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上午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所有與會人員感謝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感謝云南大學為本次年會的成功舉辦所做的工作。謝謝你們讓大家有機會從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出來,互相學習與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留學服務中心留學培訓項目中外合作伙伴年會,兩次與會我的身份不同,心情也有所不同。在去年的年會上,我作為教育部國際司的代表,很高興地看到眾多國內外高校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項目的發(fā)展大計;一年后的今天,我作為上海財經大學的副校長再次參會,在親身參與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項目建設工作后,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上海財經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而且很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是中國第一所商科大學,到現在已有96年歷史。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努力奮斗,學?,F已發(fā)展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fā)展的研究型、多科性的重點大學。2012年,上海財經大學與教育部、財政部和上海市政府簽訂了協議,由兩部一市共建上財。經濟管理學科的優(yōu)勢和國際化辦學理念是上海財經大學最大的特色。在2013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中,上海財經大學共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統(tǒng)計學和工商管理4個學科名列全國前十。上海財經大學6個學院的院長都是海外名校的終身教授,目前學校教師隊伍中有170多位海歸博士和博士后,這在全國來說都是比較領先的。
上海財經大學于2010年與留學服務中心簽署戰(zhàn)略合作伙伴協議,加入了出國留學培訓基地行列。三年來,學校的國際化辦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先后與英國赫瑞·瓦特大學、英國班戈大學、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和新西蘭惠林頓維多利亞大學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大大拓展了國際教育學院的項目類別與層次。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財經大學與赫瑞·瓦特大學的合作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合作的專業(yè)范圍,豐富了合作的形式,合作關系得以深化,我們對此表示滿意。出國留學培訓基地為中外合作院校奠定了對話的基礎,規(guī)范了項目的合作模式,帶來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與機遇。
作為中國留學服務中心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根據統(tǒng)一的要求,我們一直堅持校級合作與分項管理兩個原則。校級合作是指兩所大學之間簽署詳細的合作協議,保障項目合規(guī)、穩(wěn)妥;分項管理是指設立專門的項目小組,建立項目協調員制度,對項目整體運行過程進行全程跟蹤與質量監(jiān)控。為了向廣大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與留學途徑,我們充分發(fā)揮學校的學科特色,對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項目定位于我校財經類專業(yè)的優(yōu)勢學科。此外,我們還從資源配備著手,保障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項目可以共享上海財經大學的校園、圖書館和教師資源;我們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國內階段的職業(yè)素養(yǎng),通過與上海各知名企業(yè)、銀行等用人單位的合作,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切實提高學生的職場競爭力。校企合作模式是從國外合作伙伴學校汲取的成功經驗,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把這方面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全面。
我到上海財經大學的時間還不長,接觸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項目的時間也不過短短幾個月,我的一個比較深刻的體會是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項目大多屬于計劃外招生項目,以市場化模式進行運作。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從2004年正式成立至今,始終堅持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市場招生,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項目設計機制與服務型學生工作體系。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公立大學,我們絕不能以犧牲質量作為代價。因此,我們希望全國各個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都能夠切實整合資源,開展差異化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出國留學培訓基地的母體院校各具特色,我們相信各院校都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點,共同打造“出國留學培訓基地”這個品牌。我們還希望留學服務中心能夠一如既往地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資源和政策指導。
中國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需要更多的人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繼續(xù)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20年)》制定的發(fā)展目標之一是要擴大教育的開放。高等院校面臨更多的發(fā)展機遇,將更加對外開放,與各個國家的合作交流也將更頻繁、更深入。據教育部相關統(tǒng)計,2012年,中國共有近40萬人出國留學,近28萬人學成回國,來中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已達到近33萬人,而這股留學的熱潮還將持續(xù)不斷,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國際合作項目、師生互訪、合作科研、跨境教育、海外校園等多樣化的國際合作模式正在加速推進高等院校國際教育領域的發(fā)展與變化。面臨這樣的機遇,我們應該更加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開拓,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途徑和模式,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的國際化人才,為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促進跨文化交流與溝通作出努力和貢獻。
最后,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各位嘉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