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春捂”這個詞語就常被人們念叨。但為什么要“春捂”?究竟應該如何“春捂”,有些人就不甚明了。
早春季節(jié),大地回暖,人體新陳代謝亢進,產(chǎn)熱增多,同時散熱不斷增加,氧耗量也增多。而在同時,北方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人們機體調節(jié)功能跟不上天氣的變化,如果保曖措施不得力,??梢痼w溫過低。
另一方面,室內暖氣停止后,室內外的溫差加大,又遇上春天是冷暖最不穩(wěn)定且多風的季節(jié),一旦氣溫下降,人們就難以適應,尤其是年老體弱者容易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哮喘等?。?。
因此,春捂還是很有必要。
春捂如何“捂”
春捂中“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簡單點說,就是讓人們適當多穿一些衣著起到保暖作用。但具體怎么“捂”,還是有講究的。
◆ 早晚捂,捂下肢
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早晚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這個時段, “春捂”的重點是腿和腳,穿上較厚的襪子和舒適的鞋即可。
◆ 抓住“捂”的最佳時機
春天是多種疾病的高發(fā)期,適當捂一捂,可以減少這些疾病的發(fā)生。而“捂”的最佳時機,是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重點“捂”頭頸與雙腳。
這個季節(jié)也是傳染病流行季節(jié),少去公共場所如大商場、影劇院和娛樂場所,以免染上疾病。
◆ “捂”也要“隨時增減”
“春捂”強調人們衣服增減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jù)自身的體能素質,因人而異。總的原則衣著要“隨時增減”,而脫衣要“遞減”—— 衣服一件一件地脫。
春捂不過度
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家長生怕孩子著涼生病,常常用小棉衣把嬰幼兒“捂”得嚴嚴實實。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是“好心辦壞事”。近年來,“春捂”過了頭,春季發(fā)生嬰兒捂熱綜合征事件時有所聞。究其原因,3歲以內嬰幼兒的正常體溫極不穩(wěn)定,容易隨著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波動,常表現(xiàn)為體溫過低(35~36度),這與他們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尚未完善,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力差密切相關。該綜合征可累及全身各個臟器,大腦最容易受傷,不易恢復。這值得引起年輕家長們高度重視。
通常認為,日夜溫差大于8℃是“捂”的信號。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當外界溫持續(xù)在15℃以上且相對穩(wěn)定1~2周,就可以不“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