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Ephedrine一詞的中文譯名與定名

2013-12-27 05:23徐丁丁
中國科技術語 2013年6期
關鍵詞:麻黃堿麻黃生物堿

徐丁丁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引 言

麻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材。ephedrine(麻黃堿)是提取自麻黃的有效成分,是中國國內(nèi)較早進行的,也是中藥藥理學研究成就最大的藥物之一。由于早期研究均為外文,因而根據(jù)外文文獻的來源、譯介時間和翻譯者主體的不同,衍生出多種中文音譯詞和意譯詞。在學界,雖然經(jīng)過民國時期和1949年后兩次譯名審定,但由于譯名使用習慣和翻譯方法的區(qū)別,使得“麻黃堿”“麻黃素”兩個中譯名并存至今。分析ephedrine一詞中譯名的變遷,不僅可以了解生物堿類科學名詞在中國早期的形成與演變,也可以看出科學家群體在科學名詞本土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深刻影響。

一 麻黃堿的早期研究和在中國的傳播

1885年,日本藥物化學家長井長義從麻黃中提取出有效成分麻黃堿,并于1887年在德文刊物上發(fā)表論文①[1]。此后,長井長義又于1892、1893年在日文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系列制取方法和化學式測定等研究的文章,將麻黃堿“以其原植物的拉丁名,稱ephedrin”②,并以片假名“エフェドリン”作為其日文名稱[2]。

1909年,中國國內(nèi)譯介日文西洋醫(yī)學的著名學者丁福保在其編譯的《化學實驗新本草》一書中,在“麻黃”條目下介紹了長井長義的工作,并原文引用了“エフェドリン”一詞,沒有提出中文譯名[3]。1923年后南滿醫(yī)科大學袁淑范等人在醫(yī)藥雜志上就直接使用德語詞ephedrin,或加上音譯的“愛菲特林”來表示麻黃堿[4-5]。到1926年,丁福保在《漢藥實驗談》中提及麻黃堿時,也改用中文音譯名“愛勿獨林”,只是仍然附上日文及德文名稱[6]。

由于早期麻黃堿的研究結果主要以德文和日文發(fā)表,影響有限,英語背景的研究者對此知之甚少[7]。在不了解前人工作的情況下,1923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藥理學家陳克恢開始研究麻黃堿的藥理作用。他與協(xié)和藥理系主任施密特(C.F.Schmidt)的研究引起世界矚目。1926年,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藥物化學家趙承嘏和繼任的協(xié)和藥理系主任伊博恩(B.E.Read)繼續(xù)研究和發(fā)表了關于麻黃堿、偽麻黃堿的提取和制備等研究結果。上述論文均以英文發(fā)表,但到1927年發(fā)行的《中國生理學雜志》(TheChineseJournalofPhysiology)的第一卷第一期中,兩篇關于麻黃堿的論文中文標題中均將ephedrine譯作“麻黃素”[8-9]。其后《中國生理學雜志》相關論文也都采用這一譯名,這可能反映了部分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研究者的意見③。作為民國時期國內(nèi)學術地位最高的醫(yī)學和生理學期刊,這一譯名對藥學界和該雜志的讀者群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值得一提的是,與“麻黃素”一詞主要見諸學術期刊不同,受一些科普刊物的影響,同一時期使用的中文譯名“麻黃精”④似乎有更廣泛的受眾。1926年,周建人在自己主編的《自然界》雜志上的《麻黃的性質》一文就采用了“麻黃精”這一名稱[10]。爾后在專業(yè)期刊中也時有出現(xiàn)。如1928年10月出版的《中華醫(yī)學雜志(中文版)》,刊載了一篇簡短的譯文《天然及人造麻黃精之比較》[11];同年的《醫(yī)藥學》雜志中,有機化學家黃鳴龍也采用了這一譯名[12]。這一名稱的流行,可能與當時常把純化的化學物質譯作“某精”有關,如煙堿稱作“煙精”,胰島素稱為“島精”,腎上腺素稱為“腎上腺精”“副腎精”等,因而將ephedrine譯作“麻黃精”也顯得順理成章,而且還頗受歡迎。1929年,在《古今科學家對于麻黃之研究》一文中,作者說“現(xiàn)世學術界所稱為伊菲特納ephedrine者,烈(湯偉烈)按此名大可譯作麻黃精”[13]。1930年,魯迅翻譯的《藥用植物》一書中也有如下的句子“……麻黃的有效成分是厄茀特林,又稱麻黃精”[14]。1933年,作為中藥科學化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在其概況介紹中也說“制造部……現(xiàn)在制造中者,為麻黃精(ephedrine)”。有趣的是,即使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研究者和學生,在《中國生理學雜志》之外的刊物上也有使用這一名稱的。另外,由于陳克恢的研究是當時中藥科學研究中最負盛名者,因而“麻黃精”也常見于報章書籍的介紹。其他采用這一名稱的文獻就更多了,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二 民國時期權威工具書對ephedrine的收錄與譯名的官方審定

20世紀20年代末,麻黃堿成為國際公認的治療哮喘的重要藥物,自然也為醫(yī)藥工具書編輯者所注意。1929年1月,國民政府衛(wèi)生部開始編纂《中華藥典》,1930年5月正式頒布。此后不久出版的還有《高氏醫(yī)學辭匯》等。這些醫(yī)藥學工具書均有關于ephedrine的詞條。

《中華藥典》可能是收錄ephedrina(即ephedrine的英式拉丁拼寫)一詞最早的中文醫(yī)藥工具書,其中文譯名為“麻黃素”。該藥典中其他生物堿也譯作“某素”,如aconitina(烏頭堿)譯作“烏頭素”,theophyllina(茶堿)譯作“茶葉素”等。而《中華藥典》的審查人中,就包括曾在《中國生理學雜志》上發(fā)表中藥藥理研究論文的伊博恩、朱恒壁、趙燏黃那批重要的藥理學家,他們選擇這類譯名也在情理之中?!吨腥A藥典》的主要功能是對藥品的品質、性狀、含量等進行規(guī)范,審查藥名并非它的主要任務。但是,作為民國第一部國家級藥典,其藥名的權威性對使用者的影響自然不容忽視。另一流傳較廣的醫(yī)學工具書《高氏醫(yī)學辭匯》也在其第七版(1931年)中收錄了ephedrine一詞⑤,中譯名也為“麻黃素”。作為“我國近代最重要的醫(yī)學工具書”,《高氏醫(yī)學辭匯》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標準中英醫(yī)學辭典”[15],影響極大。

1930年后除《中國生理學雜志》外,在《中華醫(yī)學雜志(中文版)》《醫(yī)藥學》《中華藥學雜志》等學術刊物上,相關論文也大都采用“麻黃素”這一譯名。與上述工具書一樣,這一現(xiàn)象應視作中藥科學化研究者這一群體長期延續(xù)使用這一譯名的結果。

與此同時,20世紀20年代雖然迭經(jīng)科學名詞審查會等機構進行名詞審查工作,但在藥物名詞方面仍然較為滯后,因而教育部譯名委員會于1929年3月開始組織藥學名詞審查工作,交付國立編譯館編審,于1932年11月公布了《藥學名詞》。其中的化學名詞“均系依據(jù)部頒《化學命名原則》而定”[16]?!痘瘜W命名原則》涉及生物堿的命名規(guī)定如下:

復雜之醣類,配醣物類(glycosides),生物堿類(alkaloids),染料(dyes),蛋白質(proteins),酵素(enzymes)及其他結構復雜或結構不明之物質,得用舊有名稱或依原名譯之[17]。(《化學命名原則》“有機化合物”“總則”第86條)

其下列出的兩個生物堿名詞nicotine和caffeine的中文譯名分別為“煙堿”和“咖啡堿”。不用流行的其他譯法而用“某堿”,似可從化學名詞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鄭貞文的《化學命名原則自序》一文中找到答案。他說:“……至新定之名字有新創(chuàng)者,必須注意于(一)諧聲,(二)會意,(三)有系統(tǒng),(四)應語源,(五)合構造,(六)表物性,(七)便音讀,(八)易書寫,(九)避同音,(十)避歧義,(十一)避異形?!盵18]在英語詞匯中,化合物詞尾為-ine的表示堿性物質。將生物堿命名為“某堿”,符合上述“有系統(tǒng)”“應語源”“表物性”的要求。因而《藥學名詞》中ephedrine的“決定名”就定為“麻黃堿”,“麻黃素”則作為其“舊譯名”[16]。

《藥學名詞》發(fā)布后受到了學界的重視。1935年,藥物化學家、《中華藥典》的編纂者之一于達望提出十條藥典修正意見,其中第九條為“藥名及其他名詞,應以教育部公布之藥學名詞及其他有關系之名詞為標準”[19]。趙燏黃也說要在其《現(xiàn)代本草生藥學(上編)》的后續(xù)中采用《藥學名詞》規(guī)定的藥名[20]。1939年出版的《高氏醫(yī)學辭匯》第九版中,ephedrine的中文譯名也增加為“麻黃堿,麻黃素”[21]。而從30年代開始,一些詳細介紹生物堿類的專業(yè)書籍,如《化學概論》《實用有機藥物化學》《有機化學工業(yè)原料》等,均采用了這種譯名法,如罌粟堿、古柯堿、馬錢子堿等,其中自然也包括麻黃堿。這是與藥理學和有機化學的發(fā)展相匹配的。生物堿類名詞的整體規(guī)范化,是“麻黃堿”一詞在確立其標準地位后,逐漸得以推廣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麻黃堿”一詞雖已被確立為ephedrine 的標準中譯名,并散見于《藥和化學》《藥學季刊》等為數(shù)不多的期刊,但“麻黃素”一詞依舊在大量使用?!吨袊韺W雜志》的中文標題直至1939年仍采用麻黃素一詞(根據(jù)目錄,1939年后該刊似未再刊載有關麻黃堿研究的論文)。1934年《醫(yī)藥學》雜志刊出一篇譯文《屬于麻黃堿(Ephedrine)及Tryptamine之十種胺類(Amines)之藥理作用》,但同期又有一篇譯文《麻黃素及其誘導體之定性試驗》。這種情況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其一,國內(nèi)麻黃堿的研究主體依然是協(xié)和醫(yī)學院、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等機構,其研究者和學習者習慣使用已有名稱。另外,《中國生理學雜志》是英文期刊,其中文標題的譯名是否符合最新規(guī)范,編者未必十分重視。其二,早期藥理研究更多地關注藥物來源、性狀和藥效等問題,對研究者而言,藥名只要易用且便于區(qū)分即可,在早期生物堿類研究種數(shù)不多的情況下,“麻黃素”這樣的名稱并無大礙。可見藥物學家和化學家在名詞定名方面的不同態(tài)度。

但是,隨著有機化學研究的進步、中藥藥理學研究的進展和中文科學名詞的規(guī)范化,生物堿作為一類重要物質,籠統(tǒng)地稱之為“某素”,既不易體現(xiàn)出物質的性質,在命名上也易與其他有機物質混淆。1943年,藥物學家樓之岑在提出《中華藥典》的命名法改進意見時說[22]:

生物堿類之名稱,應一律加一“堿”字——第一版藥典中,生物堿(膺堿⑥)類名稱,非照英文名譯音,即取原植物名后加一“素”字,而配醣類名稱之后亦常用“素”字,故生物堿與配醣物之名稱不易從形式上分別,應依照藥學名詞之規(guī)定,一律用植物名后加一“堿”字。

這一意見,不僅是麻黃堿等名詞逐漸代替舊有名詞的反映,也是有機化學的發(fā)展對譯名嚴謹化的要求。雖然由于各種原因,《中華藥典》第二版并未面世,無從得知其收錄ephedrina時所采用的名稱,但由“國立編譯館”編審、1950年在臺灣公布的《化學名詞》一書中,再次確立了“麻黃堿”這一譯名[23]。

三 1949年后ephedrine中譯名的審定與“麻黃堿”“麻黃素”二詞的并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也很快開展了學術名詞的審定工作。自然科學組各科名詞由中國科學院編譯局負責,下設若干小組和分組;醫(yī)藥衛(wèi)生名詞由衛(wèi)生部負責。生物堿因為兼具化學和藥學兩方面的特征,因而分別歸于化學名詞和藥學名詞,由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化學名詞審查小組以及衛(wèi)生部組織的藥學名詞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查。前者聯(lián)系了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主持生物堿名詞的審查工作,其成員有曾廣方、劉寶善、李承祜、王葆仁、朱任宏、梅斌夫、高怡生、趙承嘏[24];后者的組成人員較多,其中進行過生物堿類研究或發(fā)表過有關論著的有趙燏黃、樓之岑、袁士誠、薛愚等人[25]。在此我們分別就兩者的情況進行考察。

1951年1月,在編審“國立編譯館”《化學術語》等舊稿的基礎上,化學名詞審查小組在《化學》期刊上陸續(xù)刊載了《化學名詞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恫莅浮分辛谐龅膃phedrine一詞,中文譯名為“麻黃素;1-苯-2-甲氨(基)丙醇[1]”[26]??紤]到審查者,即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其前身就是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趙承嘏、梅斌夫等人均長期采用“麻黃素”等譯名,這一點就不足為怪了。1955年1月,在綜合各方對《草案》的意見后,化學名詞審查小組出版了英中對照的《化學化工術語》,其中ephedrine一詞的中譯名改為“麻黃堿;麻黃素”[24]。同時,《化學化工術語》編訂條例中規(guī)定“同一意義的幾個不同名詞之間用(;)分開,較妥者置于最前面”[24]。

藥學名詞是藥學名詞審查委員會1951年8月開始審查的,初稿分發(fā)全國各醫(yī)藥院校征求意見后,于1954年春進行合并整理。此后,“為應急切需要,先出版外文中文對照之部,所有中文外文對照之部容再版補入”[27]。這就形成了1955年出版的英中對照“副編”和1956年出版的中外文對照“正編”的兩冊《藥學名詞合編》。在 “副編”中,ephedrine對應的中文譯名僅有“麻黃堿”一詞[27];在“正編”中,則有“麻黃堿,麻黃素”二詞對應ephedrine[25]。這一傾向于“麻黃堿”的選擇,應也與上述的幾位藥學名詞審查委員有關。前述三四十年代介紹生物堿或提倡“麻黃堿”譯名的著作和文章,就有不少是他們的手筆。

化學名詞審查小組的另一項工作是化學物質名詞的審定。在修訂舊有《化學命名原則》的基礎上,于1951年7月出版了《化學物質命名原則》,其中涉及生物堿的部分,與前述《化學命名原則》基本相同。但與民國時期的名詞審定不同的是,上述的《化學化工術語》和《藥學名詞合編》,均未提及遵照《化學物質命名原則》進行譯名審定。

由上述情況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名詞審查活動中,“麻黃堿”“麻黃素”均作為ephedrine的中文譯名保留下來。直到2000年的《英漢化學化工詞匯》第四版中仍然如此[28]?!奥辄S素”一詞的生命力,除了它被從事中藥藥理和生物堿研究的科學家共同體長期使用之外,也與麻黃素較早就作為一種為人熟悉的藥品密切有關,而1949年以后很快建立起來的麻黃素生產(chǎn)工業(yè)又加速了這一名詞的傳播。其后,作為一種受到管制的藥物,“麻黃素”一詞還時常出現(xiàn)在媒體的報道之中。當“麻黃素”成為大眾的一種習慣用詞后,“麻黃堿”一詞雖然更符合譯名的規(guī)范,就難以取而代之了。

與此相對的是,1953年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即收錄“麻黃堿”[29],此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均收錄“鹽酸麻黃堿”一條。而在國家醫(yī)藥管理局編寫的《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的編寫說明中,則有“植物拉丁學名的詞根加‘in’的成分名稱:根據(jù)詞根對譯原則,把‘-in’對譯成‘素’”,以及“常用詞尾的對譯:詞尾‘-ine’為生物堿,‘-in’為中性成分,‘-oside’為甙……”等明確規(guī)定[30]。這些說明讓人重新想起40年代的更改譯名的呼吁。而該書的審稿者之一,就是曾經(jīng)疾呼改變生物堿類舊命名法的樓之岑。

四 余 論

ephedrine一詞的中譯普通名詞至今存在二名并存的情況,這在生物堿類的命名中是比較少見的,或許在化學名詞中也為數(shù)不多。實際上,除了上述的意譯名,ephedrine的音譯名不僅在20世紀20年代得以使用,在三四十年代也時常出現(xiàn)。

與各種意譯名的廣泛使用不同,ephedrine一詞的音譯名似乎主要出現(xiàn)在一些介紹現(xiàn)代藥學進展的中醫(yī)藥書籍和期刊中。如1931年《科學的驗方新編》一書,作者在“鸕鶿涎丸治百日咳”的藥方后加注解說:“麻黃據(jù)近人之研究,謂內(nèi)含一種成分名愛非特林,能弛緩支氣管,而奏定喘止咳之功?!盵31]1932年《現(xiàn)代國醫(yī)》雜志也有一篇《麻黃與愛非特林》的短文,對麻黃堿的藥效做了十分簡要的介紹。1935年《最新實驗藥物學正編》中介紹麻黃成分“含有一種植物鹽基,名曰愛泛特林”[32]。中醫(yī)藥書《漢藥新覺》也采用了這一譯名。除了正面介紹外,也有從反面進行引用的,如1933年《灸法醫(yī)學研究》的序文中,作者批評國人唯西方是從,不重視中醫(yī),“待外國人證明了,方假用外國名詞以示新穎”。第一個例子就是“愛非特林”[33]。此外還有“愛非術林”“愛夫得靈”,前述的“愛勿獨林”“伊菲特納”“厄茀特林”等音譯??梢娺@樣的音譯取字并無一定之規(guī),更像是譯者隨文自譯,其雜亂無序也說明音譯名的使用范圍比較狹窄,恐怕還多有未見及者。雖然1949年之后音譯名仍有人使用,但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或許鑒于ephedrine一詞譯法太多,有些工具書,如《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版)在“麻黃”條中并未采用中譯名。該書在“國外學說”欄中主要是引用日人研究,采用片假名“エフェドリン”;在“近人學說”欄中,則用“ephedrin”。還有一些學者,如黃勞逸在其論文和著作中也未給ephedrine取中譯名[34-36]。

而上面提到的“麻黃精”后來沒有得到認可也頗值得玩味。其主要原因可能還是這個名詞沒有得到藥物化學學術共同體的認可。麻黃素得到認可首先在于它被提出時,就在一個影響很大的學術共同體學刊上出現(xiàn),并逐漸在這個學術圈子里被認可,而這批學者后來又把它編在知識傳播上非常重要的《中華藥典》和《高氏醫(yī)學詞匯》等工具書中,無疑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地位,加上相關化學教科書的推廣、普及更使其“根深蒂固”。相形之下,麻黃精雖在社會上曾產(chǎn)生影響,但在學術共同體,尤其是學界精英的認可度比不上麻黃素,因而在學科的知識傳播體系上未被采用,被淘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ephedrine一詞并存的兩個中譯名,均為學界所長期采用,這也是很有趣的。特別是“麻黃素”一詞的流傳,得益于它的主要研究者從一開始即選擇了這個譯名并長期于研究和生產(chǎn)中采用,形成廣泛的使用群體;而“麻黃堿”一詞則更符合化學名詞的命名法和有機化學發(fā)展對術語規(guī)范化的要求,受到推崇和提倡。當兩個名詞都在科學家群體中被接受時,二者并存就不足為奇了。而作為一個化學譯名中的“特例”,這兩個譯名恐怕還會繼續(xù)長時間保留下去。

致謝:感謝我的導師羅桂環(huán)研究員對選題的指導和對全文的仔細修改。同時感謝廖育群研究員對中醫(yī)藥書籍中出現(xiàn)的譯名問題的詳細指點。

注 釋

①見Nagai, N.Ephedrin.Pharm. Ztg.1887,32:700.轉引自文獻[1]。

②ephedrin為麻黃堿的德語詞,英語詞為ephedrine。19世紀末,日本學者視德國為醫(yī)學、生理學中心,前往留學的很多,所寫的論文也常用德文。

③《中國生理學雜志》是中國生理學會的會刊。中國生理學會于1926年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理系成立,早期會員也主要以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主。

④麻黃精一詞可能較早已經(jīng)出現(xiàn)。吳承洛回憶說,1922年上海粹華制藥廠等嘗試“以中藥制成藥水,用時只需混合,不待煎煮”時,就生產(chǎn)了如“貝母精、當歸精、麻黃精等普遍使用之藥”,且似乎銷路不錯。但這種“麻黃精藥水”顯然與后來所指的ephedrine相去甚遠。由于缺乏文獻,其中文名稱是否存在借用不得而知。

⑤《高氏醫(yī)學詞匯》第六版(1930年)多方檢索未得,未知其詳。

⑥當為“贗堿”。

參 考 文 獻

[1]Chen K K.Two pharmacological traditions:notes from experience[J].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1981,21:1—6.

[2]長井長義.漢藥麻黃成份研究成績(續(xù))[J].藥學雑誌,1892,121:181—221.

[3]丁福保.化學實驗新本草[M].上海:文明書局,1909:221—229.

[4]袁淑范.漢藥麻黃之醫(yī)治效用[J].民國醫(yī)學雜志,1923(2):13—20.

[5]章飛仙.漢藥麻黃之醫(yī)療應用及藥理[J].醫(yī)學雜志,1924(18):90—97.

[6]晉陵下工.漢藥實驗談[M].上海:醫(yī)學書局,1926:198.

[7]Lee M R.The history of Ephedra (ma-huang)[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dinburgh,2011,41 (1):78—84.

[8]伊博恩,林巧稚.麻黃素挪復卡印與腎上腺素及硫酸鉀之混合麻醉液[J].中國生理學雜志,1927,1(1):23—32.

[9]馮志東.純正“鹽酸麻黃素”之制法[J].中國生理學雜志,1927,1(1):63—68.

[10]喬峰.麻黃的性質[J].自然界,1926,1(3):209—213.

[11]譯叢:天然及人造麻黃精之比較[J].中華醫(yī)學雜志,1928,14(5):56—57.

[12]黃鳴龍.藥化新知:酒精制劑中三烷醇之檢定、烏羅特羅屏(Urotropin)之迅速定量法、麻黃精(Ephedrin)及其鹽類之試驗[J].醫(yī)藥學,1928(12):54—55.

[13]湯偉烈.古今科學家對于麻黃之研究[J].農(nóng)事雙月刊,1929,7(5):40—54.

[14]魯迅,譯.藥用植物[C]//李新宇,周海嬰.魯迅大全集16,譯文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212.

[15]張大慶.高似蘭:醫(yī)學名詞翻譯標準化的推動者[J].中國科技史料,2001,22(4):324—330.

[16]教育部公布.藥學名詞[M].南京:國立編譯館,1933:凡例,63.

[17]教育部公布.化學命名原則[M].南京:國立編譯館,1932:43.

[18]鄭貞文.化學命名原則自序[J].福建教育周刊,1933(154):38-39.

[19]於達望.對于中華藥典改正時之我見[J].藥報,1935(46):1—3.

[20]趙燏黃,徐伯鋆.現(xiàn)代本草生藥學(上編)[M].中華民國藥學會出版,1934.

[21]魯?shù)萝埃虾侠?高氏醫(yī)學辭匯[M].中華醫(yī)學會出版委員會,1939:143.

[22]樓之岑.對于中華藥典第一版命名法修改之建議[J].藥學季刊,1943(5):199—200.

[23]教育部公布.化學名詞[M].臺北:正中書局,1950:227.

[24]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化學化工術語[M].北京:中國科學院,1955:序例,95.

[25]衛(wèi)生部衛(wèi)生教材編審委員會.藥學名詞合編·正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序例, 88.

[26]化學名詞審查小組.化學名詞草案(續(xù))[J].化學,1951(Z1):233—261.

[27]衛(wèi)生部衛(wèi)生教材編審委員會.藥學名詞合編·副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序例,41.

[28]科學出版社名詞室.英漢化學化工詞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681.

[29]中央人民政府衛(wèi)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九五三年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53:192.

[30]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編寫說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

[31]林徵五.科學的驗方新編[M].丹陽:林徵五醫(yī)室,1931:142.

[32]溫敬修.最新實驗藥物學正編[M].上海:上海中醫(yī)書局,1935:112.

[33]周子敘.灸法醫(yī)學研究·序[C]//原志免太郎著.周子敘,譯.灸法醫(yī)學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31.

[34]黃勞逸.漢藥麻黃之研究[J].科學,1931,15(11):1790—1812.

[35]黃勞逸.新中藥[M].4版.上海:醫(yī)學書局,1935:145.

猜你喜歡
麻黃堿麻黃生物堿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關注麻黃的配伍禁忌
HPLC法同時測定痹通藥酒中4種生物堿成分
HPLC-Q-TOF/MS法鑒定血水草中的異喹啉類生物堿
HPLC-Q-TOF/MS法鑒定兩面針和單面針中的生物堿
氯麻黃堿的檢驗研究
對葉百部中非生物堿化學成分的研究
羥芐羥麻黃堿用于先兆早產(chǎn)50例療效及用藥護理
麻黃多糖提取工藝優(yōu)化
邹平县| 宜黄县| 贺兰县| 永定县| 肇源县| 文安县| 紫阳县| 平阴县| 高邑县| 阳信县| 香港 | 汉川市| 黑龙江省| 思茅市| 通化县| 高邮市| 南城县| 社会| 思南县| 临高县| 确山县| 沈阳市| 铁岭县| 平谷区| 贡嘎县| 同江市| 大理市| 泰安市| 四子王旗| 黎城县| 衡东县| 阿坝| 远安县| 房产| 哈尔滨市| 砚山县| 临猗县| 阿拉善盟| 广德县| 法库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