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題遠點,看一個多一“點”的典故。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內(nèi)蛇山之巔,據(jù)傳最早為三國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建。此后,該樓屢毀屢建,各朝代之黃鶴樓雖不盡相同,但都聳天峭地,重檐疊疊,輝煌瑰麗,成為歷代名人爭相登臨觀賞之地。今日的黃鶴樓是一組新建的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壯麗宏偉,崇樓五層,重檐五舒,覆以黃瓦。樓下許多牌樓、匾額、石刻為名人題寫。其中,李白題寫的“壯觀”二字蒼勁有力,每每引得游人駐足。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壯”字右側(cè)的“士”上短下長,變成了“土”;其右邊還多點了一個“點”。據(jù)傳說,李白豪飲后覺得黃鶴樓太壯觀了,不可名狀,就在“壯”字右側(cè)加了一個重重的“點”,意思就是“比壯觀還要壯觀”。
壯觀依然壯觀,黃鶴卻遠去。
現(xiàn)在,人們購買食品、飲料都會注意一種成分:糖。含糖量高的往往被剔除購物單。
不錯。
糖,食用多了對身體無益,還會導致蛀牙、肥胖、高血壓等疾病。
所以,甜的東西少吃,已成共識。
這一點,先民在創(chuàng)造“甜”字的時候,絕對具有先見之明,當然也是煞費苦心。那么,如何體現(xiàn)“舌”頭上的那種甜味呢?先民在“口”里加了一個“點”,示意“舌”頭上的這個位置感覺到了甘甜的味道——這就是“甘”字。
后來,甜=舌+甘。
為什么表示“甘甜”只在口里加“一點”,而不是“兩點”、“三點”?極有可能是先民意識到了,美味不可多得。
“一點”足矣。
飲食上,人們不希望太“甜”了;生活中,還是很希望擁有更多的“甜美”、“甜蜜”、“香甜、”、“甜甜的”、“甜甜蜜蜜的”……有希望總是好的。但是,職場上,對“甜”的東西,就不能過于奢望。
什么是職場上“甜”的東西?
期望。
期望贏得嘉獎、期望獲得擁戴、期望得到晉升、期望拿到紅包……
期望值,理論一點兒的說法就是: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進行的主觀判斷,達成目標并能導致某種結(jié)果的概率。無疑,誰都希望“導致結(jié)果的概率”越高越好。
但是,穩(wěn)妥的策略,就是降低“期望值”。如果把“期望”的竹竿放得低一點,常常會獲得“超值”的享受。
期望的是一間標準間,結(jié)果是豪華套間——那心情,夠爽吧?
期望的是一碗炸醬面,端上來的是一桌大餐——那胃口,大開吧?
期望的是一個紅包,獎勵的是一輛轎車——那幸福,不可名狀吧?
期望的東西有足球那么大,拿到手里的卻是乒乓球那樣的小——情緒低落吧?
期望的是得到出國旅行的計劃,公布出來的是休假兩天——樂趣泡湯了吧?
可見,“期望值”標準的高與低,直接影響了心中“甜”的滋味。期望值太高了,結(jié)果很低,打擊沉重;期望值太低了,沒有動力,也激勵不起干勁。最為可行的辦法,就是設(shè)置“期望值”的“高度”和“底線”——“結(jié)果”超過“高度”,最為理想,今后當繼續(xù)努力,不辜負嘉獎;“結(jié)果”在“底線”之上,也可接受,心態(tài)平衡了,有利于從頭再來;“結(jié)果”在“底
線”之下,就要好好反思:如果存在不公平,可以正式提出來,不要委屈了自己;如果確實是自己沒有達到要求,也不要氣餒,鼓足干勁,拼力追趕。
總之,甜,不可貪多。甜多了,感覺到甜的美味就少了。
同理,甜言蜜語,也不要多聽。
一:別總站在“起跑線”上
“道”字的“丷”,隱含著做事從一“點”一“滴”開始的意義。那么,接下來的“一”橫,又有哪些道理?
“一”的道理無窮大,而“專一”同樣不可小視。步入職場,看到——辦公室是新的、電腦是新的、上級是新的、同事是新的、氛圍是新的、人脈是新的……亢奮、激動,也能從一“點”一“滴”做起,開端良好,可是秋后一算賬,所獲不豐。
回頭再看,只見走過的路,彎彎曲曲。
究竟為何?
很簡單:方向總變。
很多人搞不清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好什么。搖擺之中,覺得什么都可以勝任,于是,頻繁調(diào)換崗位,東邊的椅子沒有坐熱,又去找西邊的板凳,南也來了,北也往了,在哪個位置上,都沒有站穩(wěn)腳跟,結(jié)果,熊瞎子劈苞米,摘一穗丟一穗。
這樣的經(jīng)歷,不可能都是看客的——
今天,看他人做銷售提成多,眼紅,就在辦公室坐不住了,也去跑銷售。
明天,又覺得做銷售東跑西顛的,辛苦不說,連談戀愛時間都擠沒了,也有點兒不劃算,又后悔了。
后天,聽老板大會小會的提到人力資源工作的重要性,又覺得自己是塊做好HR的料。
再后天,又發(fā)現(xiàn)戰(zhàn)略設(shè)計、企業(yè)文化、顧客價值……這樣朝思暮想,坐立不安,大好的時光從眼前匆匆過去了,自己還留在起點的不遠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所以,要——立長志,不能常立志。
目標總變,精力都浪費在“起跑線”上,沒有了“中途跑”,更沒有最后的“沖刺”?!俺!绷⒅?,半途而廢,事倍功半,一事無成;立“長”志,鍥而不舍,終得結(jié)果。
做到專一,需要專心致志。
一日,修學律宗的有源律師參見慧海禪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慧海禪師曰:“用功?!?/p>
有源律師問:“如何用功?”
慧海禪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p>
有源律師又問:“一切人總?cè)缡?,同師用功否??/p>
慧海禪師曰:“不同?!?/p>
有源律師再問:“何故不同?”
慧海禪師曰:“平常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禪者的吃飯、睡覺與一般人的吃飯、睡覺都有著差距——差距何在?專心也。
禪者專心吃飯,絕不百種需索;禪者專心睡覺,也絕不千般計較??梢姡瑢P淖鲆患?,想做不好都難。
在心里默默寫下這個“一”,并記住——
“正”缺“一”為“止”;
“王”缺“一”不“土”即“工”;
“子”缺“一”不“了”也“了之”……
“一”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楷書,滄海桑田,風云變幻,卻始終如“一”,不改初衷之風貌——這,絕對夠得上專“一”。
?!耙弧?。
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