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會參加形形色色的活動,要求學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必須夠吸引人。就像是餐前服務員端上的一道道菜必須要有形、有色、有味,這樣才能讓顧客的胃口提到最高。那么,教師要根據孩子的需求去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參與進來。
一、問題的變形
在課堂上,如果老師只是按照講義說稿,學生聽起來就會一點興趣也沒有,這就要求老師要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問題,來開發(fā)孩子的大腦,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給他們以寬松的環(huán)境去學習。例如,在教授《陋室銘》一課時,可提問“作者身居陋室,卻不以為陋,安于清貧的物質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那么,你們的家中是否有什么能表現你們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品質?”聽起來仿佛聊家常,但是課堂氣氛一下被帶起來,孩子們馬上聯系自己,也能夠在這種輕松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新的知識。這種問題的變形,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提問方法,在講授任何知識之前,教師提問聯系學生的實際,給教授知識鋪了一條康莊大道,得以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看似沒有什么思維難度的問題,卻能不經意地發(fā)展他們的思維。
二、手段的變形
在語文課堂讓學生充分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必將有利于學生全面主動地發(fā)展。在課堂上不是簡單的提問就可以的。有時形式手段的改變也會取得一定的效果。
采用繪畫的手段,可以讓學生手、眼、腦等并用是記憶知識點的有效方式。學生也樂于在這一方面表現。學習語文要記憶很多的知識點,但是絕不適合死記硬背,這會讓學生感到頭疼不已,產生厭煩的心理。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思維上直接與感性聯系在一起,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才能讓他們記憶深刻。語文課上可以畫圖片,上面是畫下面是詞。
采用競賽的手段,可以讓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又針對了他們的好勝心和表現欲,而且集合了集體榮譽感等特點,競賽也能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只要組織一場場形式各異的競賽,就能猛增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最終達到積少成多的目的。競賽的形式也是變化多端的,可以和其他形式組合運用,發(fā)揮它自身的作用。如,我們在學習了課文后進行比賽,看哪一組讀的好,給予獎勵。競賽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在激烈的比賽中運用語文。
總之,形式多變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多變的教學形式適合中學生理、心理特征,還給了他們自由發(fā)揮以及自我創(chuàng)新的機會,那么,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必定會有所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
(作者單位 河北省阜平縣教育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