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心理學實踐證明,人的一生80%是依賴情商的支配,20%是由智商決定,在這兩個核心要素的前提下衍生了更多的分支,比如對財富和權力的獲得與控制能力,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有些雖然求學時期非常優(yōu)秀的尖子生畢業(yè)后卻非常平庸,而反過來一些學生雖然成績不是特別出眾卻在未來的事業(yè)歷程上相當成功。
關鍵詞:情商;激勵;情緒;情感
一、什么是情商
簡單描述是:對自己情緒和情感的控制能力以及對他人情緒情感的控制能力;專業(yè)的定義是:了解自我與自我覺知、管理自我、雙向激勵、情緒與情緒控制、處理人際關系。解析如下:
1.了解自我與自我覺知
對自己情緒、情感的了解、把握與控制能力;
2.管理自我
面對逆境、挫折的承受和超越能力;
3.雙向激勵
樂觀人生、自我激勵、激勵和感染群體、自我把握能力;
4.情緒與情感控制
對別人情緒、情感的了解、把握、疏導與駕馭能力;
5.處理人際關系
覺知、調控、管理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技巧和能力;包含了計劃、組織、協(xié)調、溝通、分析、領導、控制等方面。
二、情商實踐
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無聲地傳遞著情商的教育。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融合在整個校園的文化氛圍中體驗這個過程。
1.了解自我與自我覺知的實踐
小學教育階段,學生依然處于少年兒童時期,這個階段一些高年級學生會有所覺醒自我,但更多的學生還沒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認識。根據學生的不同而在教育中引導對自我的覺醒和認識,學生心理存在幾個疑惑如下:我為什么要學這些?學了這些對我有什么用?我喜歡的是什么?適合我的是什么?我需要什么?
我們首先要回答為什么和有什么用,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含義和意義,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然后就要開始區(qū)分這些學生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A組學生知道了自己喜歡高音,B組學生了解了古典音樂是自己最有興趣和擅長的。
雖然小學實際教育中,對“了解自我與自我覺知”的實踐還停留在表層,但通過不斷強化同樣的方法和體驗,實際運用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利用這些方法更多地了解自我,讓學生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斷體驗,這些方法就能夠深深扎在心里。
2.管理自我的實踐
群體中總是有成績的差別,即使是實際的一堂音樂課程,有些學生可以表現(xiàn)更好,一些學生可能并不能完全掌握,這個時候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分化,容易產生挫折感,一些學生厭學、逃學、沉溺、搗亂、浮躁、抗拒等等,所有這些情緒都不會是偶然產生的,有果必然有因。因此,教師應該首先深入去了解這些原因的本身,找到了原因,就能夠通過調節(jié)教學方法、活躍氣氛等手段去疏導這些情緒,讓學生更多地感受到鼓勵、學習的快樂。對于個別學生應單獨進行溝通,建立他的信心和培養(yǎng)興趣。
教學本身就是心理溝通的過程,一個愉快輕松的開始,吸引更多的興趣和注意力,然后拉到教學的核心部分,以另外一個活躍的氣氛結束一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建立學生的信心和興趣,中間傳授的知識才會被學生更高效率地吸收。盡量不要讓學生有挫折感,一旦感覺到這個情緒,應迅速調整引導學生能夠克服這個挫折感。當教育一段比較枯燥而艱難的課程,應配合一個輕松而熟悉的氛圍來緩解這個壓力。這個過程的不斷強化是對自信心的最大鼓勵。
3.雙向激勵的實踐
雙向激勵是指:自我激勵和對他人激勵,在國外教育更多是開放式、引導式、激發(fā)式,這點和國內非常不同,他們更多的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會非常多地說:嘗試一下、非常好、你做得很棒;學生本身時刻都在心里說:“我一定能做到,我會做得非常好”;他的同學會這樣激勵:“你一定行,我給你加油”。
但是,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中,這種激勵非常缺乏,當一個學生成績不好或犯了錯誤,學生膽戰(zhàn)心驚地到了教師的辦公室里準備挨批評,或直接把家長請到學校,而事實上原因可能從頭到底就沒有人真正了解。
我們可以把更多的內容給予學生來陳述,如果回答正確教師把這個答案再次加強給其他的學生,幫助他們記憶,而回答正確的學生還收獲了信心本身,這是一個引導式的教育方法。一起來唱這一段的時候,是群體的激勵過程:“好、非常好,再來一次”。如果回答不對或不完整,應該說:“A同學加油,這段應該這樣……,A同學和大家一起再來一次”,并輕輕拍拍A同學的肩膀,給予他加油鼓勵。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參與的樂趣,而不是教師講學生聽到想睡覺,這個激勵是學生本身發(fā)起的,因為產生了興趣和注意力,當這個過程不斷強化成了習慣,那么自我激勵的能力將極大加強,配合一些同學分組之間的互動,要求互相的鼓勵,群體的激勵效應就會形成。
4.情緒與情感控制的實踐
首先情緒和情感是不同的,讓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建立情感:和諧、關愛、信賴,而一些情緒能夠鼓勵、溝通、疏導等方法能夠良好控制。
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都比較弱,但另一方面學生之間的互動情緒控制比教師對學生的情緒控制要有效得多,因此建立一個學生之間的感情互動氛圍非常重要,而教師就是這個平臺的建設者。
在實際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生日全部登記起來,當一個學生生日,點燃一根蠟燭,全班為該學生唱生日快樂歌。雖然用了幾分鐘,但活躍了氣氛,增加了相互的感情,可以靈活運用誰來領唱誰來點蠟燭。
當A學生產生了情緒,那么先給B學生一個機會去溝通他的同學。嘗試如何去疏導一個人的情緒,他自己本身就感受到了當自己產生情緒別人疏導自己時候的體驗了。如果疏導無效,繼續(xù)安排C學生去疏導。如果依然失敗那么教師應該親自去溝通,首先要做的是傾聽找到原因才能入手去溝通。如果溝通成功,那么下次D學生有情緒的時候,就會叫A學生去疏導D學生的情緒,他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切實體驗到這個心理過程。這個不斷溝通的過程,能夠教育學生引導別人情緒的感受,學習對別人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也能夠更多體會到同學之間的信賴和愛。
5.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
維系融洽的人際關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事業(yè)的成敗。音樂作為人類的共同語言,有它獨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人們懂得相互協(xié)作的重要性。西柏林阿思特高級中學音樂教師凱樂夫人在介紹他們對音樂教學目的認識時,講到音樂課可培養(yǎng)學生的寬容精神和開朗性格,學會怎樣與周圍的人相處。例如,歌曲《我愛米蘭》教學中,就產生了相當強烈的教學效果,歌曲使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又拉近了一層。而在合唱、合奏中,隊員都要以和諧為前提,突出主旋律而不可喧賓奪主,處于伴唱伴奏、副旋律、次聲部時,要求隊員起到甘當綠葉映紅花的作用。音樂作品表現(xiàn)的這種相互配合、水乳交融的關系正是我們協(xié)調人際關系所需要的。實踐證明,喜歡音樂并表現(xiàn)突出的人,性格大都開朗,與人相處也大都具有親和力、討人喜歡。文學大師托爾斯泰的一段話,似乎道出了音樂的這一特性:“有時,人們相處在一起,雖然互不敵視,但彼此的情緒與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間,音樂像閃電一樣把所有的人聯(lián)結在一起,克服過去的隔閡,甚至敵視,人們感覺到團結和友愛?!?/p>
以上簡要闡述了情商的概念,并通過一些實際例子說明小學教育中師生互動溝通的具體實踐,由于小學生教育范疇還無法徹底覆蓋所有的含義,但情商的教育確實在實際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必要。
參考文獻:
[1][美]格爾曼.情商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新課程標準解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米切爾.實驗與情感培養(yǎng).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寨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