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老不信”:群體逆反心理使然
在社會事務管理、公共管理活動中,我們必須注意群體層面的“群體逆反”心理,因為它帶給我們的麻煩遠比個體層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所謂群體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對某個事物或者某個觀念的原正確性與原正當性產生了懷疑甚至否定,走到與之相對的另一個極端上去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社會上經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愈是正面宣傳的東西,受眾愈是反感;愈是批評錯誤的思想言論,受眾愈是同情;原先對某個事物絕對相信,現(xiàn)在卻對此徹底否定等等。這些都是群體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讓人頭疼的“老不信”現(xiàn)象也是群體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群體逆反心理不同于個體逆反心理的特點,首先是共振性,群體逆反心理存在于某一個群體內部,能夠引起共鳴,共振點產生的時間和條件相當復雜,如果能夠弄清群體逆反心理的遠處共振點,那么對于逆反心理的疏導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其次是放大效應,群體逆反心理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逆反的力度雖然不是簡單的線性相加,但是從整體上看,程度肯定會被放大。再次是對抗性,群體逆反心理和個體逆反心理一樣,在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等三個要素上都具有明顯的對立性。最后是直覺性,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理性的行為,逆反者僅僅追求“反抗”行為給他們帶來的快意,對事物的判斷是憑直覺和經驗來進行的。遺憾的是逆反者卻對此一無所知,而且固執(zhí)地堅信自己無比正確。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價值判斷上的群體逆反
群體逆反心理特別容易表現(xiàn)在需要作出價值判斷的場合中。當一群人對某個價值觀已經厭倦,一旦有人提出了與原價值觀截然相反的判斷時,就會立刻在群體中引起巨大的共鳴。群體中的成員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了其反面的東西,在另一個極端上產生了思想上的共振,同聲相應、同氣相鳴,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
為何在我國容易出現(xiàn)“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呢?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缺乏理性和邏輯素養(yǎng),國學大師梁啟超在批評先秦文化的六大缺陷時就曾說過:“一曰論理,logic思想之缺乏也”、“二曰物理實學之缺乏也”,20世紀30年代儒學代表人物張君勱談到傳統(tǒng)時感慨系之:“……學術上既受文字束縛之苦,又標‘受用’、‘默識’之旨,故缺少論理學之訓練,而理智極不發(fā)達。此乃吾族之受病處?!绷硪环矫妫吹轿覀兩鐣哂羞@種極端思維成長的豐厚土壤,這個土壤就是我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專制統(tǒng)治。專制體制壓抑了個體思考的積極性,整個社會容易陷入組織行為學中所講的“群體思考”(即一群人完全以一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全體成員意見高度一致)的泥沼中。從整個社會來看,下級不得不揣摩上意、迎合權威,不少人把它當作升官發(fā)財?shù)囊环N途徑,所以他們往往也更擅長遮蓋自己的真實想法。另外,在官僚集團內部常常存在尖銳的派系斗爭,這種斗爭針鋒相對、你死我活,雙方的觀點彼此高度對立,對于參與者來說,“站隊”比真理重要得多,所以這些參與者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是不會去關注的,他們要的僅僅是立場——對某一政治派別的效忠。一旦某一個派系在政治斗爭中取勝,則會刻意將失敗一方的觀點和主張打上“絕對錯誤”的標簽,失意一方的追隨者則往往改弦易張,瞬間把自己過去的主張拋之腦后,和原有的派系劃清界限以表明心志,于是他們不得不刻意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上去。可見,誰在斗爭中取得了勝利,誰就有絕對的話語權,權力大于真理。這種社會環(huán)境客觀上淡化了理性的作用,無意中培養(yǎng)了絕對化的、形而上學的、極端化的思維方式,而其經過長期的浸融,已經深入到族群成員的骨髓中去了。
“禁果分外香”:群體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厭倦是群體逆反心理產生最直接的原因。逆反心理是作用于個體間的同類事物超過了個體感官接受的閾限,使個體感官飽和后產生的一種相反的體驗。換句話說,是原有的事物磨鈍了我們的感官后產生的厭煩感。以輿論傳播為例:傳統(tǒng)媒體的評論文章,結構合理、論據(jù)充分、論點突出、論證嚴謹,但是這種固定刻板的形式帶有天然的八股性質,久而久之,讀起來感覺很空,味同嚼蠟。當網(wǎng)絡驟然興起,并迅速走入尋常百姓家時,就立刻引爆了其對傳統(tǒng)媒體的反感。加拿大傳播學者哈羅德·伊尼斯認為媒介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媒介不同的傳播偏向。網(wǎng)絡能夠被大多數(shù)人平等地掌控,而不是在少數(shù)人手里,就是因為作為網(wǎng)民主體的草根階層,以濃郁的口語特點、樸實的語言、無限貼近生活的表達方式成功突破了傳統(tǒng)媒介的風格和技術,形成了一種自由的、對抗和解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梢哉f,草根文化對主流文化造成的較大沖擊和消解,正是群體逆反心理在媒介形式上的反映。
抵觸心和好奇心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越是禁止的,就有人越想要去突破這個閾限、看看究竟,西方有句話:“禁果分外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頒布禁令的時候要盡量說明其危害性,減少其神秘性。
逆反心理在思維形式上具有求異、思辨的特點,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形式上的共同性,都是以反常規(guī)的特征來表現(xiàn)的。但是,逆反心理并不是以理性和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支撐它的僅僅是浮于表面的感性和直覺等,根本談不上歸納、演繹等深層的邏輯形式,所以逆反心理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著本質的差別。
“民意”:被濫用的群體逆反心理
群體心理的極端性易導致矯枉過正,而對其的濫用更是危害無窮。有人知道這一心理的存在,為了一些個人目的,會故意提出能夠迎合這種心理的貌似正確的東西,如一些花里胡哨的新觀念、不切實際的新口號,在群體逆反心理的作用下,這些觀念、口號迅速地蔓延開去。在有著濃厚的從眾氛圍的社會中,這些“新觀念”、“新主張”會被很多人不加分辨地全盤接受,這時群體逆反心理就被濫用了。例如男尊女卑當然不對,但片面地追求男女兩性的絕對平等而忽略其先天差別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些地方要修建女性小便池,以為女性站著小便就和男性平等了,這種認識就已經錯了,而近十年中出現(xiàn)的“大女子主義”就更加錯謬了,它并沒有消除性別歧視,僅僅是以一種錯誤代替另外一種錯誤而已。
由于群體逆反心理是依存于數(shù)量眾多的“群眾”身上,在這種心理驅使下的意愿,必然會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民意”,在數(shù)量上占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此時,我們已經很難清除其包含的不合理因素了,在順應民意的強大驅使力下,政府往往會被迫做出“順應民意”的決策。“偽民意”把政府綁上了“逆行”的戰(zhàn)車,毫無阻力地將其推向另一個極端,直到全車人都撞得頭破血流,才會停下錯謬的腳步。而此種情境下催生的偽改革也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瞎折騰,對社會起不到絲毫的推進作用。
不僅如此,群體逆反心理若伴有特定的催化劑,還會引發(fā)群體性事件。雖然群體逆反心理并不必然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只有在引爆點、時間、地點、有同一心理的成員在場等因素都具備的情況下,才會導致其發(fā)生,但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必須清醒預計群體逆反心理可能帶來的危害,才能有效地處理由于群體逆反心理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
(作者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共關系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責編/袁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