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國崛起于精神

2013-12-29 00:00:00公方彬
人民論壇 2013年12期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閉幕時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中國精神。正是這一開創(chuàng)性闡發(fā)明確了一個需要國人深入認識和思考、甚至帶有啟蒙性質的重大命題——大國崛起于精神。

大國興衰的根本動因

大國崛起于哪里是個看似簡單、實際艱難的命題。講簡單,是因為哪怕找個路人,也能數出當今世界的幾個主要大國,并且知道誰是“領頭羊”。既然很容易弄清誰是大國,在此基礎上談大國生成的原因,自然不會有多大的困難。問題在于,當我們切入本質,尋找深層次的有形大國背后的無形元素及其動因時,問題便不再簡單。一定意義上,國民觀念和意識中的大國概念還很傳統,甚至說落后,絕大多數人所追求和認定的大國不過是有形部分。大國沒有硬實力不行,沒有有形大國便不存在無形大國,但僅從有形方面辨析,很難分清什么是大國,更難把握大國興衰的規(guī)律。

地域廣闊是否可以認定為大國?應當說是重要指標,但不等同。人口眾多是否可以認定為大國?也是重要指標,也不等同。以色列人口不到千萬,卻屹立于伊斯蘭世界。那么,是否可以以富裕程度衡量大國?最新人均GDP排名,前10個國家除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外,排名前三的是盧森堡、卡塔爾和挪威。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都排在15名開外。軍事實力強大是否可以認定為世界強國?同樣是重要指標,但不具有規(guī)律性和決定性。以2400萬人口養(yǎng)著上百萬大軍的朝鮮,以及近9000萬人口養(yǎng)了近50萬軍隊的越南,都稱不上是大國。相反,僅有6萬左右武裝部隊的加拿大,卻是八國集團中的成員,世界很多軍事行動都有其身影,并且一再強調自己的世界領導力。

以上簡單比對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僅僅有形的存在并不必然成為大國,特別是世界大國,更進一步說單一指標很難成就大國,多指標疊加才會造就大國,并且每增加一項指標,大國的基礎就越扎實,地位就越牢固。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指標皆為有形,更有無形的大國支持要素存在,包括文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成果,這些恰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程度與貢獻的最重要體現,所謂軟實力主要是這一范疇。

既然文明創(chuàng)造是大國崛起的鮮明標志,為什么創(chuàng)造文明者都不能維持永恒,而是一個個走向衰敗呢?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認為,人類歷史上曾經產生過21種文明,其中14種已經消失,6種處于衰落中,唯一繁榮起來的是最古老的蘇美爾文明,該文明延續(xù)和發(fā)展為古希臘文明,再由古希臘文明發(fā)展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工業(yè)文明。到目前為止,該文明仍然主導著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且無衰落跡象,亦無替代者。歷史發(fā)展存有變數,但總趨勢不會被改變。應當承認歷史發(fā)展存在著偶然,但更決定于必然,即使當時思想家們選擇的是其他文明,最終仍然要回到古希臘文明上來,這要歸因于這種文明蘊含著人類發(fā)展最需要的豐厚基因。正所謂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大英帝國。英國是美國之外的真正領導過全世界的國家,并且是第一個。原因在于英國創(chuàng)造了超越其他所有國家的文化與科技。早在1215年,英國國王約翰就與貴族簽訂了日后成為其君主立憲法律基石的《大憲章》,也就是說有了《大憲章》,“議會代表整個王國”的憲政道路才在人類社會開創(chuàng)。洛克早在300多年前就系統闡述憲政民主政治和人的“自然權利”,強調捍衛(wèi)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他首倡權力分配和權力制衡,把政治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三種,認為立法權高于其他兩權,但立法權仍要受到人民的管束,當人民發(fā)現立法行為與他們的委托相抵觸時,有撤銷立法機關的權力。這些思想和政治理念深刻地影響了英國、美國、法國的政治走向,甚至影響著世界。之后不到百年,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經典著作《國富論》問世,一只“看不見的手”直接影響了西方政府構成和政治與經濟的關系,這種思想理論不僅影響了西方資產階級經濟理論,而且影響了無產階級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有了這兩個人的思想理論,再加上牛頓帶來的自然動力向人工動力的轉變,工業(yè)革命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其他國家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總體而言,美國與英國的崛起動因是一致的,因為最早踏上新大陸的那批移民,原本就來自英國,他們把英國的文化和價值觀都帶到新大陸,其最明顯之處便是共同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只是由于文明進步的原因,或美國形成于移民的原因,后者比前者更具包容性和創(chuàng)造力。

英國和美國的發(fā)展道路充分證明,文化和科技創(chuàng)造、制度和價值觀創(chuàng)新是近代以來大國崛起的根本動因,那么又是什么因素讓他們更具創(chuàng)造力,或者什么力量激發(fā)出其創(chuàng)造力?這就涉及到一個更深層、更根本、更核心的命題——國家或民族精神。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了犧牲而來的精神,永遠不敢言強大。甚至可以說,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任何發(fā)展階段如果沒有因擔當而來的犧牲,這個階段就是蒼白的,甚至會被人類社會所忽略。至此,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基本判斷,大國崛起于精神。沒有精神支撐的經濟繁榮不會走出很遠,更不敢言真正崛起。

中國崛起的精神制約

中國要實現強國夢,抑或實現大國崛起的制約因素或瓶頸到底有哪些?

第一,缺少對人生意義的更為深刻理解,難以產生大國必備的贏得他人尊重的擔當意識和行為。

由于文化品質和文化傳統的原因,中國人對幸福的理解很受局限,大多情況下限于物質和感官享受層面,對尊嚴和優(yōu)雅等現代文明素質幾近盲點。我們的很多官員與民眾只知道權力貴族、財富貴族,不理解也不追求精神貴族。我們經常批判西方社會金錢至上,但沒有思考金錢背后還有什么,沒有注意到每張美元上都印有“我們信仰上帝”!

每一個民族秉承的價值觀念,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基因,尤其是一些民族性格的形成一定經歷了長期的文化塑造的過程。西方人所講的,“千年的歷史造就百年的世家,百年的世家成就一世的淑女”,“300年出紳士”,都說明著同一個道理。其實,這其中又不能不讓我們悟出一個規(guī)律,優(yōu)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精神品質,必造就偉大的人民。中國共產黨是從追求平等起家的,正是因此而獲得擁戴,然而走到今天,卻形成了越來越嚴重的以官位為核心的等級觀念,這嚴重地背離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如果到美國的國家公墓,我們就會發(fā)現上至總統、五星上將,下至列兵,每個死者都占有同等大小的墓地、同等大小的墓碑。而在國內,你仰視官員的同時又會俯視勞動者。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上至總統下至平民都一律被稱為先生和女士。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體制機制上切斷了權力、職位和利益的關聯,總統、首相離職后也得自謀出路,其他所有政務官員退職后的第一要務是找飯碗。

為什么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幸福指數不升反降?為此,人們越來越強烈地追問人為什么活著和該怎樣活著的問題?;蛟S有人認為,這種問題屬于價值觀的范疇,甚至為私德所關照,不關他人。問題是私德必然外化,成為處事原則與行為方式,特別是普遍性的個體行為必會化作群體行為,本國家本民族的行為必波及外部國家和民族。以備受詬病的功利主義和短期行為為例,關起門來做事的時候,特別是這些行為成為國民普遍無意識的情況下,也沒有什么了不得的,問題是中國已經走向世界,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已經高度影響世界,這時的不良效應就開始發(fā)酵。

第二,缺少對大國崛起本質和世界精神脈動的準確把握,難以產生占領人類文明制高點的價值坐標和價值追求。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成中國之夢。以此號召全民激發(fā)出積極力量,有其必要性,但是更需強調的是,在凝聚民眾力量的同時,還要幫助國民認清大國崛起的本質,尤其現代文明下的大國崛起的意義。比如,在我們的話語系統中經常出現,清代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30%,唐代占40%,如此便有了“夢回大唐”、“萬國來拜”、“納貢稱臣”,而這樣的價值坐標和價值追求,也反映在外部評價上。比如評價西方國家的行為基本上是功利評價,但如此一來,難免別人反過來會認為,中國一旦強大,必定以自身利益為核心,并不會承擔起大國應有的責任。

有一個思想理論我們未必已真正理解且把握。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善于把黨的主張化為國家意志”,這原本是一個影響黨的執(zhí)政方式,同時引領大眾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的思想理論。由于政治觀方面的制約,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確立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以新中國成立為價值起點,同時以此標定歷史。這在階級對抗時期是正確的,但在階級斗爭熄滅、階級對抗不再、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進入執(zhí)政階段,我們就必須考慮這種劃線會不會切斷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問題,至少會形成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接受,進而導致功利主義和短期行為,久而久之還會造就出缺少辯證思維的不理性的國民。舉例來看,不承認以國家意志條約的方式割讓的領土,那么以國家意志開拓來的領域是否承認?我們經常講不承認腐朽沒落的晚清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那么是否承認滿清早期開拓的疆土?不承認國民黨政府的腐朽,是否承認外蒙古的獨立?是否承認新中國成立后出讓給越南、朝鮮乃至俄國、印度等國家的土地?如果承認后者不承認前者,并且追溯百年前的割讓國土,是否有說服力?提出這些問題并不意味著顛覆歷史,而是我們需要更理性和更辯證地思考問題。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長期的階級教育、仇恨教育,民眾形成了特有的價值系統與價值取向,雖然隨著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中國社會和民眾已經不再凡事以階級斗爭的馬首是瞻,但冷戰(zhàn)思維還是嚴重地存在于一些人的思想深處,再加上弱國心態(tài)與民族主義,難免會與西方世界發(fā)生沖撞。我們習慣講誰在百年前傷害過我們,總有一天要報這個仇。這種觀念和思維不僅僅是政治斗爭決定的,也有文化傳統的影響。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時,仍然要求主赦免施暴者的罪惡。西方人很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總是盯著百年前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半個世紀前日本侵略中國,那些人都已經作古了,怎么能把仇恨轉嫁到毫不相干的這一代人身上?這其中的道理引人思考。

第三,受小農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心理的羈絆,難以形成世界眼光和胸懷,無法產生支撐國家崛起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用世界的眼光看問題,強調要有更加寬闊的胸懷,這是很有針對性的。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依賴土地、高度親近土地的民族。當年英國人到中國,看到富可敵國的買辦的社會地位竟然比不上一個擁有幾百畝地的土財主,大為驚詫,這其實是拜歷代封建王朝所賜。北魏的保甲制強迫人們與土地結緣,明代的特務統治進一步把人民束縛在土地上,其間秉承的價值觀一直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直至西方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我們仍然在土地上沉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在中原的土地情結和農業(yè)文明,把每一個進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同化掉;敗則敗在文明雖早,但終于無緣受到崛起的海洋文明的浸潤,把自己封閉于一個大的圈子內,很難超越。

親近土地的結果之一是熟人道德與面子意識,這恰恰抑制了包容性和創(chuàng)造力。盡管歐洲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過神學的千年統治,但由于有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一批思想和藝術巨人,將人文主義旗幟高高舉起,個性得以解放,愚昧迷信被橫掃,人成了現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因而價值和尊嚴得到張揚,再加上長期的多元價值觀并存,誰都不能以權力壓人,只能用思想征服人,如此便奠定了批評的傳統和習慣。哲學家笛卡爾把《哲學沉思錄》手稿寄給一些學者征求意見,霍布斯看后寫文章批評,笛卡爾在該書出版時將霍布斯的詰難連同自己的回復一起作為附錄付印。不僅如此,霍布斯的《論公民》出版后,笛卡爾還大加贊揚。

中國有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一直沒有實現人性的徹底解放,盡管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有形的三座大山,但無形的思想和精神領域的三座大山一直沒有清除,而沒有人格尊嚴的民族,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是不可能真正激發(fā)出來。

塑造中國精神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中國實現崛起離不開精神的力量,問題在于精神力量從哪里來,其間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這里特別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更大的包容度推動更多思想家的產生,以獲得強有力的思想引領,進而激發(fā)精神。

思想家如何才能產生出來?自身的努力是前提,只有不斷修養(yǎng)才能夠產生為國家、為民族擔當的情懷,才會有高遠的境界,進而產生超前超遠的思想。同時執(zhí)政者的包容與社會的寬容是關鍵,因為有思想家及其思想,沒有環(huán)境條件同樣無法保證其作用的發(fā)揮。這些在世界所有國家都是相通的,只是在中國表現得更突出。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中國人缺少高尚之目的”。封建統治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馴化知識分子,為什么中國歷史上大的焚書事件就有十數次之多,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焚書的目的就是想控制思想,到了現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本來擁有比西方更大的思想包容度,但各種原因導致外部挑戰(zhàn)和壓力從未間斷,于是為了保證主導思想的絕對優(yōu)勢,始終限制與之相左的思想,有時甚至出現錯殺。西方則不同,諸多原因決定著西方一直占據著思想的高地,擁有著思想理論的主導力。

既然寬容和包容思想家及其思想十分重要,那么我們就需要做兩項工作。一是更新觀念,做到“把黨的思想化為國家意志”,真正適應多元的時代與開放的社會,適應網絡等新媒體的到來,學會思考和求異。二是讓最有思想的人從事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同時不斷改善管理者的人文品質,因為自己有思想便不怕別人有思想,就會支持別人產生思想。如果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管理者多是思想僵化、不思進取,且把弄權作為樂趣的人,就不要寄希望于中國出現思想的輝煌。

第二,解構神性、人性、獸性,弄清生命的意義,確立民族性與普世性相結合的核心價值觀,為人性覺醒和神性張揚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特別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找到精神力的生長點,這個生長點的入手在于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的一切都和利益有關,離開利益就要出丑。這就意味著我們建設黨員干部的精神大廈,必須著眼于利益關系,物質和精神原本就是一個平衡與互換,物質利益區(qū)分好了,精神追求就會得到加強。具體地說,如果官員失去了權力尋租的空間,必然追求社會價值和道德形象,目前情況不理想,就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形成了負面誘導。所以,重構利益價值坐標對于緩解社會的緊張十分重要,在中國,只有形成文化創(chuàng)造的自然科學家、社會學家,財富創(chuàng)造的企業(yè)家,社會管理的政府官員“三駕馬車”并行,才會實現有效分流,才會讓人們各得其所。當各個職業(yè)領域都可以獲得社會價值和精神享受后,才不會扭曲自己,精神空間才會豐富而充實。

另一個是要為社會大眾找到精神力的增長點。由于文化傳統的原因,中國與西方社會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有很大的差異。西方的文明有兩個源頭,基督教的博愛教育下的精神力量多不從仇恨的角度激發(fā),而是從道義和責任上激發(fā),這就形成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差異。他們的軍人有時并不因為是敵人而忽略英雄,他們會敬仰勇敢的敵人,日本軍人就向抗日英雄楊靖宇和狼牙山五壯士鞠躬,這不是鼓勵對手消滅自己,而是讓自己的官兵崇尚英雄。西方人并不因為失敗而輕看打了敗仗的人,他們甚至會獎賞被俘者。我們的力量來自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在世界發(fā)生重要變化,我們要求他人不能再有冷戰(zhàn)思維時,自己也不應停留于冷戰(zhàn)思維,我們必須以博愛之精神、責任之擔當提升自己的大國情懷。

第三,以新政治觀突破思想和觀念制約,強化自身優(yōu)勢,建立起富于時代特征、滿足現實需要的精神體系。

所謂新政治觀強調的是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重大變化后,我們原有的政治觀已經無法有效解讀變化了的世界。原有的支撐我們精神大廈的核心是共產主義信仰,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以社會主義消滅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中國共產黨理論的突破,我們已經不再追求消滅資本主義,十二大黨章就刪除了國際共運的內容,中央領導人出訪也明確強調,“我們不輸出革命”,再加上“命運共同體”的最新表述,自然給人們以共產主義無法實現的感覺。當一種精神目標永遠無法實現后,也便失去了魅力。實際上,中國共產黨又不可能放棄共產主義,因為放棄的結果就是唯功利目標,只有眼前目標而沒有遠大目標。既然共產黨的優(yōu)勢在遠大目標,而過去的實現途徑已經切斷,那么我們就需要開拓新路,讓追隨者感知認知,進而追隨。這個工程是宏大而艱難的,其過程與結果都涉及新政治觀的確立,別無他途。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

責編/徐艷紅 美編/石玉

新闻| 遂川县| 泾川县| 玛曲县| 江陵县| 卓资县| 楚雄市| 东阳市| 吉木乃县| 新野县| 皮山县| 兴城市| 孝感市| 察隅县| 土默特右旗| 正安县| 怀来县| 嘉祥县| 陇西县| 京山县| 南安市| 闸北区| 双城市| 出国| 留坝县| 宜良县| 阳江市| 多伦县| 平昌县| 文登市| 元谋县| 辽阳县| 岑巩县| 天峻县| 五常市| 涟源市| 宜兰市| 宜兰县| 海兴县| 林周县|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