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片斷
《老師,您好》這一篇課文飽蘸情感。教學時,學生在閱讀品味中漸入佳境。
教師指名讀:“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灑向茁壯的新苗?!?/p>
第一個學生讀得流利,音量較??;第二個學生讀得很響亮,但不流利。
師:同學們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
生1:兩人都有優(yōu)點,第一個讀得很流利,第二讀得很響亮。
生2:兩人讀得都不好!應該這樣讀。(他讀得又響亮又流利)
師:你讀得很流利。請同學們注意這兩個詞——“悄悄地”“輕輕地”。同學們再用心讀讀這兩句話,看看從“悄悄地”“輕輕地”這兩個詞中你讀出了什么。
(學生專注地小聲讀起來:“筆尖……新苗。”)
生:“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是說老師在向我們傳授知識的時候,像春蠶吐絲結繭一樣,是悄悄地,一點點地傳給我們的。
師:可以用一句詩或一個成語形容一下——
生:潤物細無聲。
生:潤物無聲。
師:那么同樣,“輕8mR4vcO4j2OsAExGBXfh3w==輕地”又帶給大家什么感受呢?
生1:老師的笑語就像早晨的甘露一樣,既輕柔又美妙……
生2:老師的笑語像早晨的露珠一樣,輕輕地,慢慢地……
生3:滋潤我們的心田,讓我們的學習更加愉快!
師:對,甘露是多么的輕柔,多么的美妙!老師的笑語就像這甘露一樣,它輕輕柔柔地悄悄地滋潤著我們的心田,這是老師對我們——
生:悄悄地愛!
師:那么兩句話我們該怎么去讀呢?
生:應該悄悄地、小聲地,才能讀出老師心中的那份愛。
學生都似有所悟,先沉靜下來,然后或深情并茂地款款而讀,或如新燕呢喃小聲地讀……
案例評點
曾經聽一位著名特級教師教《第一次抱母親》這一課。這篇課文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一番深情賦予沉靜而內斂的講述之中,雖然表面水波不驚,但卻真摯動人、余味悠長,真是一篇好文章。這位特級教師基于文章的這種格調,采用扣讀導悟、以讀見悟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入情入境,與文章產生共鳴,讀出自己的感受??蛇@節(jié)課問題就出在“讀課文”上。由于是借班上課,這個班的學生幾乎都被訓練成“情感朗讀”的統(tǒng)一模式,拿起書來,都是聲響洪亮、情感充沛。由于受這種閱讀習慣的束縛,學生“披文入情”“披文得意”顯然有些困難。而這種困難,恰恰又導致學生怎么也讀不出文章的那種沉靜內斂的款款深情。還好這位特級教師功力深厚,也覺察到一時半會也“強扭不過來”,于是用精彩的范讀和領讀“扶”著,學生才慢慢進入情境,漸漸品出個中的滋味來,課堂上的“統(tǒng)一朗讀”模式才稍稍被打破,勉強做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
這就是提醒我們:只讓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聽起來動聽的“情感朗讀”,卻等同于情感的空無。
這就涉及一個如何處理“閱”與“讀”的關系問題。正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所說:“閱”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過程;而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會有“讀”。
上述教學片斷中,那位把詩句讀得既流利又響亮的孩子,就是或多或少地形成了習慣性的“情感朗讀”。他還沒有 “披文入情”“披文得意”,閱讀只是流于技巧。教者此時的處理可能是無意的,但卻是成功之舉:“請同學們注意這兩個詞——‘悄悄地’‘輕輕地’。同學們再用心讀讀這兩句話,看看從‘悄悄地’‘輕輕地’這兩個詞中你讀出了什么?!狈攀肿寣W生自主閱讀感悟后,其結果便是:學生最終體悟到“文情”,又深得 “文意”。因此,我們還真不能僅熱衷于學生的“書聲瑯瑯”, 還得辨清這“書聲瑯瑯”中是否已經融入學生對文本體悟的“情”和“意”。而往往學生的體悟是需要一個“場”的,這就是一個默默讀書的“場”、一個默默品味的“場”、一個靜靜學習的“場”。上述片斷中,放手讓學生自主體悟“悄悄地”和“輕輕地”,就是在給學生提供這樣的“場”。學生在靜心閱讀中理解、揣摩后,真正體會到了教師的殷殷期望、默默奉獻,讀得投入、到位。
其實,有時放手也是一種美,悄悄無聲的愛更能滋潤心田。在課堂這塊屬于學生的心靈家園中,我們不妨多釋放一些空間給學生。正如新課標所指出的那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