民對總理的呼喚及山谷、大地、松濤、海浪、廣場的回音,同學才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人民對總理的深切思念之情。講授《白楊禮贊》課文,老師讓同學在讀課文時注意課文中語速、語調(diào)以及情感的改變,可以使同學更加懂得白楊樹所包含的含義,并深深地體會到作者由贊美白楊樹而實際上贊美北方勞動人民樸素、莊重、不折的性格以及抗日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中那種堅貞、勇往直前、斗爭到底的寶貴精神。朗讀,可以提高同學們感悟課文含蓄美及形象美的能力。
孫犁說:“所謂含蓄,就是不要一瀉無遺,不要節(jié)外生枝,不要累贅瑣碎,要有剪裁,要給讀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薄坝^書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云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鼻叭说脑?,也說明了只有反復朗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語文課,尤其詩歌鑒賞課,學生要想體會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品味詩歌的深厚蘊涵,欣賞到文章的含蓄美,就應該反復朗讀。
要想很好地領(lǐng)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就一定要多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又能鍛煉用語言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所以,老師們要重視學生的朗讀,特別是要求精讀的課文,要多讀、細讀,不能粗略,淺嘗輒止。在讀的過程中細細體味其中的情調(diào)、含義、韻味,在讀者頭腦中感受作者當時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和情感。文章就是作者思想情懷的表達,學生經(jīng)過反復朗讀,才會更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朗讀可培養(yǎng)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
前人讀書,講究“口誦心惟”?!罢b”不但要求嘴進行發(fā)音,也包含了頭腦里大量的情感思維活動。葉圣陶先生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學生朗讀的過程也是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比方《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篇課文,朗讀時學生仿佛體會到了大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燒時那種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我”因為戰(zhàn)友被大火燒身而焦急萬分的痛苦心情。而邱少云即使被烈火燒身,可他為了整個班,整個部隊,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憑借堅強的意志紋絲不動,活活被大火燒死,他的為了大我犧牲小我的精神是何其高尚,值得每個人學習。學生會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心靈受到震撼。再比方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通過指導朗讀有關(guān)父親、兒子的段落,體會父親和兒子的了不起,從而感受到在困難面前,是親情使父子心連心,是親情使父子堅信,不論發(fā)生什么事,他們會在一起。而《釣魚的啟示》則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好釣鱸魚的不易,我的心情由高興——不理解——委屈——乞求的變化,以及父親不容爭辯的語氣,從而了解到是父親嚴格的教育,才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拒絕誘惑,堅守道德。學生感受到親情的偉大,同時也受到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這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文章不僅提高自己的認識,還發(fā)展了思維。學生在讀書的同時還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看待事物,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同時,教師對學生不時地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教師不僅是在教書,也是在育人,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育人者。
三、朗讀可以升華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朗讀還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領(lǐng)略到文章的音樂美。我們知道音樂是以其特有的節(jié)奏旋律來打動人心,感染聽眾,從而顯示藝術(shù)魅力的。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詩文莫不如此。在漢語中,漢字有四種聲調(diào)。由漢字組成的文章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直觀體味到漢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獨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同時,文章還有急切舒緩、起承轉(zhuǎn)合的律動的特點。學生也只有通過恰當?shù)睦首x,才能從語調(diào)的高低、節(jié)奏的急緩、語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它們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飭、平仄相配,節(jié)奏鮮明,句末押韻,好似高山流水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古詩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美學感染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運用了不少的疊詞,朗讀它們,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貫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感。通過朗讀,學生能夠更好地領(lǐng)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樂美。
四、朗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是經(jīng)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調(diào)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是不同的:朗讀:目→腦→口→耳→腦,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朗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口、耳得到鍛煉的機會減少了,對語感的培養(yǎng)也削減了。由此,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說話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jīng)常性地朗讀,其結(jié)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現(xiàn)在說話上,學生就能逐步取得發(fā)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說話能力提高這一點。另外,因為朗讀時要求采用普通話,這自然會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能達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