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 要:2013年1月1日生效實施的《刑事訴訟法》在第二章“第一審程序”中規(guī)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庭前會議制度。庭前會議這一程序的增加進一步細化了刑事訴訟的庭前準備程序,這對于明確案件爭議焦點、簡化審判環(huán)節(jié)有重要作用,進而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但是我們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我國的庭前會議制度剛剛起步,雖有進一步的司法解釋出臺,但是這些解釋卻仍有很多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對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進行評析,在不違背立法原意的基礎上,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完善我國的庭前會議制度。
關鍵詞:庭前會議;啟動;主持者;參加者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142-02
庭前會議制度作為開庭前準備程序中的一項重要的制度,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庭前會議有助于明確控辯雙方的爭議事項,把程序性爭議盡可能地解決在開庭之前,使庭審真正集中于與公訴犯罪事實有關的實質性問題上,同時也有助于防止法官單方面地接觸當事人帶來的片面性以及公正懷疑[1]。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的庭前會議制度在立法上仍不完善,因此對之進行評析使之完善,使其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是極為必要的。
一、庭前會議制度的含義
根據(jù)新《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jù)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惫P者認為可以將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庭前會議制度定義為:人民法院在決定開庭審判后、開庭審理之前,審判人員主持、控辯雙方均參加的,以解決案件中涉及的部分程序性及實體性問題的一種準備程序。
二、庭前會議程序的啟動
1.立法現(xiàn)狀。根據(jù)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庭前程序是由審判人員通過“召集”的方式啟動的。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法院可以依職權啟動庭前會議程序,但是這一權利僅可由法院單方面決定,還是也可以根據(jù)當事人及其辯護人的申請來啟動?公訴機關是否也有權提出啟動庭前會議程序的建議?針對這一問題,現(xiàn)已生效的《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均沒有提到。
2.賦權當事人、辯護人及公訴方。庭前會議作為訴訟程序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應貫徹程序正當、程序參與的原則。因此,在庭前會議的啟動上,也應賦予當事人一定的程序選擇權,即賦予當事人申請召開庭前會議的權利,以此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進而促進程序正義的實現(xiàn)。在賦予當事人申請啟動權的基礎上,也應賦予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在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代為申請啟動庭前會議程序的權利。因為辯護律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有必要召開庭前會議,這樣有利于防止當事人因不懂法而盲目提出庭前會議的申請造成訴訟的拖延,或者因為對法律的不了解而對適合適用庭前會議的案件而不提出申請。
從控辯雙方平等這一角度出發(fā),在賦予當事人申請啟動庭前會議程序權利的同時,也應賦予公訴方相對應的權利——建議召開庭前會議權。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17條第1款規(guī)定:“在提出大陪審團起訴書或者檢察官起訴書之后,法庭可以根據(jù)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動議(motion)或者根據(jù)自己的動議,命令舉行一次或多次會議……”[2]根據(jù)美國刑事訴訟法,公訴方亦為當事人之一。綜上,我們可以得知:在美國刑事訴訟法中,公訴方在庭前會議(Pretrial Conference)中有提出申請啟動庭前會議的權利。因此,從控辯平等的角度考慮及借鑒美國刑事訴訟法中的已有規(guī)定,賦予公訴方召開庭前會議的建議權是可行的。
賦予控辯雙方申請或建議啟動庭前會議程序的權利,并不意味著一旦申請或建議即可啟動該程序,最終決定權仍由法院掌握,由法院根據(jù)具體案情及相關因素來判斷是否召開庭前會議。在此,法院的功能是“篩選”、“甄別”,避免當事人的盲目申請或者公訴方的濫用權利,避免訴訟資源的浪費,進而保證訴訟效率和訴訟公正的實現(xiàn)。
三、庭前會議的主持者——審判人員
1.立法現(xiàn)狀。根據(jù)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庭前會議的召集者、主持者為“審判人員”。但是此處的“審判人員”是否必須為庭審法官?非該案庭審法官身份的審判人員是否也可以主持?新的刑訴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亦沒有對此做出明確規(guī)定。但是該“審判人員”具體身份的確定實質上就是在確定庭前會議具體由誰來主持,這對整個程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不僅涉及庭前會議程序的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更涉及整個案件的實體公正。
2.主持法官與辦案法官的分離。新《刑事訴訟法》第172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應當將案卷材料、證據(jù)移送人民法院?!度嗣駲z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高檢規(guī)則(試行)》)第394條第1款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應當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訴書、案卷材料和證據(jù)。”根據(jù)以上規(guī)定可得知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案卷移送制度已由1996年的“庭前主要證據(jù)復印件移送制度”和1998年的“庭后移送案卷制度”回歸為“庭前全卷移送制度”[3]。庭前案卷移送制度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辦案法官在庭前充分了解案情,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這樣極易產(chǎn)生“法官預斷(prejudge)”,使得法庭審判流于形式,法官的中立性受到質疑。因此,在已經(jīng)實行“庭前案卷移送制度”的前提下,若繼續(xù)允許辦案法官主持庭前會議,這更容易使得該法官對案件有實質性的接觸,更容易產(chǎn)生“被告人有罪”的預斷,使得開庭審判存在的價值減弱或喪失,這對被告人時極為不利的,侵害了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在已然實行“庭前案卷移送制度”的前提下,主持庭前會議的法官應當與承辦案件的法官相分離。在英國的審前裁斷程序中,對該程序的主持者有明確規(guī)定,即主持審前裁斷程序的法官應當為案件審判法官之外的其他法官[4]。也有學者建議庭前會議主持者由法官助理擔任[5]。筆者認為該建議有可取之處,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部分地方人民法院開展法官助理試點工作的意見》,法官助理的主要任務是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在法官的指導下,協(xié)助法官完成與審判業(yè)務有關的相關工作,如:審查訴訟材料、確定訟爭要點、組織庭前證據(jù)交換等。根據(jù)該規(guī)定,由法官助理擔任案件庭前會議程序的主持者是較為合理的,既可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無須再另設一個預審庭,又可以防止法官產(chǎn)生庭前預斷,還可以為庭審法官留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致力于案件的審判工作。
四、庭前會議的參加者——被告、辯護人
1.立法現(xiàn)狀。根據(jù)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參加庭前會議的人員包括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但是此處并沒有直接規(guī)定當事人是否為必須參加。在隨后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法解釋》)第183條第2款規(guī)定:“召開庭前會議,根據(jù)案件情況,可以通知被告人參加。”此處針對被告人參與庭前會議,用了“可以”二字,即在案件的庭前會議中,作為重要的一方當事人的被告人是“可以”參加該會議,而不是“應當”參加該會議。對于是否必須只有在被告人委托辯護人時方可召開庭前會議,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也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規(guī)定,這是否意味著在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情形下,僅有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該案件的庭前會議仍可繼續(xù)召開?沒有辯護人參加的庭前會議是否能真正保護被告人的利益,是否能真正實現(xiàn)庭前會議這一程序設立的目的?
2.保障被告人與辯護人的參與權。庭前會議程序作為庭前準備程序中最重要的一項制度,不僅涉及案件的程序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案件的實體問題。在庭前會議程序中,如對于檢方指控的犯罪事實、罪名以及對案件相關證據(jù)的確認與否都是屬于被告人的權利,對于這類事實及證據(jù)的確認與否也直接關系到庭前會議程序的進行以及隨后案件的開庭審理。因此,若沒有被告人參加,被告人對于案件的進程和案件相關的證據(jù)均無法進行充分的了解,只有在被告人對案件事實和證據(jù)有相應了解,才能保證被告人與其辯護律師之間有實質性的溝通,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在庭前會議中提出自己的權利主張。
庭前會議制度的功能包括明確爭點、整理證據(jù),為案件的開庭審理做好準備[6]。對于案件爭點的確定以及證據(jù)的整理,作為當事人一方的被告人是沒有專業(yè)法律知識的,如果沒有辯護人參與其中,被告人的很多正當權利可能因其不了解法律而得不到充分行使。根據(jù)《刑訴法解釋》第184條第2款規(guī)定,在庭前會議程序中,審判人員是對控辯雙方提出的證據(jù)進行一一詢問,以確定對此證據(jù)是否有異議,若沒有異議,則在法庭審理時對該證據(jù)的舉證、質證簡化處理,而僅對存有爭議的證據(jù)進行重點調查。在此種情況下,就要求被告人對其表示對證據(jù)不存在異議所產(chǎn)生的程序后果、實體后果有充分了解,否則,將無法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鑒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在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情況下,是不可以召開庭前會議的。對于案情重大復雜、證據(jù)材料較多等法院認為應當召開庭前會議的案件,而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法院應當為其指定辯護律師,在辯護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讓其充分知曉在庭前會議程序中所做的陳述、所做的行為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的前提下,方可適用庭前會議程序。
五、結束語
綜上,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庭前會議制度對于審判人員全面了解案情、實現(xiàn)控辯雙方信息交流、保障訴訟程序順利進行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在保證訴訟效率提高的同時,也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審理。但是,由于現(xiàn)階段,我國的庭前會議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仍需不斷完善。在上文中,筆者通過對第182條第2款規(guī)定以及《刑訴法解釋》、《高檢規(guī)則(試行)》中相關條文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如庭前程序的啟動、庭前會議的主持者等內(nèi)容均不是很明確,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對我國庭前會議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倩,劉靜坤.庭前會議程序在實踐中的展開[J].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12,(4).
[2]陳衛(wèi)東.程序正義之路: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4.
[3]陳瑞華.案卷移送制度的演變與反思[J].政法論壇,2012,(5).
[4][英]約翰·斯普萊克.英國刑事訴訟程序[M].徐美君,楊立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32.
[5]閔春雷,賈志強.刑事庭前會議制度探析[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3).
[6]陳衛(wèi)東,杜磊.庭前會議制度的規(guī)范建構與制度適用——兼評《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之規(guī)定[J].浙江社會科學,2012,(11).