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如何讓學生賞析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進行了分析,提出音樂鑒賞必須要聯(lián)系生活,才能把握音樂的真諦,使學生的情感與音樂形成共鳴。
關鍵詞:《梁山伯與祝英臺》;賞析;教學情境
音樂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愉悅,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美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用音樂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了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全曲長達30分鐘,音樂長,難理解,吸引學生是很困難的。如何讓學生在本課的欣賞中讓學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使其充分感覺到音樂的愉悅,讓學生體驗到音樂中的美呢?我從教學實踐中粗淺地認為:
一、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做學習的主人
在實踐教學中,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于在音樂教學中體現(xiàn),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梁山伯與祝英臺》教學時,設計富有探究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采用了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所以,在教學時采用片段式欣賞,選鳥語花香、長Abjzuk3B1uOU4mx+7XqT2Q==亭惜別、英臺抗婚、同窗共讀、哭靈投墳、化蝶六個音樂片段將呈現(xiàn)出來,先初步感受音樂,用學生熟悉的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將音樂與文學、詩歌、戲劇、美術相結合,學生會感到很輕松,并樹立了多元文化意識,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整個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不同的音樂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大膽地和文學、詩歌、戲劇、美術相結合,通過學生的表現(xiàn)、自己創(chuàng)作,去體驗輕松愉快的音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讓優(yōu)美的音樂教學情境與聽覺和視覺有機地結合起來
音樂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美的意境和視聽結合,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樂趣,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梁山伯與祝英臺》賞析中,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用具,根據(jù)不同的音樂情緒選擇了學生喜歡的影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精彩畫面,創(chuàng)設出不同美的意境。為了讓良好的教學情境和聽覺、視聽結合起來,更好地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體驗到樂器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表現(xiàn)的能力和作用。本節(jié)課采用倒敘的手法,先初聽,再呈現(xiàn)結構帶著標題內容視聽結合深入復聽,這樣,學生很好地完成了“感知音樂—認知音樂—理解音樂”這三大環(huán)節(jié),將一部冗長、深刻的作品,進行了一次輕松、愉快的欣賞,達到了讓優(yōu)美的音樂教學情境和聽覺、視覺有機地結合。最后再現(xiàn)《化蝶》,讓學生體驗長笛輕柔的力度,緩慢的速度,使音樂重新回歸安詳、寧靜的氣氛,把人們引入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仿佛化作一雙彩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翩翩起舞,使之達到情感共鳴。
《梁山伯與祝英臺》作品中,那動人的旋律、翩翩起舞的彩蝶是梁祝故事的完美體現(xiàn),而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它優(yōu)美動聽、感人心魄的旋律,成為對梁祝故事的最完美的演繹。通過對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教學,我得到了新的感悟,音樂作品是作曲者通過對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提煉出來的,因此,進行音樂鑒賞時必須要聯(lián)系生活,才能把握音樂的真諦。
(作者單位 新疆石河子一三四團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