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不能自主或獨立地做決定時,我會感到沮喪;當我的自由選擇權受到限制時,我會惱怒;把某人作為榜樣要我學習時,我會很反感;當聽到政府官員或權威人物告誡人們要如何做時,會讓我很厭煩;規(guī)則會引發(fā)我的抗拒感。這些都是心理學家測度逆反心理的量表中設置的題目。我們可以看到,這里面有很多反映負面情緒的詞匯:反感、沮喪、厭煩、惱怒。這正是人在個人意志被剝奪和限制狀況下的感受,同時也是逆反心理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
有人觀察到,現(xiàn)在“老百姓”都變成了“老不信”;很多自嘲為“屌絲”的人,特別對政府政策、對官員的習慣性質疑,嘲弄專家為“磚家”等。原本僅僅出現(xiàn)在幼兒和青少年期的逆反心理似乎漸漸進入了一種彌散期,成為社會心態(tài)的一種表征。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逆”和“反”的情緒及行為呢?在不贊成的態(tài)度下,選擇極端反向的情緒表達和行為背后,所“逆”的是什么?“反”的又是什么?換言之,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上逆反心態(tài)會變得常見呢?
逆反心理在學術研究中又稱為“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被定義為“因妨礙具體行為自由的規(guī)章制度或要求而產(chǎn)生的厭惡情緒反應”。當命令式的、絕對性的要求出現(xiàn),并且限制了人們的選擇時,就有可能出現(xiàn)逆反。網(wǎng)絡上流行的“被XX”句式,例如“被開會”、“被幸福”、“被同意”、“被選舉”、“被參與”、“被平均”等,就是個體感覺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某種威脅,從而很有可能作出違反規(guī)則的對抗行為和被禁止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逆反未嘗不能說是一種選擇,但是一種缺乏選擇空間的選擇。并且,是伴隨著強烈負面情緒的選擇。
逆反一般是在一種上下、主從、尊卑、強弱關系中發(fā)生的,如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子女、領導與員工等。意識到這類關系的對立,并且從情緒上表達這種對立,就可能形成逆反心理。這里就表現(xiàn)出逆反心理的另一個成分:不服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社會需要傳遞社會規(guī)范,要求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化學習、遵守這些規(guī)范,并且由家長對子女、教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3977e4d168aa04fbdb7632715cd1f0650a24e9499685d2c24936f28f11444c71領導對員工、媒體對大眾提出要求和訓導,盡管這并不成為逆反心理的必然來源,但問題可能出在這種關系的固化和要求的不合理中。當社會結構固化、階層之間無法流動時,在下層中就會形成一部分人永遠處在優(yōu)勢、主動和控制地位的感覺,下層成員自身無力反抗,只能在某些事情上通過不理睬、不接受、不信任等不合作態(tài)度,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怎樣消解逆反心理的形成機制呢?對于成人社會中出現(xiàn)的逆反心態(tài),可以先從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和群際關系做起。官與民、富與貧、上與下、老與幼等,都可以從尊重對方開始,調整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或潛在的對立關系。其次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學習溝通和協(xié)商。溝通不僅包括表達,也包括傾聽。在這里,表達是立足于協(xié)商的表達,而不是下命令和訓斥;傾聽是立足于協(xié)商的傾聽,不給對方“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與此同時,社會結構的扁平化,減少上下位置感,也是消解逆反心理的途徑之一。中國文化注重上下結構,在上位的人對在下位的人擁有指揮、控制、要求的權力,而在下位的人只能無條件服從。當人們長期和全方位地處在被他人和權威掌控的生活中,可能形成逆來順受的奴隸心態(tài)或者渴望賞賜的奴才心態(tài)。而當人們出現(xiàn)被尊重的渴望、出現(xiàn)平等協(xié)商要求而不得時,逆反心理的表達就會成為一種無意識的反抗。從這一點來看,建設一個“好的社會”是減少逆反心態(tài)的制度條件,一旦我們的社會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和諧的社會,逆反心態(tài)自然就會消解。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
責編/袁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